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高峰之路>正文

高峰之路|网络文学的新使命与新课题

2020-06-08 阅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白烨 收藏

  核心阅读

  在持续多元多样的基础上,网络文学依托中国历史文化、直面现实生活的创作追求更为突出,向经典文学靠近的写作取向更为凸显,现实题材作品数量不断增加,网络文学的样态与格局更趋合理,在生态与发展上也更具可持续性

  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要随着它的发展而变化,不能停留在某一阶段、某一层面,防止以主观认识的小格局去面对文学活动的大世界

  只有厘清了有关网络文学的基本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审美尺度与健康的艺术趣味,才能逐步形成积极正向的审美风尚和风清气朗的文化环境,为网络文学的更大更好发展营造和谐而良好的氛围

  自上世纪90年代依托互联网应运而生以来,我国网络文学在各种力量的合力推动下,在作家创作、作品传播、网站经营、产业链接、满足读者、服务社会等方面,快速发展滋长,不断开拓进取,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具活力的文学力量之一,尤其在步入新时代后,网络文学正在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突破瓶颈,才能赢得更好发展

  网络文学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最近几年无论是作者队伍、创作生产,还是产业伸延、行业拓展,都以发展之快速、变化之巨大,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网络文学从业者的创业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网络作者的创作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使得网络文学在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增长与有力的提升。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至2019年,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到53.2%,半年增长率达到5.2%。此外,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已达1755万。至2018年,网络小说作品数量累计已达到2400多万部,向海外输出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数量高达1.1万多部。从作品的内容构成和题材分布来看,在持续多元多样的基础上,依托中国历史文化、直面现实生活的创作追求更为突出,向经典文学靠近的网络文学写作取向更为凸显,现实题材作品数量不断增加,网络文学的样态与格局更趋合理,在生态与发展上也更具可持续性。

  认真检省网络文学的现状,深入审视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仍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诸多问题,亟待人们去深刻认识和努力解决。而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也意味着使网络文学争取更大的进步,获得更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既充分肯定文艺创作“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也指出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以及“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现象。这样一些问题,在传统的严肃文学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新兴的网络文学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

  廓清认识,实现网络文学新可能

  从这些年人们的阅读观感来看,网络文学在看似纷繁多样的类型中,因为一些有分量的作家主要集中于玄幻类型写作,使玄幻类型成为囊括奇幻、仙侠、修真、魔法、灵异、架空、穿越等众多相近类型的超大类别,这些作品经过多种改编产生较大影响,这也造成网络小说中玄幻类型一家独大的倾向。其中一些作品,在接续写作中开始出现由套路化、程式化构成的自我重复。还有一些作品缺少应有的人文内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玄幻”写作的巨大的影响与其积极的能量并不相应相称。

  这些年随着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旨在写实的作家不断介入,现实题材作品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增多,呈现出数量增长较快、写法丰富多样的可喜趋向。但深入阅读这些现实题材作品,包括那些进入一些排行和文学评选之列的作品,又会发现有分量又有质量的作品也并不多见,多数作品还停留在对生活事象的纪实性描写层面,生活实录甚于艺术运思,典型化营构和文学性提炼都明显欠缺,读来或缺少内力,或缺少余韵,与严肃文学的现实题材作品水准尚有较大的差距。

  更为大量的包括各个类型在内的其他小说作品,或者缺乏精心的营构,或者缺乏精到的叙事,用严格的文学标准来衡量,基本上属于还不够成熟的半成品,或自我摸索的练习作。因为这样一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网络小说的整体文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其社会效益也因而大打折扣。

  网络文学产生的这些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大众化的主体显扬,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娱乐化的文化趣味等。但从根本上看,主要还是一些基本认识上的固化与偏差,导致了一些人网络文学观念走向偏狭。在一些人看来,网络就是一个娱乐的场所、游戏的舞台,因此,把追求欲望叙事和感官刺激当成网络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里,首先把大众公用的网络定义单一化,继之又把多元共生的网络文学的定义倾斜化。网络文学不会特别钟情谁,也不会特别排斥谁,它自当遵循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原则,按照自己的规律去优胜劣汰。

  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些看法和说法,也都值得推敲和反思。比如,网络文学写作就是文学爱好者的自发自鸣、自娱自乐,不必苛求文学高度,只需守住道德底线;网络文学的特性就是读写的互动性,读者的“粉丝”化,因而不能与严肃文学等量齐观,不好用严肃文学的标准加以衡量等。这些看法和说法,都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局限,以某种单一想象把网络文学的特点凝固化、单项化、偏狭化。

  网络文学是一个还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新兴事物,它的发展依然方兴未艾,它的最大特点是巨大包容性,这也使它具有了极大的可能性。因此,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要随着它的发展而变化,不能停留在某一阶段、某一层面,防止以主观认识的小格局去面对文学活动的大世界。

  强调责任,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殷切期望在这一新兴的文艺领域“产生文艺名家”,使这一文艺板块“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这段有关网络文学的重要论述,既包含了中肯的评估,也蕴含了很高的期待。

  网络文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而既扎根于巨变中的中国现实泥土,又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它吮吸各种营养促使自身不断健康成长,也理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从这样一个远大又崇高的目标任务来看,网络文学的广大作者与所有从业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且也差距甚大、任重道远。

  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与把握,不能只盯住“网络”,而忽略了“文学”。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网络作家的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作,网络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成果,怎样在信守自主性中兼顾社会性,在适应市场性中保持艺术性,在图求趣味性中生发思想性,使自己的作品为读者加油鼓气,为社会增光添色,从而赢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些基本的文学认识和责任意识,是需要网络文学写作者和从业者深入寻思并不断明确的。只有厘清了有关网络文学的基本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审美尺度与健康的艺术趣味,才能逐步形成积极正向的审美风尚和风清气朗的文化环境,为网络文学的更大更好发展营造和谐而良好的氛围。

  伴随网络文学的创作进取与事业发展,已有的观念需要不断矫正,应有的责任意识需要不断加强,现有的艺术创造能力需要极大提升,相关的经营与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这些属于内功修炼与能力聚敛的增进与强化,为网络文学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所必须,这无疑是网络文学在我们这个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课题。

  (文中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创业史》:“杜甫诗怀黎元难,柳青史铸创业艰” 

  逐梦70年|挺起时代的文学脊梁

  时代进程的文学档案:从小说创作看40年文学发展轨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