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新兴文学需有对话性和行动性的评论

2022-11-01 阅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玮 收藏

研究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情况的《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1)》不久前出版。这部综合了网络文学年度综述、活跃作家、热门作品、网络文学产业、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等内容的志书,全面而客观地呈现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鲜活现状。

媒体报道称:“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内容生态日趋繁荣,一大批积极向上、传递正确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日益受到海内外市场和读者的喜爱。”

专家评论道:“今天谈网络文学,似乎早就已经超越了它究竟是不是文学的阶段。网络文学的影响太大了,不仅在视听媒介的大众消费上占据显著位置,还一路顺风顺水,冲出国界,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如今,网络文学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已不容置疑。但仍应看到,网络文学的某些特征超出了既有的一些文学标准、文学规约,有关网络文艺讨论的现场冲突和交锋也时有发生。当新兴文学和既有的审美标准产生矛盾时,评论的两难由此产生。固执地墨守制度化的标准,是否可能压抑新兴文学的创造力?不加甄别地拥抱网络文学,是否可能陷入“市场至上”“娱乐至死”的误区,丧失文学评论家应有的立场?

解决这一两难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辩证思想值得借鉴。伊格尔顿曾说:“历史就其不可化约的特殊性而言,恰好是对理论的苍白的普遍性的替代。”(《我们必须永远历史化吗》)进入多线的历史,重视经验的丰富性,尊重历史的不确定性,并在此寻找辩证统一的道路,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文艺活动提供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当下出现的文学新经验、新形式,正是激发文学理论活力、让理论在与经验的对话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契机。

网络文学的集体赋权

如果我们注意到《长夜余火》(爱潜水的乌贼著)、《第一序列》(会说话的肘子著)、《亏成首富从游戏开始》(青衫取醉著)等网络文学创作中,或是B站诸多文案中对资本化逻辑的批判意味,也许我们就不会将网络文学盖棺论定为商业文学,并可从中找到新的批判性资源;如果我们关注到近年来诸多“女频”(女生频道)文本在叙事方式的逆转和反套路的处理,就会发现“女频”网络文学已经不再以“行动元”(全新一代“AI运动控制平台”)强调外貌与柔化的性格,也不局限于编织纯爱逻辑以内视角进行独白的单线叙事,而是通过重塑底层逻辑、变换修辞方式,展现一种内部叙事方式的结构变动。这种在故事层面、修辞层面和内在逻辑层面同时发生的变动,可以阐释近年来“女频”的“去女频化”特征,频道内部结构演变背后所隐藏的是对于性别认知的深化;如果我们看到诸多网络文学书写“后人类”,重新思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创作中重建复合性身体、超人类或非人类的视域,并由此展开对性别、残疾、种族或民族等的思考,也许我们就不会简单地从技术工业的角度去否定网络文学。

前不久,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第六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颁奖典礼上,14部获奖作品名单揭晓。其中,展现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破浪时代》获特等奖,书写平凡人生活史诗的《上海凡人传》获一等奖。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现实题材的盛行,并不仅仅源于政策的扶持与倡导,也是新的时代经验在凝聚后的自然展现。豆瓣阅读的异军突起以“悬疑向”与“生活向”闻名,时代热点与社会现象充当着小说的灵感起源与主体情节,如《恶评》(阿宴著)关注网络暴力、《奶奶反诈团》(基顿家长著)反映针对老年群体的诈骗现象。细腻的生活内容与日常烟火展示着当代青年人的心路历程,如《但愿人长久》(李尾著)和《梁陈美景》(大姑娘浪著)展示生活的平淡底色与冒着热气的磕磕绊绊,复现的现实世界仍是网络文学的主体空间。《塌房少女重建指南》(时不识路著)是一部书写Z世代青春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记录这代人的迷茫和追求,承载着新的青春经验,书写了新的现实题材。

网络文学的集体赋权,使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人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世界的想象,展示生命元素的更迭,凝塑时代的新貌。

