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文学批评需保持独立的品格(杜李)

2023-11-06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杜李 收藏

在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文学批评的影响力有逐渐式微的倾向。这可能与信息时代人们的消费趣味有关,电子媒介的感性需求与文学批评的理性探究不相符。今天的文学批评存在一些问题,往往与社会正在发生的重要变化存在距离,既难以深入到人们最真实的生存境况之中,也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这导致一些作家对文学批评持怀疑的态度,进一步削弱了文学批评的影响力和文学有效性。然而我们都知道,文学批评是连接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文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文学批评呢?

西方的“批评”一词源自希腊语,最初意味着“区分”“决定”“判断”,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莱辛所倡导的批评态度被视为文学批评家的最高准则:“对于新手,和气并且恭维;对于大师,带着钦佩怀疑,带着怀疑钦佩;对于俗士,吓唬却带着善意;对于吹嘘者,可以嘲讽;对于心术不正者,尽可能辛辣尖刻。”然而,随着文化景观和传媒环境的变化,文学批评生态产生的变化不断挑战着批评家的坚守与独立。

实事求是应该是文学批评的基本义务。鲁迅曾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然而当前一部分报章短评、读者书评等停留在作品的文本层面,缺乏批判精神和真诚的态度,以至于被一些人批评为“应景批评”或“文学广告”。有些批评文章中对理论、概念的生硬使用,掩盖了批评主体真实的情感与性情,或是用一味的赞赏替代批评主体与作家的思想交锋、问题探讨。此外,还有一些文学批评以先入为主的态度贬低甚至曲解作品。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更应该是辩证的,应该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作家作品进行对话,进而发现作品的意蕴与美感,也为文本的完善、作家的成长客观地指出方向。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对现象的分析与阐释,更应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让作家充分看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获得创作上的启示。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文学批评是辛苦且艰难的工作,也因此显得意义非凡。

对“文学经典”的甄别与定位是文学批评的重要职责。然而,许多文学批评缺乏历史视野,难以从文学史的层面把握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而只能对作品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做相对浅显与孤立的分析。这就使文学批评难以在文学生态的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关注度降低也就并不意外了。

文学批评要如何从无边的文学现场中甄别出“文学经典”呢?相对可靠的文学评价标准是必须的,即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能够体察人性与命运,也必然使读者对何为真善美有更深刻的认识。文学批评者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素养,才有可能清晰、准确地对文本作出判断,这种素养不仅包括对文学、美学的认识,更意味着对历史和时代的了解与把握。只有如此,批评者才能成为披沙拣金的人,超越无尽的偏见、短见、盲视、误区,从纷繁芜杂的文学现场中甄选出有资格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从这个层面看,文学批评应该是最敏感、最前沿同时也是最具挑战和冒险感的写作。

坚守文学批评的品格,是文学批评家的基本准则。在历史的变迁、文化语境的变化中,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和价值也出现了微妙的位移,甚至出现工具化、商业化的现象。作为文学批评者,应该从公心出发,在建设和维护文学精神与文学生态的高度上展开自己的工作;无论面对权威还是面对利益,都应该体现出鲜明的价值立场与独立的学术品格,在时代的尘烟与喧嚣之中,发出属于文学批评的独特声音。在这种意义上,文学批评也反映出批评主体的品格。文学是人学,文学批评面对的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活生生的人与无限宽广的世界。

文学批评在本质上也具有科学性,正如普希金所说,批评是揭示文学作品美与缺点的科学。文学作品离不开文学批评,就像没有镜像与他者,主体就难以存在。作为文学批评者,我们的使命是保持严谨的学术精神,同时珍视人性与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让批评回归理性同时不失感性,让文学批评体现出专业化的素养,同时也收获职业化的尊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为文学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杜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签约评论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近年来文学批评的困境(洪治纲)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