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文艺评论》>专题策划>正文

文艺工作者时代使命的文化学阐释(张建安)

2017-10-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 作者:张建安 收藏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弥漫着浓郁的文学和艺术气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艺术感染力,对当下的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文化学视角考察,其中蕴含的文艺思想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创新;二是文艺工作者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讲好中国故事,歌颂民族英雄,书写中国精神,用高尚的文艺来引领社会风尚;三是文艺工作者要坚持艺术理想,热爱人民,把人民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创作更好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文化学 文化自信 中国精神 热爱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系列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思想。总书记系列讲话高屋建瓴,内容广博,内涵丰富,以战略家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经验,深刻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功能和任务,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文艺批评的要求和党对文艺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内在系统性的理论构架。他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精华,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针对我国当前文艺创作出现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思想和新要求,将我国社会主义的文艺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文从文化学视角,围绕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分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创新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小时候就喜欢看书,母亲给他讲述岳母刺字的故事,使他刻骨铭心。从此,“精忠报国”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习近平广泛地搜寻、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他自述“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1]。

  此后的岁月里,他更是好学不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令人叹服!比如,说到信仰,他引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提到爱民,他援引“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考察世风,他吟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劝青年励志,则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述文明多元,则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的兼收并蓄,是习近平总书记语言精彩的重要原因。从李杜到苏辛,从孔夫子到毛泽东,他信手拈来的诗词妙句,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文化自信”是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的战略要求。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在此关键时刻,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2]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辨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也是总书记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个词汇。在他的系列讲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这份自信又来自何处?首先来自他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别的不说,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文艺星河灿烂,创造力之强大、成就之辉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领风骚;这份自信,更源于他坚信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吟咏习近平曾经引用过的诗词妙句,人们可以感悟他治国理政的情怀与智慧、胸襟与气度!

  从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是一个不断生成和累积的过程,有了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人类才得以从原始走向文明。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这一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血脉,文化的中断或消失,也就意味着这一民族的衰落或消亡。[3]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而言的。然而,任何一种文化就像人体内的血液一样,需要不断地代谢更新,否则就会影响其生命的活力,造成历史进程的停滞。所以,在中外历史上,任何一次重要的历史变革,都是以文化变革为先导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即是最为明显的例证。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从文化的高度看文艺,透辟地论证了文化和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4]

  讲到文艺的创新,习近平提到了一个相对古老但又常讲常新的命题,那就是典型人物的塑造。近年来,我们的文艺创作几乎没有典型人物,或者说没有引起普遍关注的文学艺术形象,我们更多的是在故事或语言修辞上下功夫,这对于文艺创作当然也很重要,但是,文艺的中心是人,没有典型人物的文艺创作肯定不是成功的创作。当下文艺界很少出现上世纪80年代作家高晓声塑造的陈焕生那样的农民典型了,也没有画家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那样的杰作了。陈焕生的善良、正直、勤劳、坚韧的品格和愚昧、短视、轻信、惰性等性格弱点集于一身,呈现着人性的复杂特征;《父亲》所描画的父亲勤劳质朴的品格是中国老一代农民共性的高度概括。文学艺术工作者就是要这样努力塑造典型人物,书写平凡人物,弘扬善良与正义,振奋民族精神!

  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提到民族文化需要创新的问题,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在具体的文艺创作过程中,要向“精”与“新”的高度迈进,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总书记站在世界文化格局的高度来审视创造与创新,他的有关论述是我们充分把握时代节点及方向、迎接中国文化进入创意驱动时代、重塑中国文艺原创力的重要指针。中华民族文化有悠久的传统,传统仅仅是我们今天出发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应该从传统起点再出发,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更何况,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这本身就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重大转型,也带来了非常多的创造机遇,对文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需要广大文艺家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形式和更好的艺术作品。

