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叙事文艺作品中英雄主题的流变(何弘)

2017-10-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何弘 收藏

  内容摘要: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艺作品通常会经历生活传奇化、人物性格化到内心生活审美化的发展过程,这个并非线性交替的过程也反映了叙事作品现实的存在状况,决定了英雄注定是叙事作品重要的表现主题。作为中国新文学最基本的主题,革命英雄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期间发展到顶峰。此后,中国新文学中的英雄主义经历了一个时期的退潮。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英雄主题重新回归并出现种种变体,英雄形象的塑造也更接地气、更立体饱满。新兴的网络文学以类型小说为大端,英雄仍是其最重要的表现主题。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 叙事作品 类型小说 英雄主题 流变

      尽管每个人对英雄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通常来说,英雄是指在某些方面不同凡响、出类拔萃的人物。让自己的存在变得超凡脱俗、与众不同,是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心中长久激荡的梦想。文艺始自对生活传奇化的记录,因而,文艺作品最开始基本都把英雄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英雄主题是文艺创作最重要的主题。但在文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文艺作品的主题,甚至就英雄主题本身来说,有一个不断邅变的过程。文学是一切艺术最重要的母体,本文主要以小说为例,兼及戏剧、影视等,来探讨中国叙事文艺作品中英雄主题的流变。

  书写英雄是小说的基本主题

  文学有多种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儿童文学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流文学样式,这主要与传播方式相关。在机械印刷技术成熟之后,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成为最主流的文学样式。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是以经验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的表达。有些人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小说的发展历程看作一个形式不断完善的过程;有些人则注重表达的内容,把小说理解为人类经验的记录,因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经典。

  但不管是注重表达的技巧,还是注重表达的内容,我们会看到小说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从表达形式到表达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过程。今天的小说,特别是传统作家创作的发表于专业文学期刊的小说,与古典小说相比较,总体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作为一种叙事艺术样式,今天的小说似乎故事性不那么强,甚至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是那么突出,而人类的内心生活或者说微妙的经验、人性的灰色地带成为表现的重点。回顾小说的发展历史,可以明显看到它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生活的传奇化或故事化。小说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主要是讲故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直接来源是唐传奇和宋话本,基本是讲述超出日常生活内容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西方早期的小说,短篇如《十日谈》,长篇如《鲁滨逊漂流记》《巨人传》等,情况也差不多。其实西方长篇小说的起源就是英雄史诗,表达的当然是英雄主题。这个时期的小说既以讲述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为主,英雄人物的故事自然成为书写的重点。因此,小说在其发展之初,基本主题就是对英雄的书写。对读者而言,阅读小说最基本的心理动因在于,在阅读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时,通过“代入”而体验到了与日常沉闷的现实生活不一样的人生。成为英雄是很多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内心的渴望,而阅读英雄小说则被这些读者视为成为英雄的向导,至少也可以在想象中过一把“英雄瘾”。正因如此,直到今天,拥有最广大读者的依然是这类故事性强的小说。这类小说从本质上讲都是在书写英雄,只是有不同的时代,英雄可能是不同生活领域的胜利者,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最基本的主题天然就是英雄主题。而且我们今天把小说理解为一种虚构的艺术,从根本上讲,也正在于现实生活难以满足读者不断增强的猎奇心理,为不断增强故事的传奇性、英雄的超越性,虚构自然被引入到了小说的写作当中。

  二是人物的性格化。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从单纯讲故事走向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作品人物从类型化的扁平人物向性格化的立体人物转变。中国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所写的基本是类型化的人物,而《水浒传》所写的人物则是性格化的。小说从注重讲故事,发展到注重写人物,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这并非一下子就改头换面,而是关注的重点发生变化,从对传奇性事件的表现深入到对事件中人物的表现,要写好富有传奇色彩的不平凡的人物,英雄自然仍然是表现的重点。而且,因为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时的英雄形象会更加饱满,更为立体。为表现人物性格,小说的表达不会只停留在对故事的描写上,而是会关注人物的精神成长,会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对读者而言,这样的英雄就具有更强的“代入感”,也更有助于借此理解和把握世界。

