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作品评析>正文

美美与共的《飞天》之舞(胡伟)

2018-12-1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胡伟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1期文章目录与摘要朗读版

 

  内容摘要:对于所有艺术工作者来说,“飞天”形象是中国艺术的标志性符号,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不断生化的可能。早在20世纪50年代,相继出现了以“飞天”为主题的舞蹈作品,如双人舞《飞天》和《丝路花雨》中的“飞天”群像等,后期又出现了独舞版《飞天》《大梦敦煌》中“飞天”舞段,春晚版《飞天》,奥运会版《丝路》等不同舞蹈作品。同一个形象的“飞天”,可以有众多不同版本的舞蹈艺术创作。在整整70年的历史长河中,一部部经典的《飞天》作品见证了中国舞蹈的蓬勃发展,以及编导们不取苟同、多歧为贵的创作手法。

  关 键 词:飞天 敦煌壁画 舞蹈创作

 

  “飞天伎乐”最初来自于印度佛教,后来经过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逐渐改造和影响,最终形成了华夏文化所独特的飞天形象。“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虽然无可否认地带着印度艺术的风格,但由于佛教在中国长期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汉化、世俗化,佛教舞蹈艺术也必然随着中国民族的习尚和审美标准逐渐改变、发展。”[1]敦煌飞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完成了中外吸收、兼容并蓄的过程,在本民族传统审美的基础上,融合了外来飞天的艺术形式,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了敦煌艺术的顶峰。

  敦煌壁画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其中的飞天形象各具时代风貌,各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舞蹈韵味。“经过观察比较,我们认为唐代的飞天形象更趋完美,也更具中国气派,因此在舞台再现飞天的形象,基本上以唐代舞风为依据……在创作手法上,我们并未以简单的摹拟——复制性手法,再现飞天形象,而是试图从提取形态特征入手,体现出一种升华了的感情世界——精神风貌,追求神似。”[2]

赵士英《梦敦煌》 纸本 2003年

 

  一、破壁而飞的“飞天”之舞

  “飞天的舞姿、舞韵、舞意、舞风已具备了中华民族的艺术风格和造型特点。中国石窟壁画上的飞天,凌空翱翔,其肢体的屈伸、拧旋,其动势的奇幻、超难,绝非人体所能及;其浮游、翻飞、腾跃、回旋的姿态,皆美到极至,灵健神幻。”[3]凭借迎风飘曳的衣裙、飞舞翻卷的彩带、凌空翱翔的舞姿,创造出千变万化、婀娜多姿的敦煌飞天形象。对于所有艺术工作者来说,“飞天”形象是中国艺术的标志性符号,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不断生化的可能。以“飞天”为主题的多部经典舞蹈作品,凭借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邃的艺术思想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演绎的可能。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戴爱莲先生就把创作的视角投向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创作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作品《飞天》。舞蹈《飞天》把静态的壁画变成了动态的舞蹈,把壁画中唯美浪漫的形象变成了现实可感的舞蹈作品,表达了人们翱翔天宇的希冀与向往。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舞蹈从敦煌壁画挖掘古代舞蹈形象和复兴中国古典舞蹈的先河,并对中国舞蹈创作和风格外延的扩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舞蹈自首演以来久演不衰,被人们称赞为“引人深思”“把观众带入了诗的意境”“典型的东方艺术”“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双人舞《飞天》

  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以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为题材的舞剧作品《丝路花雨》再次将敦煌“飞天”形象搬上舞台,再现了博大精深、瑰丽多彩的敦煌文化。在舞剧中,众多的“飞天”形象显露出来,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飞天凌空翩跹在缭绕的祥云中时隐时现,飞舞的彩带回旋轻盈、迎风舒卷,飞逸的花瓣漫天飘舞、落英缤纷。“飞天”的舞蹈形象在舞剧《丝路花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以气势雄伟的莫高窟和精美绝伦的壁画为背景,呈现出凌空飞翔、飘逸曼妙的舞台效果。

