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理论探索>正文

从“美术”到“美学”——关于实用主义与中国美学的建构(殷国明 汤奇云)

2021-11-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殷国明 汤奇云 收藏

  内容摘要:作为理论观念和学科建制的美学,有着两条不同的学术路径:一是受到西方启蒙哲学和理论诗学的影响和启发,在对“绝对理念”的追问和探讨中,催生出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二是从文艺实践层面上的引进、生发和建构,为美学中国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现实和生活的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者在最初阶段并非“一见钟情”,而是充满了冲突和碰撞,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重精神”到“重实用”的对接与磨合。在实用主义文化传统的作用下,“实用美术”的引进和发展推动了美学的实践品格的形成。这也是美学构建历程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环。

  关 键 词: 中国美学 美术 实用主义 “实践” 转向

  就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生与构建历程来说,一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两条线索,而且都是在一种跨文化语境中展开的,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融通的特点。前者主要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借鉴了有关理论观念,通过与中国文论思想的碰撞和磨合,形成了中国化的美学思想表达;后者则主要通过诸如绘画、舞蹈、音乐等具体艺术创作之间的交流和借鉴,形成了一种对于艺术性质、价值和功能的新理解,继而上升到了美学理论层面。可以说,在关于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研究中,理论和理念层面的寻根探源比较多,亦有诸多学术成果,但就具体艺术层面的研讨比较少且相对薄弱。而正是在这种情境中,“美术”与“美学”之间的关联和关系,以及它们在20世纪初中国美学发轫期的碰撞与转化,成为一个有必要展开讨论的课题。

  一、“美术之学”的命名与“西学为用”的语境

  在中国人文学科史上,美学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交融的产物,其发生和来源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在应合,也有外在思想的影响和介入,还有中国学者根据本土语境进行的各种不同阐释和理解。

  单从理论学科来说,中国美学之源起就不能不提到王国维。因为王国维最早意识到中国文学在理论意识方面的缺失,是最早呼吁并致力于美学理论建设的学者。尤其在接触德国哲学思想之后,王国维对中国文化及学术现状进行了反思。他特别感慨于中国缺乏纯粹精神和信仰方面的理论建构,因而容易导致过度追求功利性、实用性的倾向。他说:“夫然,故我国无纯粹之哲学,其最完备者,唯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耳。至于周、秦、两宋间之形而上学,不过欲固道德哲学之根柢,其对形而上学非有固有之兴味也。其于形而上学且然,况乎美学、名学、知识论等冷淡不急之问题哉!更转而观诗歌之方面,则咏史、怀古、感事、赠人之题目弥满充塞于诗界,而抒情叙事之作什佰不能得一。其有美术上之价值者,仅其写自然之美之一方面耳。甚至戏曲小说之纯文学亦往往以惩劝为旨,其有纯粹美术上之目的者,世非惟不知贵,且加贬焉。”[1]

  正是由于这种心境与见解,王国维接触到西方“绝对理念”“纯粹哲学”“纯粹美术”等观念时,就产生了某种“久旱逢甘霖”的共鸣和感悟;并迅速切入对中国美及其美学理论的建构之中,从而把西方美学思想融通于中国传统文学的解读和批评之中。王国维还有一段话也常常被人引用:

  ……

  阅读全文请点击底部“登录后查看PDF完整版”。文中图片来源于影像中国,摄影:梁成明。

 

  作者:殷国明 汤奇云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深圳大学中文系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总第73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喜讯 | 《中国文艺评论》晋身C扩

  2021年《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文艺评论》2021年第10期目录

  大美:中华美育精神的意趣内涵和重要向度(金雅)

  《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推进和深化

  中国古代艺术的意象之美(毛宣国)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