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当代昆曲舞台上的汤显祖剧作(朱栋霖)

2018-01-05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朱栋霖 收藏

      内容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当代中国昆曲舞台上演出频率最高的剧作。2011至2015年,全国七个昆剧院团总计演出7119场次,其中汤显祖剧作演出总计3571折次,占全部演出频率50.16%。五年总计演出《牡丹亭》949场。五年中《游园惊梦》单折演出为2485折次,平均每天演出1.36折,但遗憾之处在于不能永远只是以一部《牡丹亭》为中国昆曲的旗帜。

  关 键 词:汤显祖 《牡丹亭》2011-2015

 

  2016年,汤显祖、莎士比亚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逝世400年。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活跃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跃居时代前台,莎氏一生创作37部戏剧在英伦环球剧院等剧场演出,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成为文艺复兴的标志性成果。从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开端,莎士比亚剧作频频搬上中国舞台,整个20世纪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舞台的演出达到高潮,先后有七十多个职业和业余剧社演出了二十多部莎氏剧作,毫无疑问,莎剧是中国舞台演出最多的外国剧作家作品。《牡丹亭》甫一问世,即最先在太仓王世贞府邸粉墨登场,在明中晚期万历年间已经成为昆坛名剧,经汤沈之争,搬演“临川四梦”成为热门。清代乾隆年间叶堂为“临川四梦”重新校订工尺谱,更利于曲唱《牡丹亭》全面推广。据乾隆年间专收昆坛名折的《缀白裘》统计,《牡丹亭》被热门搬演的折子计12折,仅次于《琵琶》《荆钗》,排第三。2005年,因昆曲被列为世界级非遗,白先勇领衔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二百多场,带动了昆曲演出的热潮,汤显祖《牡丹亭》成为全国昆坛演出首选剧目。中国现有七个昆剧院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演艺集团昆剧院、浙江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永嘉昆剧团,在2016年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年之际,本文以这七个昆剧院团在2011年至2015年的演出情况为例,试探汤显祖剧作在中国昆曲舞台演出的情况。这五年间,全国各地、各部门、学校当然时常会有演出汤显祖《牡丹亭》的机会,但是由于昆曲演出的严谨规范性与综合性(需伴奏配合),这些场合演出的《牡丹亭•游园惊梦》折子也都分别由这七个专业的昆曲院团承当,因此也被统计在内。香港澳门没有昆曲团体,台湾有台湾昆剧团、兰庭昆剧团、台北昆剧团三家,演出断断续续,本文没有统计在内。需说明的是,统计中的“演出场”每场都演出数折(三四折或五六折不等),“汤剧演出折”系指一折。

昆曲《牡丹亭》剧照

  2011年至2015年,全国七个昆剧院团演出汤显祖剧作的基本情况:2011年,总演出1434场,其中演出汤剧868折次。2012年,总演出1187场,其中演出汤剧533折次。2013年,总演出1271场,其中演出汤剧676折次。2014年,总演出1486场,其中演出汤剧812折次。2015年,总演出1741场,其中演出汤剧682折次。

  按年度统计:2011年,北方昆曲剧院总计演出187场,其中演出汤剧63折次;上海昆剧团总计演出113场,其中演出汤剧25折次;江苏演艺集团省昆剧团总计演出805场,其中演出汤剧612折次(该团在昆山周庄戏台每天演出多场,至今已连续多年);浙江昆剧团总计演出108场,其中演出汤剧74折次;湖南省昆剧团总计演出60场,其中演出汤剧55折次;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总计演出61场,其中演出汤剧36折次;永嘉昆剧团总计演出100场,其中演出汤剧3折次。

  2012年,北方昆曲剧院总计演出176场,其中演出汤剧64折次;上海昆剧团总计演出190场,其中演出汤剧23折次;江苏演艺集团省昆剧团总计演出466场,其中演出汤剧389折次;浙江昆剧团总计演出190场,其中演出汤剧7折次;湖南省昆剧团总计演出69场,其中演出汤剧26折次;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总计演出39场,其中演出汤剧16折次;永嘉昆剧团总计演出57场,其中演出汤剧8折次。