  《丝路花雨》作为复兴古代舞蹈的开山之作,再次把创作的目光指向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由此引发了新的古典舞学派“敦煌舞派”的诞生。从上万幅壁画舞姿中选取、提炼典型化的静态舞姿,从数百个个性彩塑中寻找共性的基调、统一内在的规律,从千种模样的静态塑形中探讨动作的流程态势,致使“复活”了沉寂已久的壁画形象。以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的壁画、彩塑为依据,用现代人的独特视角破译“敦煌舞姿”的动态密码,并以“敦煌壁画式舞蹈”向世人明昭了另一种富于西域特色的“中国古典舞”。

 

  二、各美其美的《飞天》之作

  1. 陈维亚版《飞天》:最长绸带的飞天

  古典舞女子独舞作品《飞天》创作于1990年,是编导陈维亚与演员史敏合作完成的舞蹈。该作品与戴爱莲先生的飞天都是取材于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但不同的是早期以双人舞的形式呈现,后期以独舞的形式呈现。就音乐而言,早期的飞天音乐更具古典风格,柔美而流动性强,后期的飞天音乐有些绮丽的异域风情,强调定点,动作的点、线分明。该作品的成功之处是运用了24米的长绸,塑造出了最鲜活、最生动、最饱满的飞天舞台艺术形象。以曲迴婉转的肢体动作和飘逸飞舞的长绸,一起构成瑰丽斑斓的敦煌梦境,将观众带入了“佛法无边”的纯净世界,再现了敦煌艺术的奇妙风采。

  舞蹈《飞天》是对敦煌文化的“飞天”形象的又一次全新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舞蹈的手臂动作非常丰富,不仅有古典舞传统手势的兰花式,而且有双手合掌的荷花式和五指张开的盛开式。演员独立在舞台的中心,通过舞姿的不同变化,手臂动作也在随之变化,将敦煌的手势与传统的手势进行了融合和创新;第二是舞蹈呈现了众多丰富的S形曲线,这也是“飞天”形象最突出的特征。手掌、手腕、手臂是一个小的S形,肩部、大臂和小臂是一个大的S形,脚掌、脚腕和小腿是一个小的S形,胯部、大腿和小腿也是一个大的S形。同时上肢的手臂和下肢的腿形呈现一个整体的S形,腰部的“三道弯”体态也呈现了S形曲线,长绸在舞动的过程中也呈现多个S形,这些共同构织成一个飞动的“飞天”形象。“飞天”以一种动态的形象呈现,仿佛穿越了时间之门的空间再现,用另一种载体方式再现了敦煌的壁画艺术,表现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

女子独舞《飞天》

  2. 《大梦敦煌》中“飞天”舞段:五彩斑斓的飞天

  《大梦敦煌》是陈维亚导演在2000年创作的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同样依据敦煌历史和敦煌壁画为题材,讲述了青年画家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该剧不同于以往的“飞天”形象和《飞天》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不同颜色的飞天来象征或暗示主人公的情感与命运。在整部舞剧中飞天一共出现了六次,每一次的出现都采用了不同颜色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寓意,成为舞剧发展和矛盾变化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整个舞蹈史中,还不曾有人在同一部作品中运用不同颜色的飞天来表现不同的内容。第一幕中的黑色飞天象征着死亡,绿色飞天象征着生机,表达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第二幕爱情双人舞的高潮部分出现五彩飞天,象征着主人公陷入爱河之中;第三幕的血色飞天象征着血光之灾的悲剧即将发生;第四幕的蓝色飞天象征着主人公化为月牙泉。尾声的金色飞天象征着主人公从悲到喜的爱情团圆。

  编导从敦煌壁画和以往的飞天舞蹈作品中汲取素材与灵感,设计出颜色鲜明的个性化飞天形象。每一种颜色的飞天形象都有不同的寓意和表达,在作品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同时也为舞台增添了绚烂的色彩和恢弘的气势。正因为莫高窟的壁画是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所以《大梦敦煌》的飞天就更应该是栩栩如生、五彩斑斓的。《大梦敦煌》这部舞剧的成功告诉我们,每一个细节都应该不同于前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述。

