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
  • 论“梅兰芳评传”所塑造的梅兰芳形象(朱恒夫)

    自民国初年到现在,有一百五十多本“梅兰芳评传”,加之报刊上的文章,一直不断地塑造着“梅兰芳”的形象。这形象的共性特点有三个方面:天赋慧丽,习艺勤苦;致力创新,戏皆精品;热爱观众,倾心传艺。这三个方面的品性,即是梅兰芳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主要原因。

    2018-01-17详情
  • 摭谈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构及其要素(王兴国)

    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书坛还应该继续开展深入讨论,充分发挥专家参与引领作用,加大对评价标准体系的宣传与推广应用。在构建书法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几个要素,坚持艺术的“经典性”,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书法经典;坚持艺术的“人民性”,以满足大众艺术审美和指导引领创作为旨归;注重艺术的学科特征,以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与体系为目标。

    2018-01-17详情
  • 笔墨之新及其前提和动因——兼论“新金陵画派”的形成(樊波)

    本文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以及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石鲁、黄胄、陆俨少等为例证,阐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创新的时代客观条件和画家主观动因。进而论述了创新须以传统为依托,从而使中国画的创新既有新的时代内涵,又拥有艺术高度。

    2018-01-17详情
  • 对中国话剧的哲学思考(田本相)

    哲学与戏剧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内在联系,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哲学憧憬和幻想的。王国维就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但是,中国话剧始终为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所困扰,而在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批评等方面,又往往陷于哲学的贫困。

    2018-01-16详情
  • 当代美学的技术挑战及出路(陈海)

    当代新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成为人文思考的必须,而且也为当代美学思考带来新的挑战。这一挑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然”因为技术发生了巨变,自然美因此出现了新的内涵;其次,“社会”(包括日常生活)在当代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美出现了新内涵;再次,艺术活动因为数字技术的出现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技术进步带来艺术新的处境,艺术美呈现出技术化特征。

    2018-01-16详情
  • 虚拟现实技术条件下传统美学的当代进路(牛鸿英)

    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域出发,结合传统审美境界与技术美学的双重视角,对VR技术生成的审美体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炼出“情深而文明”“齐物而逍遥”“达人而达己”等中华美学原则,倡导利用VR影像等高新科技活化华夏审美体验,积极加入到全球文化的生产之中,以传统审美的超越性精神,促进全球公共美学的生成与升级。

    2018-01-16详情
  • 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黄鸣奋)

    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助力艺术创造震撼,体现了二者相辅相成的一面。艺术为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所震惊,通过作品加以渲染与批判;科技理性对艺术感性加以制约,人工智能显示出取代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趋势,科技实力裹挟艺术精神,则体现了二者彼此博弈的一面。

    2018-01-16详情
  • 新世纪台湾青春片的小清新风格(李浚、张小琴)

    本文从叙事主题和视听语言等视角分析,将“小清新”的美学特征总结为“小”格局视角下的主观表达和写意与写实并存的“清新”风格,并提出该类电影对青春成长母题的另类解读,即通过团圆结局来表达对青春遗憾的释然和对追寻个体身份认同的指导,从而对小清新风格进行了可操作的界定。当前尚不大成熟的大陆青春片需要解决视听语言与主旨内涵的割裂问题,才能充分借鉴台湾青春电影的成功经验,促进自身良性发展。

    2018-01-05详情
  • 从临摹展开的精神生活(朱以撒)

    在对于范本的长期临摹中,与古为徒吟咏范式,明乎书理,感乎时变,也就能华实相扶,今古交汇,建立一个属于个人的临摹系统,逼真于前人之作的临摹,为个人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临摹这一精神生活过程是不可思议的,个人的书法精神生活也就失去了提升和抵达深刻的可能。

    2018-01-05详情
  • 香港文学的“在地抒情”传统(蔡益怀)