  2013年,北方昆曲剧院总计演出177场,其中演出汤剧74折次;上海昆剧团总计演出106场,其中演出汤剧18折次;江苏演艺集团省昆剧团总计演出754场,其中演出汤剧517折次;浙江昆剧团该年无统计数据;湖南省昆剧团总计演出68场,其中演出汤剧13折次;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总计演出54场,其中演出汤剧34折次;永嘉昆剧团总计演出112场,其中演出汤剧20折次。

  2014年,北方昆曲剧院总计演出156场,其中演出汤剧83折次;上海昆剧团总计演出124场,其中演出汤剧25折次;江苏演艺集团省昆剧团总计演出740场,其中演出汤剧506折次;浙江昆剧团总计演出125场,其中演出汤剧82折次;湖南省昆剧团总计演出60场,其中演出汤剧19折次;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总计演出140场,其中演出汤剧67折次;永嘉昆剧团总计演出141场,其中演出汤剧30折次。

  2015年,北方昆曲剧院总计演出213场,其中演出汤剧91折次;上海昆剧团总计演出236场,其中演出汤剧23折次;江苏演艺集团省昆剧团总计演出734场,其中演出汤剧472折次;浙江昆剧团总计演出101场,其中演出汤剧46折次;湖南省昆剧团总计演出67场,其中演出汤剧15折次;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总计演出305场,其中演出汤剧22折次;永嘉昆剧团总计演出85场,其中演出汤剧13折次。[1]

  2011年至2015年,全国七个昆剧院团演出汤显祖剧作总体情况:2011年,总演出1434场,其中汤剧868折次,为全年演出频率60.53%。2012年,总演出1187场,其中汤剧533折次,为全年演出频率44.90%。2013年,总演出1271场,其中汤剧676折次,为全年演出频率53.19%。2014年,总演出1486场,其中汤剧812折次,为全年演出频率54.64%。2015年,总演出1741场,其中汤剧682折次,为全年演出频率39.17%。

  综合以上统计:2011至2015年五年间,全国七个昆剧院团总计演出7119场次,其中汤显祖剧作演出总计3571折次,占全部演出频率50.16%。《牡丹亭》整本演出,2011年462场,2012年50场,2013年93场,2014年192场,2015年152场。五年总计演出《牡丹亭》949场。五年中《游园惊梦》单折演出为2485折次。以五年1825天计,五年中平均每天演出1.36折《游园惊梦》(或《游园》《惊梦》)。

  汤显祖剧作在当代中国昆曲舞台2011年至2015年的演出,于此可见概貌与特色。

  汤显祖剧作《牡丹亭》是当代中国昆曲舞台演出频率最高的。2014年文化部举办“名家传戏——2014全国昆曲《牡丹亭》传承汇报演出”, 演出大师版《牡丹亭》上、下本,共12折,南昆版(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典藏版(上海昆剧团)、大都版(北方昆曲剧院)、天香版(湖南省昆剧团)、永嘉版(浙江永嘉昆剧团)、青春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御庭版(浙江昆剧团),七个版本的昆曲《牡丹亭》。

昆曲《牡丹亭》剧照

  在明清两代的昆曲舞台上《牡丹亭》就是演出频率高、被搬演折子多的剧目。清乾隆年间苏州钱德苍编辑刊印的戏曲选集《缀白裘》,以收录梨园当红名折一网打尽的丰瞻性和剧场歌本特色著称。全书12集,辑八十余部明清传奇四百多个折子,都是康乾时期剧坛盛演的名剧。入选折目排行在前的,依次为《琵琶记》26折、《荆钗记》19折、《牡丹亭》12折、《红梨记》11折,《西厢记》《一捧雪》《连环计》均为9折、《长生殿》8折。《牡丹亭》12折为《学堂》《劝农》《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缀白裘》的收录反映了康清时期昆曲演出的盛况,《牡丹亭》达12折入选,可见其被搬演与受欢迎的程度。进入现代,《琵琶记》《荆钗记》的演出频率与搬演折数显著减少,《牡丹亭》演出频率显著上升。时代推移与观众的观剧审美情趣变化,昆曲演出市场逐渐萎缩,传字辈之后昆曲演员阵容锐减,能串演折子从清代的一千余折(李翥岡手抄《昆曲全目》)到传字辈800折,之后逐代减其半。在幸存的两百余折剧目中,《牡丹亭》的《学堂》《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等八折继续被频频搬演。