《三国演义》剧照

  三是内心生活的审美化。当小说写作从讲故事发展到刻画人物后,作品会更多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应该说,在小说发展的又一个阶段中,人物对世界微妙的情感和精神体验,人类复杂的经验逐渐成为表现的重点。今天,我们通常会把那些对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对世界感受的丰富微妙性,当然包括对人性的灰色地带,有着深刻而精准表现的作品,看作具有较高文学水平的作品。这时,凡俗的日常生活成为小说表现的内容。作家常常致力于在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琐事中,发现人性的光辉或丑恶,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和复杂。应该说,当内心生活的审美表达成为小说的表现重点时,我们就看到了某些方面出类拔萃的英雄同样有着平凡的一面。但与此同时,更多的小说不再追求传奇性和故事性,平凡的生活和平凡的人物得到越来越多的描写和表现。

  小说发展所经历的这几个阶段,严格说来并非一个后者替代前者的线性过程。实际上,现在包括网络类型小说在内的海量小说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仍然是将生活传奇化或故事化的作品,其次是注重将人物性格化的作品,然后才是将内心生活审美化的作品。这也和其读者的分布状况是一致的。小说的这个发展过程,表明小说这种文体实际上逐渐从一种大众文学样式发展为一种精英文学样式。任何一种文体都会经历这样一个从大众化到主流化再到精英化的过程,这也是其经典化的过程。

  小说发展之初,主要以讲故事为主,英雄那些传奇的经历自然成为书写的重点。而在注重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中,英雄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到了将人物内心生活审美化这个阶段,表现英雄丰富内心世界的作品依然不少,只是因为更多作家将眼光投向了日常生活,表现英雄的作品比重逐渐减少。但不管从小说历史的发展过程看,还是从当下小说总体的创作数量看,作为叙事艺术,小说从根本上讲就是讲故事,而书写英雄则是其基本主题。

  中国新文学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中国新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从那时开始,以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老舍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白话小说。这些作品主要以反封建为主题,要么对国民精神进行深刻透析,要么表现中国城乡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总体来看,较少以英雄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随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全面展开,英雄人物不断涌现。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工农兵成为文艺作品的描写重点,《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歌颂英雄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

  中国文学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新文学发端以前,中国文学的主流样式是诗、文,即诗歌和散文,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文承担了教化的职责。新文学全面繁荣以后,小说成为主要文学样式,承担起了反映社会生活、启蒙民众、唤醒世人的重要使命。换句话说,新文学中的小说开始成为“载道”的主要文学样式。于是,小说成为进行革命和道德理想教化的重要工具,塑造符合这种理想的英雄形象自然成为新文学的重要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革命英雄主义成为中国新文学高昂的主旋律。“十七年”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为“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即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史》。这些作品大多以革命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等领域与敌人顽强斗争的不折不扣的英雄。其中的《山乡巨变》虽然描写的不是战争年代的事件,但作为《暴风骤雨》的续篇,这部表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小说,其实仍然高扬着英雄主义精神。类似的还有《创业史》,塑造的是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形象。这个时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所有文艺作品的基调,小说之外,像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及电影《烈火中永生》《董存瑞》,唱响的同样是英雄赞歌。

歌剧《洪湖赤卫队》剧照

  文化大革命期间,英雄主义精神被推到了极端的地步。以《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样板戏”为代表,文艺创作在人物塑造上形成了“三突出”理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按“三突出”理论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这样的英雄形象是道德品质与革命情操都高度理想化的人物,人性中任何自私的、欲望化的内容都绝不允许存在于他们的身上。这样的文艺创作实质上近乎“造神”,是把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绝对的道德理想肉身化的结果。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文艺创作延续中国新文学的传统,开始塑造与“四人帮”及其爪牙勇敢斗争的英雄形象,其中较有影响的戏剧作品有宗福先的《于无声处》,苏叔阳的《丹心谱》,赵寰和金敬迈的《神州风雷》,丁一三的《九一三事件》等,文学作品有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学创作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寻根文学”,开始对“文革”脱离现实极端拔高的做法进行反思修正,创作的基调从“神化”人物转向“人化”回归,作品主题主要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思和批判。这时,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虽然在文学创作中仍有延续,但总体上不再像“文革”及其之前一样一直是文艺创作的基调。在军事文学领域,这个时期的作品在描写英雄伟大崇高一面的同时,也描写他们普通平凡的一面,比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所描写的靳开来,就是一个爱发牢骚、讲怪话,有着明显缺点的英雄。而朱苏进的《射天狼》同样描写了英雄人物庸常的一面,并努力于平庸的生活中表现英雄的闪光点。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英雄褪去了“神性”,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人物形象。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改变了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思维,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维。相应的,文学作品开始塑造在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等,这实际上也是英雄主题在不同领域的新型表达。

