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作品评析>正文

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以艺术细节折射时代质感

2017-08-1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郭梅 收藏

  内容摘要: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是义乌商人的奋斗史和千万中国生意人搏击商海的时代缩影。作品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为背景,以陈江河、骆玉珠夫妇的从商人生为经,以人物间的情感纠葛、观念变化为纬,窥一斑而见全豹,编织了一幅细腻生动的历史长卷。其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主人公的成功真实可信。但相对于《一年又一年》等公认的经典作品,《鸡毛飞上天》在制作等方面仍有些粗糙,如何以工匠精神打造文艺精品值得认真思索。

  关键词:《鸡毛飞上天》 《一年又一年》 工匠精神 精品

  浙商三部曲的第三部《鸡毛飞上天》播出后赢得了较广泛的关注,引起了网友热议。

  这部剧之所以比较成功,是因为它不仅是一部题材讨好的创业剧,不仅是如今众所瞩目的义乌商人的奋斗史和千千万万中国生意人搏击商海的时代缩影,更是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为背景,以陈江河、骆玉珠夫妇的经商人生为经,以人物间的情感纠葛、观念变化为纬,窥一斑而见全豹,编织了一幅细腻生动的历史长卷。它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主人公的成功真实可信。换言之,关于怎样讲好当下题材的中国故事这个问题,答案的第一关键词实乃老生常谈:真实!但要做到众所周知的这一点却诚非易事。

  一

  其实,类似题材的电视剧我们曾经看过不少,差不多20年前的《一年又一年》就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一部。该剧从凡人小事入手,以编年的形式表现百姓物质生活的迅速改善和思想的种种变化,在仿佛不经意的叙述中将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种种变化真实清晰地呈现出来。《鸡毛飞上天》与之如出一辙,所不同的也许只是篇幅和所表现的时间跨度。

  《一年又一年》里许亚军扮演的陈焕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20年沧桑巨变带给他和妻子林平平精神与物质的一次次巨大的冲击与洗礼,故事曲折动人,人物真实立体,让人至今记忆犹新。而《鸡毛飞上天》中张译扮演的陈江河、殷桃扮演的骆玉珠同样承担了以小人物、小家庭折射大时代的重任。作为成功的商人,他俩都很有做生意的天分,比如陈江河聪明、大气,从小就学鸡毛换糖,懂得“进四出六”的道理,更懂得要邱英杰手里的钢笔,而不是现金。在老款袜子滞销时,他以九万巨资买日本提花机的“豪赌”之举成功赢回了市场。后来他摆摊卖热水器、办公司批发饰品等也无不表现出远见卓识和英明果敢。骆玉珠则很机灵,她进的货总是特别好卖,很早就成为义乌的“袜子大王”。摆地摊时,她随机应变把大儿子王旭随手穿的红绳铃铛当作新产品推销出去,并马上将之作为真正的新款来经营;电视剧《红楼梦》热播时,她见一个顾客手里有陈晓旭的剧照,就死缠烂打讨过来,并迅速翻拍谋得大利;怀小儿子陈路时,她敏锐地意识到尿不湿必将大卖,不顾临盆在即,赶赴厂家,说服厂长将产品赊给自己。她还不放心人货分离,坚持要跟货车走,结果在半路分娩了。当她虚弱地在电话里跟丈夫汇报:“货,我抢了;儿子,我也生了”,相信不少观众会由衷地敬佩她的精明强干和刻苦耐劳,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当然,骆玉珠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刚回义乌不久,因为摊位的位置太偏,生意一直很清淡。于是,她想了一个与同行冯姐“假吵架、真卖货”的高招,生意终于火了一整天。当然,这也翻开了她不够大气喜欢耍小聪明的底牌。好在,她身边有一个非常大气的男人陈江河在掌舵——他郑重地告诫她,这种小伎俩只能用一次。而陈江河的大气,在该剧后半部分世界范围的价格大战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意识到降价大战势必两败俱伤,不顾骆玉珠醋意大发,百般阻挠,果断决定与老对手杨氏集团捐弃前嫌,合作共赢。