  3. 春晚版《飞天》:惊险绝伦的飞天

  在2008年央视春节晚会上,舞蹈《飞天》让全国亿万观众眼前一亮。七位舞蹈演员站在旋转的高台之上,用独特的舞蹈语汇和惊险的舞蹈技术呈现出盛世飞天的形象,给中国舞蹈创作了另一个惊险绝伦的《飞天》版本。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恰逢“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由此激发了编导希望通过“飞天”形象来展现中国在航天领域里的巨大成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意义。春晚版《飞天》的最大特点就是定点舞蹈,强调造型性。每一个静态的舞姿,包括婀娜的身姿、纤细的手势、妩媚的眼神、典雅的风度都强调造型的美感,体现了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静止的姿态充分利用了人体的线条美,片刻的停顿可以传达出造型的韵味,引发观者的联想。《飞天》又是流动的雕塑,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个个静态的造型连贯起来组成一幅流动的舞蹈画面。

  为了体现独特的造型感,舞者的右脚定在舞台的一个位置上保持不动,在限定性的要求下做极限倾倒运动。随着舞姿的变化而改变身体的角度和幅度,当舞者身体与舞台平行或倾斜时就会产生翱翔飞舞的感觉。道具的巧妙设置就在于,虽然是定点造型,但是却能从幅度、方向、空间、节奏等不同方面表现出千变万化的飞天形象。再加上圆形小舞台的转动,可以体现出风吹彩带、当空飘舞的感觉,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七位仙女御空飞行、翱翔天际的精彩画面。飞天造型大多以两臂挥拂形成曲线,结合“扭腰”“送胯”等敦煌典型体态,在回旋拧倾中体现一种圆流周转的运动形态。以集中定点的方式占据有限的舞台空间,同时LED大屏幕播放了流星划空、云雾升腾、霞光万丈等画面,营造出敦煌壁画中唯美虚幻的飞天场景。舞蹈以静为主、以和为贵,讲究动作的和谐与圆润、内敛与中庸,与中国古典舞追求中和之美、美美与共的精神相一致。舞蹈《飞天》的成功,正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艺术形象与新时代的科技手段相结合,从而使该舞蹈作品富有崭新的时代特征。

春晚版舞蹈《飞天》 摄影:周晓冬

  4. 奥运会版《丝路》:高空画纸上的飞天

  舞蹈《丝路》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唯一的独舞节目,这个舞蹈同样以敦煌飞天为题,与之前版本不同的是更多融合了多媒体技术和高空舞台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丝绸之路传承中华文明,中西间纽带见证悠久历史”,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灿烂文明”篇章的《丝路》,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演绎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情景,用绰约多姿的敦煌飞天舞蹈展现了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一张画纸被数百名演员托举起来,画纸上面一名飞天形象的女舞者正在表演以丝路为主题的舞蹈。舞者像香音神一样被高空托举出来,表现出飞天的宁静安详之美,给人一种佛光普照的感觉。随着舞者在电子薄纸上纵情舞蹈,长绸轻盈舞动放射出令人耀眼的光芒。“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这是李白对敦煌飞天形象的诗句描绘。舞者手持绿色的长绸,时而像凌空飞舞的飞天伎乐,时而似古道丝路的翩翩舞娘,试图用最优美的语言再现敦煌壁画的天人形象。空中的“飞天女”被托在高空画纸上,虚幻飘逸、风姿卓越,宛如飞天在古丝绸之路上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大漠丝路的诗情画意中,飞天女裙袂飘飘、轻步曼舞,引领人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奥运会上选择《丝路》这个舞蹈和“飞天”这个形象也有一定的意义,《丝路》代表了中国古代陆地与海洋中的两条枢纽,表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盛世景象;“飞天”见证了两条丝绸之路的历史交汇,寓意中国古文明与世界文明古国的交流,彼此学习、礼尚往来、广交朋友、互通有无。

 

  三、美美与共的《飞天》之境

  “飞天”题材舞蹈的最大特色就是使用巾袖。众多舞蹈都借鉴了戏曲舞蹈中的长绸舞的特点,通过对长绸舞技法的加工、整理和创造,神形并茂地将“飞天”的飘逸浪漫、高雅秀丽的形象再现于舞台上,塑造出一个个和而不同的“飞天”形容。巾袖之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特色。巾袖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常用“长袖善舞”一词来形象,不仅延长了人的手臂,而且扩展了肢体的表现。巾袖成为敦煌“飞天”整体形象和舞蹈《飞天》舞台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古风》云:“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敦煌“飞天”的整体形象,正是融合和体现了我国传统舞蹈“衣带当风”“长袖善舞”的特征。古人云:“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舞赋》)、“裙似飞鸾,袖如回雪”(《观舞赋》)。舞蹈《飞天》作品,正是借鉴和吸收了壁画的舞姿形象,通过巾袖的运用和旋转的动势产生飘逸升腾的舞蹈意境。