  昆曲作为舞台综合艺术,融合了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格律严谨、形式完备、载歌载舞、声腔音乐婉转悦耳柔媚悠长。汤显祖《牡丹亭》经过叶堂度曲,历代艺术家精雕细刻,充分包容了昆曲艺术的诸项元素,是昆曲华彩的灿烂展示。这是《牡丹亭》高演出率的根本保证。

  百年来,有两件演出事件使《牡丹亭》与《游园惊梦》在昆坛演出中独占鳌头。其一是,梅兰芳鉴于昆曲的衰落,他传承与搬演了许多昆剧折子,他认为昆曲艺术是京剧艺术的根底。梅兰芳一生演的昆曲有47折,《游园惊梦》是演出频率最高的。1945年抗战胜利,蓄须明志的梅兰芳重返剧坛,开幕戏就是他与俞振飞的《游园惊梦》,轰动沪上。1949年12月梅剧团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长达一个多月,梅俞配的《游园惊梦》唱了八次之多。梅葆玖后来总结说:“没有昆曲就没有梅派艺术”。1962年梅俞配的《游园惊梦》还拍摄成彩色电影。梅大师的成功演绎使昆曲《游园惊梦》声誉飙升。其二是,2005年以来,白先勇策划青春版《牡丹亭》打头阵,打开了昆曲走向全国的局面。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两百余场,带动了全国昆剧团盛演《牡丹亭》的热潮。

  昆曲《牡丹亭》是对生、旦演员舞台功力的全面考量。它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名家,也训练培养了一代代青年人才。1949年梅俞配的《游园惊梦》在上海唱了八次之多,配戏的梅葆玖说就是上了八次课。在2014《牡丹亭》展演中,大师们的表演,一招一式、每个唱段都符合昆曲的规范,另一方面,又在昆曲的规范性中发挥自己独有的艺术创造性,艺术创造性的重点在于深入体验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所谓传神,使演出的舞台形象韵味醇厚。

  昆曲与《牡丹亭》的表演,都来自“传字辈”的传授,演唱音乐采自叶堂校谱。所以无论南北昆、青春版、大师版,其唱、念、做,一切程式,都是一样的,没有变化的,无需变也不必变。我曾经请石小梅与王芳串演《琴挑》在我的课堂上演出。她们两人分属两个剧团,而且从没配演过戏,更不用说合演《琴挑》。因为原先与石小梅配演的旦角因故不能来,我临时请王芳合演。两位艺术家从没搭档演出过,仅仅在演出前略一对戏就上场了,但对手戏却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因为两人的《琴挑》来自同一个师傅沈传芷的传授。《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离魂》,无论哪位演员,都是一样的唱念做,这保证了演出的基本范式与成功。但各位演员演出的艺术层次、水准还是有差异的。

  从青春版问世,青春靓丽的杜丽娘、柳梦梅一遍又一遍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眉来眼去谈情说爱,博得大学生喜爱。一时全国昆坛都是灵动风骚青春版,于是张继青《游园惊梦》的优雅娴静再不复见。幸有梅兰芳《游园惊梦》电影留下大师艺术风貌,而梅兰芳的昆曲表演,比张继青的表演节奏更慢细须,表演程式的幅度更收敛细须,动作幅度更小些、慢些,更低眉敛眼。梅兰芳表演的杜丽娘更为幽雅娴静。因此有人担心今天的演员如果像梅大师那样静与慢的表演风格,恐怕当下观众没耐心。2013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史依弘、蔡正仁演出俞言版《牡丹亭》。我没有见过言慧珠演杜丽娘的风采,但是很显然,史依弘塑造杜丽娘,其演出风格全部采自梅兰芳电影版《游园惊梦》的表演艺术。那一袭大红披风紧裹出场,缓慢转身,低眉敛眼,心事幽幽,轻慢的念白,幽幽地吟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游园的五支曲子【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一样的幽幽唱来心定气闲,舞台动作收敛稍缓慢。梳妆、照镜,步香闺,尽显幽雅娴静,而不是灵动风骚。这是梅兰芳塑造的大家闺秀、二八佳人风度,而不是闺中难耐寂寞的风流少妇。史依弘塑造杜丽娘,显然是师法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的神采。我们从中领略到昆曲作为雅部艺术的优雅娴静风采。魏良辅创昆曲水磨调,要求演唱“全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昆曲“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功深熔琢,气无烟火”(沈宠绥《度曲须知》)。雅静——这才是昆曲艺术的品味,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审美境界的艺术。这不免使我们怀疑当下在载歌载舞旗号下、戏曲舞蹈化的昆曲,还是否传承了古典昆曲的真正艺术风貌?

