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时代、正能量。在文化学者看来,荧屏“社会百工图”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其对各行各业中的奋斗者的细致描摹。正是这些心怀理想又脚踏实地,用汗水和智慧赢得尊重的小人物,见证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他们对事业的热忱与坚守,又凝结成鼓舞人心的艺术力量
201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占比呈压倒优势,在内容、精神内涵和影像风格上不断突破出新。
12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和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联合主办的电视剧《鹤唳华亭》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行业、学界、媒体等领域的专家代表就该剧的创作背景、叙事手法、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围绕新时代下影视剧创作如何展现传统文化意蕴展开讨论
时至今日,纪录片不再是电视荧屏深处枯燥说教的“教科书”,传统纪录片的原有生态正在被逐步重构,跨平台、碎片化、互动性等纪录片特质更明显地迎合了年轻观众的收视习惯与偏好。
流量明星退场之后,一些电视剧创作中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事实上,一部电视剧优质与否,演员并非唯一的核心,题材选择、剧本质量、导演水平以及价值取向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只有整体质量提升之后,演技派的春天才不会遭遇倒春寒,国产剧也才能永葆艺术的春天。
行业剧是现实题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全球影像中的拳头文化产品,我国的行业剧要拍得好看,需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拥抱现实生活、深耕细作行业题材,并进行有效的艺术转化与提炼,在这方面今年的主流电视剧交出了可喜的答卷,为今后进一步提升创作质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启示。
在相关政策扶持下,一批“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开始涌现,它们对之前的丝路题材纪录片在创作形式、视听呈现及文化内蕴等方面都有不同层面的创新和拓展,以更具国际化的表达策略进行故事化讲述与国家形象传播,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以和平发展为基本战略思想的前提下,在推进世界命运共同体和谐发展道路上所作出的诸多努力与实践。
对于新时代的电视剧创作者来说,只有坚持用心、用情、用功创造精品的初心与使命,只有不遗余力地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才能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
《掩不住的阳光》展现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以方志敏为代表的不幸被俘的坚定革命者,在敌人的监牢铁窗内进行长达三年的顽强斗争的历程。
如今,人民英雄的担当与使命需要新时代青年来传承和坚守,《寻找英雄》正是对文艺“培根铸魂”职责的践行,通过当代青年的参与和观察、思考与励志为其人生航向确立了“航标”。
《国家孩子》讲述的是三千名上海孤儿在内蒙古长大成人的故事。立意更深,格局更大,不仅写出了国家、人民对孤儿的关爱——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而且写出了主人公们如何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民族的命运之中。
谍战剧《谍战深海之惊蛰》一个重要的突破在于讲述了普通百姓在抗日大背景下,个体命运在整个时代驳杂纷扰、焦虑茫然面前的何去何从。
《我和我的儿女们》以电视艺术的形式创造了钱广这一“中国式父亲”新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回答了先生提出的问题《我们怎样做父亲,带给人许多感动,也带给人不少思考。
《在远方》创作者用恢弘的气势展现了激荡在中国广阔大地上草根的祈盼、奋斗,这是飞速发展的中国所独有的生机与活力,也赋予了行进在其中的人物以一种飞扬的气质与精彩,该剧正是一部快递人的创业史与心灵史,也是新时代“中国梦”的生动写照。
电视事业如何直面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以改革创新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如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