  英雄主义的退潮和英雄主题的变体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现代主义思潮风靡中国,文艺创作开始“向内转”,由过去对外在社会的关注转向对个人感觉和内心生活的关注。9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普遍的关注点从意识形态和道德理想转向社会经济和日常生活。当全社会的关注点从“英雄主义”理想转向物质享受和快乐生活的时候,文艺创作中的英雄主义理想自然会逐渐褪色,代之而起的则是关注庸常生活的新写实主义。于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英雄主义开始全面退潮。

  中国文艺创作史上这次英雄主义的退潮,是外在的社会因素和内在的文艺思潮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层面来说,中国社会从晚清以来,开始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逐渐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思潮的进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未能做出令人信服的理论创新,使不少人产生了疑问和困惑,信仰危机成为一个时期全社会的重要问题。于是,理想主义开始被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代替。这样的社会情绪使文艺创作的英雄主义精神失去了现实土壤。

  从文艺创作自身来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极端理想主义为基础的“三突出”创作模式塑造的众多“高大全”英雄形象,因严重脱离实际,漠视人性而成为“假大空”的代名词。加之这种创作思想成为统治性的文艺思想,其他创作模式完全没有生存的空间,使全社会对此产生了严重的反感情绪。随着对“文革”错误思想的全面清算,这种创作思想自然被全面清算并彻底抛弃。也许是某种程度的矫枉过正,英雄主义精神也被不少作家、艺术家不自觉地予以放弃。

  与此同时,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全面影响中国的文艺创作。相对于西方的古典主义精神,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强烈的颠覆性。西方的古典主义本质上建立在一神信仰的基础上,作品追求的是内在的神圣性。西方文化的宗教背景,使个体的存在因“神”的保证而有了最后的依归。因为上帝的存在,任何个体现世的存在不过是通过不断赎罪的修行经“末日审判”而实现“与主同在”的过程。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始于对个体生命认识的不断深入。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使人为上帝所造的观念受到严重挑战。在进化论的观念中,人不过是动物进化的最高阶段。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无意识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将人降到了与动物一样受欲望支配的地位。在此情况下,尼采提出:上帝死了!对上帝存在的否定,使个体的存在失去了根本的依据,于是生命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荒诞过程,因巨大的无意义感和毁灭性虚无所带来的恐惧、焦虑成为人的基本情绪。以存在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主要表现的就是人存在的这种无意义感、荒诞感,它为人的存在赋予的意义无非是对这种荒诞性的抗争。所以,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神圣的消解,是对个体存在的偶然性、随意性、不确定性、荒诞性的揭示。20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的先锋文学,正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当初对西方思潮不加分析的接受中,淡化理想主义,嘲讽英雄主义,消解神圣主义,成为当时文艺创作的主要潮流。

  中国文艺创作中的先锋思潮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渐渐退潮,随之而起的是新写实主义的兴盛。在此后的一个历史时期,文艺创作水平的高下似乎主要取决于写实的能力。从社会到文艺创作,极端现实主义造成的理想主义的缺失和信仰危机,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文艺创作也面临重建信仰、重构理想主义的重要任务,英雄主题也随之逐渐重新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

  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里,那些不畏艰难、勇于改革的经济强人,成为新时代的英雄,成为文艺作品表现的新英雄形象。一个时期内,官场文学红极一时,这些作品与反腐败相结合,塑造了一批以“清官”形象出现的“当代英雄”。与之相对应的是职场文学,塑造的是在经济领域的成功者形象。这类作品其实来自于《三国演义》和“包公戏”所开创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国人对权力、权术的迷恋。历史小说领域如二月河的“清帝系列”,熊召政的《张居正》,孙皓辉的《大秦帝国》等大量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的小说,实际上也源自这一传统。这些作品应该说都是英雄主题的不同变体。

  受好莱坞电影、港台警匪片的影响,在影视创作中,许多公安题材的作品,塑造了不少警界英雄,其中不少带有明显的“孤胆英雄”色彩。

  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些年也出现了不少优秀之作,如《历史的天空》《亮剑》《雪豹》等。这些作品应该说从本质上仍然延续的是英雄主题,只是像姜大牙、李云龙这样的英雄,已不再是道德高尚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相反,他们带着一些比普通人更多的“痞气”“匪气”,因而是带有更多“烟火味”的另类英雄。所谓过犹不及,后来的一些作品,过分地强化了这种“痞气”,从而使作品带有一种“精神流氓化”的实用主义倾向,走向了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英雄主义的反面。同时还有一些作品,塑造的则是通过顽强奋斗走向成功的底层英雄形象,电视剧《我的名字叫顺溜》《士兵突击》等都是这一类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总体上表达的仍然是英雄主题,但相对而言,理想主义的色彩不再那么浓重,是一些凭自己鲜明的个性实现成功的现实英雄。