  看惯了《游园》《寻梦》《拾画》《叫画》舞台动作精致繁复花哨,像苏州园林的繁复元素,满目缤纷地展示在观众眼前,那一支支意象纷繁的曲词与手脚挥舞并用的唱做,究竟要表现剧中人怎样的思绪情感?只是令人眼花缭乱目眩眼迷,而不知所云。而岳美缇演《叫画》,开场神定气闲,柳梦梅只是欣赏一幅与自己不相干的观音画像,之后逐步发现是一位美女,不是观音,再后看画上题诗,逐渐悟出竟似乎与自己有关,最后唤画中人是“姐姐”相携而行。岳美缇表演的仍是昆曲的唱与做,但她的艺术表现是柳梦梅面对这幅画像的心理发现,在唱念做中有层次地一层层清晰地展示出来。岳美缇娴熟的表演艺术就转化为对《叫画》中柳梦梅内在心理的把握。《叫画》的舞台表演就是一个剧中人心理发现的过程。

  也曾看到有的演员将《写真》仅仅演成一位美女为自己画像,唱腔优美,动作甜美。殊不知那是病入膏肓的杜丽娘为自己写真时内心的痛楚、无望与祈愿。也看到梁谷音演《离魂》是心灵的投入,她将杜丽娘低回欲绝的痛楚与难舍难分的悲情表现得催人泪下。艺术家将自我的心理经验、人生积累、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思考灌注在所塑造的人物身上。唱念做不是通常的舞蹈歌唱,戏曲化的表演已经化为自我的心理表现。汤显祖塑造的杜丽娘人生阅历曲折太多,由生而死,死又复生,为情而死,为情而生,每一出表现的都是不同的情感。演好杜丽娘,演员需要深刻体验杜丽娘的内心情感,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生活细节来丰富演出。在大师版《牡丹亭》中,七十多岁的张继青演《离魂》,杜丽娘与母亲诀别下跪,虚弱垂危的她由春香搀扶着,恰好显示出杜丽娘离死前气息奄奄的状态。

  2014年《牡丹亭》展演,有大师版,有典藏版、南昆版、天香版、永嘉版、大都版、青春版、御庭版,八个版本的昆曲《牡丹亭》演出极一时之盛。

昆曲《牡丹亭》剧照

  《牡丹亭》演出中着重塑造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柳梦梅基本是陪衬角色。苏昆青春版生旦并重,扮演柳梦梅的演员俞玖林以青春情真引人注目。在大师版《杜丹亭》中,岳美缇、石小梅、汪世瑜、蔡正仁等艺术家先后登场,独具匠心地塑造了柳梦梅形象,柳生的怀才不遇、风流倜傥、痴情真诚被表现得酣畅丰满。剧中的次要人物,经大师们的塑造,侯少奎的判爷形象,刘异龙的石道姑、张寄蝶的癞头鼋形象,一些有缺陷的角色的舞台表演也妙趣横生。

  昆曲《牡丹亭》已是经典。但那是依仗“传字辈”演员的传授,连当年梅兰芳也聘请朱传茗教授。所以全国七个昆曲院团的《牡丹亭》演出,其唱腔都遵叶堂校谱,一招一式都传承自传字辈,当然上昆《牡丹亭》来自俞振飞亲授,但俞振飞的表演大体与传字辈同一渊源。所以八个版本《牡丹亭》的唱念做,出自同一母体,大体上是相同的。这就是经典的传承,其价值也就在此。但是如果昆曲的所有演员都仅是完全同一种表演模式风格,对昆曲来说,就没有它的丰富多彩性。在清代,昆曲走向全国,不可避免地与当地语言、文化融合,产生了湘昆、晋昆、川昆、滇昆等,这是昆曲在不同地域的演出风格。而今全国昆坛都演同一本戏,昆曲演出的雷同化日益严重。对于湘昆来说能将《牡丹亭》完整演绎实属不易,但是观众看到的却是没有湘音的《牡丹亭》。