    香港文学的“在地抒情”是以香港的眼光审视香港事象与社会人生,以香港的话语说香港故事的书写特色,充分展示了香港文学的独特风貌。在当代的香港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都不乏在地书写、在地抒怀的佳构。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创作人,有相当自觉的“在地关爱”意识,且形成了从生活出发这种“在地抒情”的传统。

    2018-01-05详情
  • 当代昆曲舞台上的汤显祖剧作(朱栋霖)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当代中国昆曲舞台上演出频率最高的剧作。2011至2015年,全国七个昆剧院团总计演出7119场次,其中汤显祖剧作演出总计3571折次,占全部演出频率50 16%。五年总计演出《牡丹亭》949场。五年中《游园惊梦》单折演出为2485折次,平均每天演出1 36折,但遗憾之处在于不能永远只是以一部《牡丹亭》为中国昆曲的旗帜。

    2018-01-05详情
  • 魔术是不是艺术?(徐秋)

    魔术来源于巫术的证明手段,最初的“假神汉”特点使社会上某些人对魔术有一种惯性偏见,喜欢把它和骗人、迷信相提并论。魔术师群体对此十分困惑。本文从中外魔术史角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后来发生的变化,从文艺理论角度分析后世魔术已逐渐成为表演艺术的理由,论证魔术确是一种表演艺术。

    2018-01-05详情
  • 警惕审美判断与文艺评论的非本土化倾向(梅墨生)

    就中国画方面而言,即呈现一种文化达尔文主义思想方式,以陈旧论、过时论混淆抹灭中国哲学玄思的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的审美品质与艺术表现。这是值得重视的倾向。

    2018-01-05详情
  • “志怪”传统与中国当代的网络小说(刘畅)

    “志怪”传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经验之一,中国当代网络小说的诸多叙事元素也受其影响,在小说类型、叙事观念、叙事模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透过这些“志怪”成分,网络小说承袭了中国文学积淀下来的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呈现出“中国话语”的品格。倘若在“志怪”的传统下看待网络小说,后者对鬼神虚妄之事的津津乐道有其独特的价值,但与志怪文学相比,又暴露出思想底色不足的缺失。

    2018-01-05详情
  • 冲突与反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张春梅)

    本文认为,假如以网络写作和非网络写作来划分写作形态,网络文学也要自省其限度,而当下的精英写作需要审视网络文学与读者及大众心理的密切关联。

    2018-01-05详情
  • 谈传统京剧美学精神的当代呈现:以传统之“形”演现代之“神”(刘佳)

    作为传统艺术,京剧至今仍在大众娱乐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仍是让华夏子孙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名片,对京剧的保护和传承应具有动态性思维,让古典艺术在保持传统艺术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手段的优长,反映新的时代精神。本文通过深入辨析京剧所承载的传统美学精神,探讨京剧在文本、舞台呈现、传承观念等方面争取现代呈现的原则与路径。

    2018-01-04详情
  • 当下戏曲跨界创作的现状与可能(颜全毅)

    跨界创作在当前许多艺术领域普遍存在,戏曲跨界创作也出现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案例与现象。戏曲与魔术、杂技、话剧、摇滚音乐、游戏动漫等艺术门类的跨界,是从业人员尝试将戏曲与时尚审美、流行元素相结合,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一种努力。戏曲跨界创作也存在着“杂拌”式的拼凑、戏曲本体与剧种特色消减等问题。

    2018-01-04详情
  • 传统的征用、转化与慢的艺术(李永东)

    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固定见解,难以诠释百年中国的艺术走向。当谈论艺术的传统和现代时,需要追问所谈论的是谁的现代,谁的传统。由此就可以发现,传统和现代是被征用的一种话语,以生产、确立新的文艺观念、权力主体和社会秩序,其中所包含的一系列“中心”观念值得反思。

    2018-01-04详情
  • 李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奋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7-12-14详情
  • 特别策划:构建新时代清朗的网络文艺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

    2017-12-04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