  类型小说的英雄主题

  网络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作为一种超越了过往诸种局限的全新媒体,它必然会成为文学创作、发表的重要平台。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一些作者开始依托网络进行写作。就中文网络写作而言,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一些留学生开始网络写作,但目前真正被广泛认可的第一篇网络中文小说,是1998年台湾的痞子蔡发表在BBS上的中文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随即,大陆许多作者开始进行网络小说的写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邢育森、宁财神、李寻欢等网络文学“三驾马车”。实际上这个时期的网络文学创作,总体上延续的仍然是传统文学写作的路子,就文学品质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世纪之交,大批个人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但这些网站主要是将传统文学作品数字化后放在网上供人阅读,原创作品并不多。之后,随着付费阅读模式的建立,网络原创文学逐渐发展起来。这些作品的特点有:追求新奇,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玄幻小说因而成为网络小说的主要类型;追求刺激,很多作品把对身体体验、性经验和生活享受的表达作为写作的终极目的;追求前卫,一些迎合小资情调的作品,标榜另类、前卫、脱俗、有品位,并发展成为重要的网络小说类型;追求叛逆,颠覆经典、戏说历史,如《悟空传》《唐僧传》《孙二娘日记》《乞丐说三国》《贾宝玉日记》《聊斋新传》;追求机趣,调侃、戏谑、嘲讽、诙谐成为网络小说语言的主要特点,阅读的语言快感成为很多年轻人爱读网络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文学网站经过一段时间的无序发展,终于在资本的强势介入下,由盛大公司一统江湖。付费阅读模式的建立和资本的强势推动,使中国的网络文学出现了类型小说空前繁荣的局面,并造成了一批年收入达数百万乃至千万级的大神,进一步吸引众多青年投入到网络类型小说的创作中。盛大文学的成功,使众多大资本眼热,腾讯等大型网络公司也开始涉足网络文学领域,使中国的网络文学创作在全世界独树一帜。

  网络类型小说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如此好的发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付费阅读商业模式的建立,它使网络文学网站和网络写手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从而自足发展。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长期遏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商业利益为主要诉求的类型文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类型小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港台地区,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类型文学也发育良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侠小说,这之中出现了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一批广受追捧的知名作家。实际上在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类型文学在网络文学兴盛之前,已开始悄悄发育,严格来说,大量的官场小说、反腐小说、言情小说,甚至多数历史小说,都属于类型小说的范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对类型小说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网络这个全新媒体的出现,为其发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别是因为没有固定商业模式的束缚,类型小说才能通过网络平台得到爆发式增长。

  严格来讲,通俗文学、流行文学基本都可纳入类型化的范畴。网络文学既然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必然要走类型化的道路。而类型文化作为大众文学,一定会走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作路子,这是吸引读者的最好手段。也因此,英雄主题在网络类型小说中自然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其实,在个人文学网站开办之初,由于缺乏监管,多数网站都是通过转载原发于纸媒上的作品来吸引读者的,像《大唐双龙》《星战英雄》等都是当时网站到处转载的作品。这些作品不管是历史类的还是幻想类的,表达的其实都是英雄主题,而且对以后网络原创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类型小说是指题材选择、结构方式、人物造型、审美风格等具有固定模式,读者有固定阅读期待的小说样式。中国网络类型小说大约可分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游戏、体育、科幻、灵异、盗墓、寻宝、官场、职场等类型,其中每个类型又包含若干子类型。

  玄幻小说是网络文学一个最重要的小说类型。中国的玄幻小说融合了武侠小说、志怪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及科幻小说、魔幻小说的特点,总体上说表现的都是身处逆境以至绝境的主角通过艰苦的修行和奇遇,成为绝顶高手的历程。《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大主宰》《烽烟尽处》《星河大帝》《不死不灭》《长生界》《遮天》《完美世界》《星战风暴》《神控天下》《九天武帝》《择天记》等,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这类作品的主角总体来说都是从逆境走向超凡境界的英雄形象。