  源于《西厢记》,产生了突出红娘的《南西厢》和以红娘为主角的京剧《红娘》,以张生为主角的茅威涛版《西厢记》。鉴于现今舞台搬演的都是《牡丹亭》节编本,显然《牡丹亭》是否也可以拥有以柳梦梅为主角,或以春香为重头戏的各种演出版本?

  汤显祖《牡丹亭》的高演出频率,当然足证《牡丹亭》的价值与影响,以及它在当代昆曲界的顶尖地位。但另一方面未始不包含遗憾。汤显祖剧作演出太单一,永远是一部《牡丹亭》。汤显祖“临川四梦”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在纪念汤显祖400周年活动中,却没有“临川四梦”的演出。当然上昆曾排演《邯郸记》《紫钗记》,江苏昆剧院有《南柯记》,但很少演出。

  昆曲列为世界非遗已经15年了。根本的遗憾,是不能永远只是以一部《牡丹亭》为昆曲的旗帜。

  文学是昆剧的灵魂,醇厚的文学内涵与高品位的美学蕴含令昆曲超越为戏曲的凤冠。昆曲演出中文学的重要性,在当下将古典传奇名著搬上舞台的过程中仍旧不容忽略。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首先在于白先勇主持整编汤显祖原作,截取哪些、舍去哪些,如何拼接连缀,都显出这位作家的精粹运思,焕发了汤公原作的神采,铸就青春版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2014年《牡丹亭》展演中,就有人提出,浙昆御庭版的文本稍显简陋,没有《写真》一出,《拾画叫画》就没有基础,很多内涵无法表达出来。北昆版则与其他剧团一样以《游园惊梦》开场,失去了北昆的特色。通常版一开始就演《惊梦》,这样惊梦中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就没来由。《春香闹学》本是北昆的传统戏,应该传承下来,北昆版可以《春香闹学》一出为《牡丹亭》开端,这就更完美。

昆曲《牡丹亭》剧照

  上昆《牡丹亭》是名角荟萃的经典演出,每一折演出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并非无需再推敲。上昆《幽媾冥誓》折系拼合《幽媾》《冥誓》两折。两件事并不发生在同一晚上,合为一折就是发生在同一晚。在上昆《幽媾冥誓》折,杜丽娘夜叩柳梦梅房门,两人相会,柳梦梅问杜丽娘你从何而来?家住何处?杜丽娘当即告柳生自己乃是鬼魂,望柳生明天掘墓才能回魂,柳生承诺——这就是“冥誓”。已显明是鬼魂的杜丽娘转身即要离去,这一折应该结束了,但我记得尚未“幽媾”。所以只见柳梦梅翻袖拉住杜丽娘,唱:“我与你点勘春风第一花”。柳生拥杜丽娘同下——点题“幽媾”。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惊诧莫名。在原《幽媾》中,柳生是不知杜丽娘系鬼魂才有情趣与夤夜而来的美娇娘“幽媾”的。《聊斋》中人鬼妖相恋,许仙与白娘子相爱,都是男方不知对方是鬼与妖的。已知对方是鬼,明天还要去掘墓,哪还敢与鬼魂“幽媾”呢!

 

  *朱栋霖: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陶璐

 

      注释:

  [1]说明:七个昆剧院团演出统计资料,系采自《中国昆曲年鉴》2012、2013、2014、2015、2016版,各昆剧院团提供的年度演出日志。特此致谢。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常务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网编:青青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1期 总第26期
 
 
      延伸阅读(到你可看):

      2017年第11期(总第26期)目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汇总

      纪念汤显祖与当前戏曲创作(安葵)

      《临川四梦》成“抢手货”,上昆将带《长生殿》走向全国

      2016国际戏剧大师汤显祖文化传播研讨会举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