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正文

透过人情和人性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当代澳门话剧创作思潮研究(江萌 胡星亮)

2021-05-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江萌 胡星亮 收藏

  内容摘要:当代澳门话剧表现人情与人性,促使戏剧家更多地去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透过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描写去表现人情和人性,透过人情和人性去揭示社会人生意蕴。这些戏剧,在描写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生、运用生活细节去刻画人物以及内心情感的外化和形象化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创造。其戏剧审美探索深化了澳门话剧的现实内涵,丰富了澳门话剧的艺术表现力,促进了澳门话剧的艺术发展。与此同时,澳门话剧的此类创作还需进一步探索,要在人情、人性的描写中融进澳门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关 键 词:当代澳门话剧 创作思潮 人情和人性 粤港澳大湾区 话剧评论

澳门话剧《二月廿九》

  当代澳门话剧最重要的创作思潮,是戏剧家对于人情、人性的关注、焦虑和思考,这也是当代澳门话剧创作给予人们最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注重人情、人性的表现,它促使澳门戏剧家更多地去关注人,“留意人生百态,洞察人性,不断思考,深化了对生命的看法,丰富了人生的体验”[1](李宇樑语)。在这里,戏剧家更多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透过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描写去表现人情和人性,透过人情和人性去揭示社会人生意蕴。

  一、亲情在现代社会的变异和坚守

  当代澳门话剧表现人情与人性,首先是透过亲情关系去审视和描写。比较重要的创作和演出,有李宇樑的《二月廿九》(1993)、《亚当&夏娃的意外》(1993)、《请于讯号后留下口讯》(1997)、《红颜未老》(2006),许国权的《我系阿妈》(1992),陈柏添的《妈妈离家了》(1995),王智豪的《婆婆离家去》(1997),石头公社的《在雨和雾之间》(2010)等剧。这些作品着重从年迈老人与子孙、母亲与成年子女、年轻父母与孩子等层面,描写了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亲情关系,及其所呈现的人情和人性的普遍情形。戏剧家主要描写了两种不同的亲情关系。

  一种情形是人情的冷漠和人性的迷失,如《二月廿九》《红颜未老》《我系阿妈》《妈妈离家了》等剧所呈现的。独幕剧《二月廿九》是独脚戏,搬演老年人孤寂的生活和生命。剧中80岁的婆婆与老伴相依为命,这天是婆婆每隔四年才过一次的生日——二月廿九。年老了,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子女在身边,渴望孙辈的天伦之乐。就在生日这天,婆婆从午后到黄昏都在等待子孙们的到来。剧中多次重复的细节,是婆婆抱着浇花的水壶躺在摇椅里打盹儿,醒来后自言自语、唠唠叨叨,手拿桌布反复揩抹家具和拖地,眼睛却不时地透过百叶窗往外看,满心期盼,她不时地做做甩手操,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婆婆和老伴有七个子女,五个在国外。可是在澳门的孩子们,女儿全家在这天出去游玩了,儿子全家去海边钓鱼了,都把她的生日忘了。戏剧结尾,失望、沮丧的婆婆从身上掏出“护身宝”——那是子女给老人买的,“话如果我哋有乜意外躀低,部机就会响”——放在茶几上,她无意中碰落“护身宝”却丝毫没有察觉。而老伴那部“护身宝”早就掉在浴室地上——老伴在浴室冲凉——婆婆也是浑然不觉。全剧最后的场景是,两盏聚光灯分别照着客厅、浴室地上两部响个不停的“护身宝”。这些生动细腻的情节描写,揭示出空巢老人缺少亲情温暖、人性关怀而内心孤寂、生活凄清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婆婆的唠唠叨叨和矛盾性格带有喜剧因素,但它所展示的人生内涵却是悲凉的。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江萌 胡星亮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设计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4期(总第67期)

  责任编辑:陶璐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4期目录

  1950至1970年代台湾社会剧的拓展与丰富(胡星亮)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