文学评论的在场形式

文学评论,是理论和新经验之间对话的场域,是辩证关系的生产场域。面对新兴的文学经验和形式,文学评论尤其要以自身的敏锐性、参与性和对话性在场。

首先是敏锐性。当更迭加速成为文化产品的常态,文学评论要更加及时、更加敏锐地跟进文学现象和热点,对成因加以阐释,捕捉利弊。比如2021年各大网络文学平台盛行“马甲文”(故事中主角拥有多重身份的一类网文)。“马甲文”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读者群体,对网络文学作家群体也产生了很大冲击。对其,我国第一家网络文学评论平台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剖析指出,“马甲文”是对“霸总文”的替代,尖利的现实终将戳破其所制造的脆弱幻境。

再如《大奉打更人》(卖报小郎君所著的探案与仙侠相结合类型的小说)成为2021年爆款网文,并启动了影视改编。如何阐释、评价这部作品及其火爆现象?文学评论及时做出反应,并呈现出不同的声音。例如,指出该作品集近年各种大玄幻成功“套路”和“元素”于一身,各种套路的运用不拉垮,但也不特别出彩。朝堂权谋也好,悬疑探案也罢,反转和创意并未能让读者拍案称绝,特别是老读者会感到明显的套路感。不同于有的玄幻作品用大量的场景化描写渲染玄幻世界背景,或是用场景化来交代人物命运,《大奉打更人》肯将叙事时间放慢的原因只有一个——“爽点”,让线索的铺排、性格的逻辑为“用梗”和“爽点”让路,将探索性的、不确定性的因素排除在外,靠汇聚各种“套路”制造四平八稳的“爽”。套路带来了上架、关注和点击数据,也博得了资本的青睐,同时作品“怕踩空”的内在逻辑使它规避了引领性、创新性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一出稳健的商业化写作。

这样的声音,及时给网络文学创作指明了“爆款”的问题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在当下不断变动的文坛,以敏锐性和及时性对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尤其显得必要。我们也注意到,短评、微评、弹幕越来越成为有效的评论方式,这可视作快速变化的文坛对新兴评论的召唤。

具有多重功能的一种“行动”

新兴评论具有参与性和对话性,是将评论从纸面推向参与性的“行动”。在理论界,语言的操演性和文学的行动性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受此启发,文学评论也不仅是纸面文章,它可以是一种“行动”,特别是具有引导作用和对话功能的“行动”。

仍以文学评论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参与”为例。经由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的更新迭代业已发生,网络文学已由先前的类型化开始走向深度创意。“好故事”不再只是意味着“爽”,还需要融合和创新并存、有趣和有力并举。当网络文学提供越来越多这样的作品时,我们需要超越对网络文学既有的纯粹以“点击量”“月票榜”为主的评判,超越单纯地以既有文学经验为标准的评判,由此推动网络文学在创新和想象力上的不断发力。

基于这一动因,全国五大高校网络文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联合推出了“网络文学青春榜”。该榜单以新世代青年大学生为依托,在深入网络文学现场、浸泡式阅读的前提下,重视网络文学在创造新时空、表达新经验方面的重要作用,遴选网络文学作家和作品。可以说,这为网络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而推选“青春榜”本身就是具有引导性和参与性的“评论”。

新时代和新媒体环境下,面向新兴的文学文艺方式,评论工作更应该在创新性和创造性上下功夫,直面文艺创作和传播中出现的变化和问题,建好、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阵地,探索更敏锐、及时、有效的方式,使评论真正发挥导向和引领的作用。对文艺传播的产业链条进行全程性关注,探索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重点与难点,对于相关现象溯本清源,为网络环境中的文艺传播做出迅捷且专业的反馈。例如2021年,《司藤》作者尾鱼在微博上吐槽自己的作品在影视化过程中所遭遇的“魔改”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各方争论不休。IP影视化在当下的影视市场中已占据重要位置,如何做好改编始终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评论家们对这一吐槽以及吐槽背后的现象予以及时、中肯的评论,厘清现象,显得十分必要。

拨开缭乱的迷雾,厘清现象,与大众话语环境联动,真正地参与网络文艺传播的第一现场,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使评论积蓄新的力量。面对新兴的网络文学,文学评论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度量,更不是一枚标识权力的印章。它从来都是一种再创作,是多元化、多样性的参与和对话。


(作者:李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传统写作与新兴文学如何协同发展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什么不一样(张春梅)

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是新时代文学的亮丽景观(何弘)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