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亟待拯救的湖南花鼓戏

2016-10-28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收藏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的总称,在清代中叶兴起并迅速发展,由简单的“对子花鼓”发展到一丑一生一旦的“三小戏”,至今已成为多行当、多声腔、艺术成熟、表现力丰富的中国著名地方戏曲剧种。根据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及流行地区的民间艺术的影响,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支派。音乐曲调总计300余支,传统剧目400多个。湖南花鼓戏以其载歌载舞、通俗明快、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受到人民群众的深切爱戴。

  虽然湖南花鼓戏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但其艺术生命之路着实令人担忧。曾经拥有一大批观众的花鼓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现代传媒的渗透和外来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使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湖南花鼓戏处于多重夹击之中。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传媒工具给民间传统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湖南还有花鼓戏剧团70多个,到现在只有20来个了,并且由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一些坚持排练演出的剧团正为生计而苦苦挣扎。老一辈的戏剧家相继过世了,一些好的演员转业了,全省从事湖南花鼓戏表演的人员从上万人锐减到数百人;上千种传统剧目也仅仅只剩下几十部流传存世。湖南花鼓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突出地表现在专业表演人才的流失和断层、创作人员缺乏、管理模式滞后、戏曲内容陈旧、传承方式落后、设备陈旧、资金短缺等方面。如何使花鼓戏的艺术生命健康持久地延续下去,使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造性转换来延续是我们所肩负的时代职责。

  做好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传承工作,需要从几方面着手。

  第一,保护好传承人,包括戏曲的编剧、导演、演员、音乐研究人才等。特别是那些身怀绝技、具有特殊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要予以特殊的保护,对那些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应予以保护和培养。我们要把有卓越成就的老演员、中年演员、青年演员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戏曲传承团队。调查显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主体老龄化的趋向越发严重,而面临着后继传承人断层的困境。这显然不利于湖南花鼓戏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活态”传承人的保护,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资助,创设环境,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演出,引导他们做好传授工作,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要积极地组织老艺人定期进行交流,以提高自身素养,还要支持他们到地方社区、学校举办讲座,将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与社区、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在社区、学校中培养起合格的传承人,湖南花鼓戏的长久传续才有可能。

  第二,在湖南花鼓戏自身建设方面,既要加强湖南花鼓戏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研究工作,又要加强花鼓戏的抢救、保护工作,逐一建立档案,制作规范的乐谱,对老艺人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进行录音、录像。要搜集那些群众基础深厚、影响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都比较强的戏曲曲目,从中培植一些有代表性的精品剧目,形成特色。同时,加强湖南花鼓戏自身的创新。花鼓戏的创作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融入一些现代元素;要把地方特色和深刻揭示人类心灵相结合;要把追求高品位的艺术美和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结合起来;要进行伴奏乐器和伴奏手法多样化,达到伴奏乐器与唱腔的完美结合,创造更优秀的花鼓戏。

  第三,改进花鼓戏剧团的管理模式。剧团应跟上时代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剧团成员进行精简,求精而不求多,对剧团成员的出勤、出演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赏罚机制,加强剧团成员的工作意识。

  第四,加大对花鼓戏的宣传,提高人们对花鼓戏的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是花鼓戏得以顺利传承和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观众就不会有戏曲。振兴湖南花鼓戏,就需要培养观众的热情,扩大观众群体,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为此,就要把地方戏曲的普及融入到群众文化创建活动中去,可以通过送戏下乡、戏曲调演、节日庆贺、广场文艺乃至机关学校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营造出一种热烈向上、轻松活泼的传唱湖南花鼓戏的氛围,尽可能多地吸引群众参与。还可以进行各剧团、各类艺术的交流和演出,也可开展学术活动,创办自己的讲座,向观众普及花鼓戏知识。此外,在民间有很多自发组织、演员进出自由的民间花鼓戏剧团,他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若再加以专家的指导点拨,将能更好地发挥地方戏曲的普及和宣传的生力军作用。

  第五,加强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应在花鼓戏建设上以更多的经济资助改变保护资金严重缺乏的经济局面,在专业人才的吸引上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大力邀请专家和资深演员到地方进行指导,并对人才培养进行资金投入与科学管理。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去保护他们,加大资金投入,拓宽他们的发展空间,让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生存和传承下去。

  第六,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湖南花鼓戏的保护就要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拓展演出市场和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契合点。积极借鉴其他表演艺术的精髓,努力实现剧本、音乐以及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不断融入新思维、新内涵,真正将湖南花鼓戏打造成集思想性、审美性、时代性于一体的高品位艺术。

  第七,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尝试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曲目进行挖掘、整理、创作改编,使其适应市场需求,举办各类展示和演艺活动;支持教育、研究机构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名老艺人传徒授艺。

  只有以进取的精神积极地从花鼓戏自身及其生态环境中去寻找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传承与保护原则,从花鼓戏的内容和形式、时代与历史等方面改革创新,才会让历史悠久的花鼓艺术生命健康持久地承续下去。

(文/朱咏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