  巾袖是敦煌飞天的灵魂,飞天的长绸舞给人以凌空飞舞的感觉,蕴含了中国传统艺术讲究意境的特点。“提起长绸舞,它是中国的古老传统舞艺。后来,这种传统的舞蹈形式,主要保留在我国戏曲艺术中,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著名剧目《天女散花》就有很高超的长绸舞艺,我们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因此,舞蹈《飞天》不仅是当代中国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作品,同时也是继承戏曲中的长绸舞并加以发展、创新,使之成为独立的纯舞蹈艺术的第一部成功之作。”[4]陈维亚编排的独舞《飞天》,将长绸的运用发挥到极致,创造了舞蹈史中的另一个第一,该作品也结合了我国传统的长绸舞技法,营造出飘带飞舞、自由翱翔的舞蹈意境。央视春晚版《飞天》,利用了西域时期短丝带来塑造飞天形象,与以往长袖善舞的飞天形象有所不同,也是一种新的舞台尝试。尽管丝带的长度有限,但是舞者身体的倾斜幅度和舞台的旋转设计,让观众同样感受到随风而舞的形象和遨游太空的舞蹈意境。

  巾袖作为舞蹈肢体的延伸,使舞台的表现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以飘逸多彩的绸带变化营造出空灵、深邃的舞台意境。巾袖的随风飘舞是对壁画飞天的再现,给人轻盈飘逸的视觉效果和自由翱翔的飞舞之美。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是中国古代乐舞基本风貌的一种体现;舞蹈作品中的《飞天》,是当代人对中国传统乐舞文化的一种解读,也必然注入了编导们自身的创作个性和不取苟同、多歧为贵的创作手法。

 

  四、结语

  “飞天壁画”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遗产,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飞天梦”是众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源泉,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创作主题。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符号,“飞天形象”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不断演化和丰富的可能。以“飞天舞”为主题的舞蹈创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阶段下相继产生,并以其独特的舞蹈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流传至今。从上世纪50年代戴爱莲创作的第一版双人舞《飞天》,开创了中国舞蹈从敦煌壁画挖掘古代舞蹈形象和复兴中国古典舞蹈的先河,到70年代末期《丝路花雨》中《飞天》的舞蹈片段,开创了中国古典舞新的敦煌学派;再到90年代陈维亚版的长绸独舞《飞天》,舞剧《大梦敦煌》中的“五彩飞天”,央视春晚的“七仙女”《飞天》,奥运会开幕式的《丝路》“飞天”,我们见证了“飞天”的千姿百态、绰约多姿的变化,也感受到精美绝伦、绮丽多彩的敦煌艺术魅力。

  古老的飞天形象从壁画中飞舞而出,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的舞蹈意境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老一辈的舞蹈工作者凭借探索中国传统舞蹈的自觉意识和坚韧精神,千辛万苦地把飞天形象从静态的舞姿转换成动态的舞蹈,从壁画的二维平面转变成舞蹈的三维立体,再合成到多媒体舞蹈的四维空间中。静态的敦煌飞天破壁而飞,最终以舞蹈的形式得以重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艺术精品,焕发出这个时代的光芒。飞天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飞天题材的舞蹈作品传承着中国古代灿烂的舞蹈文化,我们应该让飞天这个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光辉形象在世界的舞台上闪耀它最耀眼的光芒。

 

  *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舞蹈作品中的多元艺术类型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A760008)成果之一。

 

  [1] 王克芬、刘恩伯等编著:《中国舞蹈大辞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99页。

  [2] 资华筠:《舞艺•舞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3] 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4] 资华筠:《舞艺•舞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作者:胡伟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1期(总第38期)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副主编:周由强(常务) 胡一峰 程阳阳

  责任编辑:陶璐

 

附:敦煌“飞天”形象的主要舞蹈作品创作年表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1期(总第38期)目录

  《中国文艺评论》专访艺术设计教育家常沙娜:存真至善 大美不言(高阳)

  “敦煌守护神”之女常沙娜,用展览讲述两代人的敦煌情结

  首届敦煌文博会:艺术的回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