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学观潮>正文

刘征、沈鹏、周笃文《三贤集》:丰盈的现代土壤开出鲜艳之花

2019-04-23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张瑞田 收藏

  黄君编辑的《三贤集》(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分量很重。三位作者都是当代文学艺术界、学术界的耆宿。刘老是知名杂文家、诗人,沈老是书法家、诗人,周老是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他们的诗文是这个时代的骄傲。刘征先生的诗词创作成果丰硕。2000年,5卷本《刘征文集》首发式暨刘征从事教育、文学活动50年研讨会召开,臧克家致函祝贺说:“当前,旧体诗风气旺盛,作者林立,但评论甲乙,刘征应居首位……我曾认为他‘山向眼中秀,水在心底流’,山有山的个性,水有水的柔情,诗人的精神与大自然会合,不做作,首首出于灵魂深处。” 在一个时期,旧体诗词写作属于“大人物”们的遣兴专利,不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文化普遍价值。改革开放后,旧的价值观念遭到瓦解,旧体诗词的审美特性被重新发现,写作旧体诗词就成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自觉行为。刘征旧体诗词创作的高峰正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作品多有老杜沉郁凄凉之感,也常见李白飘逸畅达之态。开局宏大,格调高雅,一唱三叹,情思绵绵。 因为一些诗词作者古典文学的欣赏水平较低,缺少必要的国学根基和诗词写作技巧,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当代诗词创作始终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水准。刘征的诗词写作,建立在自己雄厚的文化基础之上,笔力扛鼎,风骨苍润,延续着中国诗词创作的传统,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沈鹏先生以书法名世,诗亦不凡。沈鹏的诗词,完全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不管是写情状物、吟咏山水,还是慎思言志、折柳奉和,严格遵循诗词的创作规律,谨慎用典,细心推敲,把自己的诗词创作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刘征对沈鹏的诗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师道和书道——沈鹏〈三馀吟草〉序》中写道:“诗与书不仅如同比翼鸟,还如同连理枝,两者的血脉是相通的。优秀的书法作品,那纵横起伏流转跌宕的笔画,是从书家的血管里奔流出来的,体现着书家对艺术的追求和理解,体现着书家的个性和文化素养,有时还体现着书家的悲欢。”在刘征的眼里,沈鹏的诗“开卷便感到清新的气息,如荡清波,如步春林,令人心旷神怡”。沈鹏的诗有文学思考。文学创作需要思想,诗词创作也需要诗人对人生、对自我、对现实保持清醒的观察和思考。刘征对沈鹏诗作的概括非常准确:“似是信笔拈来,不加雕饰,而内蕴深沉,笔力厚重,气格高远,说它大有唐音是不为过的。”周笃文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他的诗词作品高古、醇厚,用典较多,对于古典文学修养浅薄的人来讲,有一点阅读障碍。周笃文的诗词作品,给读者提出了一个要求,不仅要有生活阅历,还要具备阅读诗词作品的文化准备,至少要对唐宋以来的诗词创作的脉络有所了解。我觉得阅读诗词,与观赏书法一样,如对先前的经典书法陌生,就找不到当代书法作品的审美路径。

  古代诗词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为背景的,所以表现得十分畅达、直接、性情;而当代诗词终究是当代人以十足的理由和特殊的感情建造的一条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园林,思想价值、美学意义依然存在,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共鸣。这个问题,刘征先生做了思考,他说:“今天创作旧体诗,应在内容上更注重时代色彩和现代生活的特点,即使生活小品诗也能写出新的味道,和古人不一样。当然,我不反对旧体诗的形式创新;但即使恪守古老的格律,也同样能用现代的土壤滋润她,使沉睡千年的诗词像古莲的种子一样,在丰盈的现代土壤开出更鲜艳的花来。”

  《三贤集》就是在丰盈的现代土壤中开出的鲜艳的花。

 

  (作者:张瑞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看看作家的另一支笔(张瑞田)

  攀登书法的精神高地(张瑞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