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评剧《刘胡兰》:浓墨重彩赞英雄(夏冬)

2019-08-05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夏冬 收藏

  刘胡兰是解放战争时期,山西文水县的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把刘胡兰烈士的英雄事迹重新搬上戏剧舞台,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如今,我们步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让观众重温战争年代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体现了文艺工作者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作热情。天津评剧院三团适时地把这一革命历史题材搬上评剧舞台,很值得敬佩与赞许。

  评剧新版《刘胡兰》的可贵之处,是完全按照戏曲艺术的规律,在故事情节的铺陈和人物塑造上,体现出“立主脑,减头绪”的编剧法则,从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村典型环境,虽然云周西村建立了民主政权,并且实行了土地改革,清算了反动地主剥削压迫群众的罪恶,但以地主石廷璞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时刻梦想变天,在村内造谣惑众,企图东山再起。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刘胡兰敏锐地注意到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反动地主妄想变天的罪恶企图,在检查妇女支前送劳军鞋时,她发现地主婆二寡妇做的“军鞋”以劣充好,毫不留情地予以揭穿,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革命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政治品质,剧情的“开门见山”,为主人公后来在恶劣环境下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做出很好的铺垫。

  评剧《刘胡兰》在塑造刘胡兰人物形象时,注意到性格的形成与年龄和环境的关系,15岁的刘胡兰与成年人不同,剧中既表现了她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对以石廷璞、二寡妇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毫不妥协地进行斗争,又通过家庭的阻力,展现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尤其是胆小怕事的奶奶竭力阻止她出去工作,担心她将来遭敌人报复。刘胡兰深深感受到做工作的艰难,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不再担任妇救会主任的想法,这种写法真实表达出一个女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的矛盾心理和思想反复的过程,让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增强了作品的可信性,体现了剧作者的艺术追求。

  该剧最为感人的两场戏,一场是“大庙”审讯,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刘胡兰沉着应对,时而嘲讽时而奚落,使阴鸷奸险的特派员与蛮横粗暴的匪连长大胡子恼羞成怒,无计可施,无奈之下找来刘胡兰的母亲,企图利用母女之情劝说刘胡兰。结果却弄巧成拙,反而成全了母女重逢,互诉衷肠,相互鼓励。在这一场戏中,刘胡兰借用与母亲见面的机会,托母亲向党组织、解放军传信,表达自己永远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坚决不向敌人屈服的决心与态度,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气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最后一场是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心不跳,慷慨就义,彰显出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完成了刘胡兰英雄形象的塑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夏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评剧版《龙门飞甲》:精雕细琢出徐克的武侠儿女情(马薪蕊

  评剧《花为媒》:唯民族民间入人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