  网络历史小说大多是以幽默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最有影响的是《明朝那些事》。这些作品虽然写英雄,但总体而言并非以张扬英雄主义精神为主要诉求。但也有例外,比如天使奥斯卡的《1911新中华》,表达了“我生国亡,我死国存”的铁血豪情。网络历史小说最为人关注的其实是穿越小说,早期走的是《寻秦记》的路子,主人公为男性,按武侠的套路写。男主穿越小说后来发展为架空历史这个子类型,其中一个类型是异界小说,如《天骄无双》《紫川》等,近乎玄幻,是按塑造英雄的模式来写的。目前网络上流行的穿越小说大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与言情小说相结合,成为类型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女主穿越小说描写最多的是穿越到清朝,即所谓的“清穿”。“清穿”最有影响的是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和桐华的《步步惊心》。这类小说还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宫斗。这类作品表现的其实是女性间斗智斗勇的权力斗争,是《三国演义》所代表的权术文化的女性表达。某种意义上,它塑造的是女性世界的“英雄”。

  仙侠类小说如《莽荒纪》《星辰变》《凡人修仙传》等,与玄幻小说类似,主角本质上都是英雄形象。

  网络军事小说作为一个类型,这些年也有不少作品产生影响,如《狼牙特战队》《雷霆反击》等。这类作品通常以特战队、狙击手为表现重点,表达的当然是英雄主题。但这类作品因脱离实际的过度夸张,开了抗日神剧类作品的先声。

  网络小说的其他一些类型,包括官场小说、职场小说,与传统小说注重描写现实的存在状态不同,它更偏重于想象,以满足读者内在的心理需求,用网络流行的说法,它描写的基本都是“屌丝逆袭”的故事。这类作品从根本上讲,延续的其实同样是英雄主题,只不过是在职场、官场进行的另类表达。

  可以说,网络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描写小人物或背景强大但身处逆境者的绝世逆袭。因而网络小说的大多数类型,从根本上讲,都内含着英雄情结,表达的都是英雄主题。只不过是这种英雄少了道德完善的理想主义精神,多了些为了成功不顾一切的现实态度。网络类型小说的写作,因对商业价值的高度重视,而特别在意语言的机辨锋利、情节的生动曲折、细节的夸张离奇、想象的奇妙诡异,但相对缺少对作品价值和意义的明确追求。这也是目前网络文学虽然作品数量众多,读者群庞大,但难以成为主流文学样式的重要原因。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1]传统小说从注重讲故事的大众文学样式,发展到今天注重叙事和微妙经验表达的精英文学样式,实际上基本走向了经典化,想再创新已经很难。而网络小说重新从大众文学的源头出发,正蓬蓬勃勃向前发展。目前的网络文学已到了该自觉“载道”的时候,应该对人类现实的经验做出表达。网络小说目前内在的英雄主题表达,要在歌颂成功者的同时,张扬理想主义精神,重建神圣,重构信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此,网络文学才能更快地成为社会主流的文学样式。

  结语

  综观小说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小说最初源自对生活传奇化的表达,英雄自然是其基本表达主题。特别是长篇小说,就其起源来讲,不管是中国的说史话本,说经话本,还是西方的英雄史诗,讲述的都是英雄非凡的故事。中国新文学自发端以来,一直高扬英雄主义精神,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现了一大批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可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精神鼓舞。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理想主义精神被推向极致,以样板戏为代表,作品塑造的都是脱离实际的“高大全”形象。文化大革命之后,作为对这种极致做法的反动,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中国文学、影视等叙事文艺作品出现了英雄主义退潮的局面,形成解构神圣、嘲讽英雄的文艺思潮。这种思潮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心中潜藏的英雄情结再次复苏,文艺创作重新开始塑造英雄形象。但这时的英雄形象已带有更多现实的色彩,性格更为生动饱满。网络类型文学的发展,使文学表达重新回到小说的源头,对传奇性英雄形象的塑造成为其重要的主题。

  英雄是叙事文学的基本主题,对英雄的敬仰是人类基本的情感。叙事文艺作品不管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来讲,还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讲,都应该为英雄主题的表达留下重要的位置,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合理张扬理想主义的精神,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润物无声的推动作用。

  *何弘:河南省文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陶璐

  [1] 王国维《人间词话》,黄霖等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本版本中该段“楚辞”二字加有书名号,我以为王国维此处所谓“楚辞”非特指屈原之《楚辞》,故去掉了书名号。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7期 总第22期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2017年第7期(总第22期)目录

      新中国英雄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演进

      戏曲艺术应注重英雄形象的审美价值(赵建新)

      当代话剧舞台上英雄形象的审美嬗变(谷海慧、谷晗)

      新时期舞蹈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创作手法(金浩)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