  二

  不过,该剧的最大亮点还并非这些商业元素,而是对人物情感真实而细致的描摹。曾是弃婴的陈江河对抚养他长大的陈金水感恩戴德,即便金水叔横加阻挠,造成他与心爱的女人长达八年的分离,他也始终敬之如父。他对玉珠的爱,是青梅竹马的相知相依,是普通百姓的相濡以沫,是大丈夫的一诺千金。

  为了玉珠,他在陈金水以养育之恩逼他做上门女婿时苦苦哀求换个方式报恩;为了玉珠,他无条件地付出信任,哪怕所有人都认定她侵吞了大家的血汗钱;为了玉珠,他无限期地等待,哪怕知道她已为人妻母;为了玉珠,他用她的名字命名自己生产的袜子;为了玉珠,他精心保存了她小时候画的“玉珠和妈妈”的画像砖并随身携带;为了玉珠,他将心门关得死死的,哪怕女海归杨雪敲得深情而热烈;为了玉珠,他断然放弃入主杨氏,也放弃了厂长职位,带她母子回义乌重起炉灶;为了玉珠,他郑重表示定将王旭视如己出,让妻子“看行动!”为了玉珠,他带儿子去看望曾卖掉亲生女儿的骆父,把酒言欢,强调“血浓于水”“家和万事兴”……

  在感情戏的深化细化过程中,该剧对小道具、小细节的运用亦可圈可点。比如,小时候用的拨浪鼓对陈江河意义重大,所以玉珠一直视如珍宝不离不弃。玉珠和江河初识时所争抢的一块赖以活命的馒头是他俩相濡以沫一辈子的情感基石。当玉珠与暌违八年的心上人重逢,遭遇杨雪挑战时,她拿着馒头边吃边冷静沉着地告诉对手自己和陈之间“一块馒头”的故事。而关于杨“你配不上他”的挑衅,她也反击得十分到位:“什么东西最重要只有自己才知道。就像我觉得这馒头甜,而你根本看不上”。陈为她毅然净身出厂,她坦然接受,并自信地表示:“我会帮他赚回来的!”虽然在这场戏里,骆和杨之间服饰、发型、气质的区别其实远未达到一个底层小摊贩和一个海归女富豪之间应有的差距,但编导让玉珠用一个馒头成功说服了观众——她,配得上陈江河,也值得陈江河无怨无悔的等待。

  和馒头的作用相仿佛的细节,莫过于挑水泡。陈江河为心爱的玉珠挑过水泡,但在杨雪半是撒娇半是示爱的挑水泡请求下,却只是扔给她一张挑水泡教程“请杨厂长自学”。与之相辅相成的,自然是玉珠崴了脚,王大山像陈江河背少年玉珠逃避追捕一样背她回家,替她挑去水泡。还有,玉珠与大山新婚,大山无条件地将全部积蓄交给妻子;陈江河娶玉珠时,也拉她到银行,将自己的全部资产八万元巨款全部打到妻子名下的账户里。当然,最足以让人飙泪的,莫过于那块画像砖了——玉珠在大山故去后,仍然躲着陈江河。但冥冥中老天爷自有安排,当他俩在两列相向的火车上蓦然重逢时,陈江河先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定睛,才确定自己不是在做梦。而玉珠看到他的第一反应,竟仍然是关窗、逃避!江河呼吸急促起伏,情急中拿出随身携带的画像砖贴在车窗上,终于撞开了玉珠的心房……在一个小小的火车站,阔别八年的重逢,没有抱头痛哭,没有“我真的不是在做梦吗”之类的蹩脚台词,有的却是不知如何靠近的些许紧张和羞涩,还有陈江河在带玉珠母子到宿舍后不顾部下反复催促开会,事无巨细喋喋不休地向玉珠交代各种生活设施的方位,唯恐她有一丁点的不舒服——他俩爱情的酒,窖藏了八年,终于要开封了,醉人。

  把细节做到极致是出精品的预兆。《鸡毛飞上天》和《一年又一年》从剧名到题材其实都算不上十分特别,所用的艺术手法也谈不上有太多的与众不同,但编导演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不少细节做到精致圆润,就是他们的取胜法宝。如陈、骆车站重逢那场戏虽未免过于巧合,但两位主演尤其是张译的表演分寸感拿捏得恰好,加上画像砖的适时煽情,便不由得观众不潸然泪下。另外,王大山在出场时观众就明知其必定较快消失,但其职业和为人对后半部分王旭性格的影响却处理得颇自然,奏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必须”非正常死亡为陈江河腾位子的漏洞。同时,陈对大山“挺好一个人,是条汉子”的评价也更凸显了陈的大气。而等待了八年之久的婚礼给陈江河带来的王旭这个最大难题也被“点铁成金”——他以足够的包容和耐心下水磨工夫,终于赢得孩子一声“爸爸”!在这里,既有王旭不愿上学时以孩子的名义送全班女同学每人一根头绳的急中生智,有对王旭“痛说革命家史”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有听王旭承认在他们婚床上撒过尿的高兴和无奈,有讨债挨打时听到王旭反复大喊“不要打我爸”的开心、激动……整个过程十分细腻,可信度很高。

  必须浓墨重彩予以点赞的一个细节是邱英杰临终前送给陈江河的车票——他希望,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上,陈江河永远不再逃票,因为,他早就告诫过这位生死兄弟,做生意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信用。义乌之外有中国,中国之外有世界。只有心里有诚信,眼里有世界,鸡毛才能飞上天。

  三

  但是,假如再过20年,我们谈论热播剧时,会像现在想起《一年又一年》这样情不自禁地想起《鸡毛飞上天》吗?窃以为,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因为,《一年又一年》之所以让观众如入时间隧道,备感真实,不仅仅是因为其巧妙的结构安排和细腻深刻的主旨呈现,还因为其几乎无懈可击的服装、发型、道具等的精心安排——小到一个咖啡杯、一件文化衫、一句流行语,大到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热潮、股市风云、下岗再就业等的时间节点、历史风云,都很少能找到破绽,让人有回到当年的感觉,故而至今魅力不减。而其导演郑晓龙同样成功的作品还有许多,如众所周知的《金婚》也是以小家庭折射时代大变局的上乘之作。其成功利器是在反映和引领时代风尚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大众视角讲述关于老百姓的真实故事,从而赢得了观众和市场,也在电视剧发展史上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鸡毛飞上天》不免显得有些粗糙。频频出现的字幕错误是低级硬伤,前半部分不少剧中人穿着春秋装却嘴里哈白气的镜头也暴露了在冬天拍摄的底牌。大山、玉珠添置的电视机居然和陈江河回到陈家村带给乡亲们的一模一样,剧中人的服饰、发型与时代明显不符的也不少。义乌1988年就已撤县建市了,但剧中那之后政府门口的牌子还是“义乌县”。20世纪90年代义乌的市场已是室内的篁园市场,剧中却还是露天的集贸市场。而张译为彰显所谓地域元素而使用义乌方言式的拖腔,也并不为许多包括义乌人在内的观众认可。

  和19年前“仅仅”21集的《一年又一年》相比,58集的《鸡毛飞上天》算得上鸿篇巨制了。近年来,并不缺少如此大制作的产品,但能预见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的精品却并不太多。如何让众多的鸡毛都真正飞上天,这应该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

  *作者:郭梅,杭州师范大学文创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编:胡一峰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7期 总第22期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戴清:对现实广度与深度的开掘——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艺术创新

       现实题材电视剧迎来制播“黄金机遇期”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