  二、歌颂民族英雄,书写中国精神

  文艺工作者是特殊的文化创造者,其文化倾向的形成总是依赖于一般文化环境,即时代精神、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他们一方面受社会文化制约,另一方面又创造社会文化。文艺活动主体以自觉的选择来实现文化意识的历史整合,从而找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文化的契合点,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意识,最终进入到更为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外文学的历史充分表明:与其他文化创造者相比,文艺创作更能体现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文化领悟。屈原《离骚》中对扑朔迷离的人神世界的描绘,王维在山水诗中所揭示的永恒的自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人性各方面的剖析,希腊悲剧对“斯芬克斯之谜”的昭示,但丁所描绘的阴森的地狱景象,歌德对浮士德精神的揭示,艾略特对人类生活荒原的摹写等等,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认识和创造……[5]从这里可以看出,要创造伟大经典,自然需要我们的文艺家投身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才能揭示社会的发展趋势,准确表达人生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群体,面对理想,他们最执着;面对自身,他们有严苛的要求,自律自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作为现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励精图治,投身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反映现实生活、记录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类的文化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6]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灵魂,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创新、包容、厚德、谦虚、务实、奋进、诚信、兼容、好学、互信、互利、协商、尊重、爱心、公德、平等、平和,这些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钙,而且也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文艺创作中,“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仅有学理依据,也有现实诉求。其内涵和真谛应该是真善美,是精神价值和精神境界的追索,并且通过形象、情感、审美、艺术的方式加以呈现。文艺是以情感人的艺术,践行核心价值观应该通过作品打动人心,应该通过形象的表达和生动的诠释,艺术地体现,要将情感融入创作的全过程。”[7]为此,作家和艺术家本身就要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自觉意识,承担应有的责任。

  回望当今的文学艺术创作,在价值引领上虽不乏优秀之作,但和庞大的创作总量相比,真正具有正能量、时代感、人民性、崇高性,且能够引领时代风尚的作品还很少。可见,文学艺术创作的诸多领域都需要核心价值观去引领,作家艺术家都应该认真思考和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这是创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文艺工作者认真履行的时代课题和神圣使命。

  总书记特别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既要扎根生活、体察生活,又要从高处俯瞰生活;做到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文艺工作者要善于甄别体味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光与影,镀亮自己的灵魂,锻造博大的胸怀,捕捉人间之美、人性之美,创造出思想具有穿透力、审美具有洞察力、形式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作品,创造出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和艺术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可以说,当下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最好时期,因为我们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无疑给我们的文化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据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底气:对内,用文艺的力量凝聚人心;对外,将中华之文明传播国际、影响全球。我们的文艺要弘扬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反对亵渎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强化文艺创作的历史感,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依恋之情,也是人们的一种道德力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因此,歌颂祖国,礼赞英雄,书写中国精神,从来都是文艺创作重要的主题。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面对世界的本钱和底气,也是一位优秀艺术家的文化情怀的起点和终极表达,是我们对文学,对艺术,对这个世界最有分量的贡献。这种贡献完全出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尊重,出于对民族传统和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文艺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和审美传统,在中外文艺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寻求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表现方式,用多重视角观察和审视社会变革时期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实现文艺创作的多元化,才能把真正优秀的艺术成果留给时代,将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留给历史。

  三、坚守艺术理想,创造精神食粮

  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不仅体现着文化精神,而且具有传播和教化的功能,特别是它以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和外部世界的创造与自我理想人格的建构同步作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这决定了它在整体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文艺的繁荣与发展是文化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因为文艺是一种心灵的文化,它关注的是人的心灵和命运,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说到“人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热爱人民”既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的文艺创作是在党领导下开展的文艺活动,自然不应该忘记初心,而应该赤诚地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诉求,竭诚地为人民大众服务。我们党历来要求恪守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热爱人民,就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心声、共命运;热爱人民,就要尊重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思想营养,催生前进的力量。基于此,总书记特别强调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重申要坚持“为人民而创作”的文艺原则。总书记提醒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走出象牙塔,要到人民中去,胸怀大义,心系人民。这可以说是切中了当下文艺创作的要害,现在许多文艺家喜欢躲在自我狭小的圈子里,不了解当下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国,自然无法写出真正有中国气派的作品。

  文化学原理表明,不同类别的文艺作品所对应的文化结构层次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作品主要以民风、民俗为表现对象,它所对应的是行为文化层;有的作品表现对某种社会规范的肯定或反叛,它所对应的则是制度文化层;更多的作品所表现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和心理,它们对应的是心态文化层。有的可能是单一的对应,也有的可能是交叉的对应。所以,从大文化的视角看文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难以一言以蔽之,更不可“一刀切”。[8]总书记的讲话尊重文化原理和发展规律,重视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强调文艺创作要以人民为表现主体,强调要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倡导不同艺术流派的争鸣、讨论和切磋,鼓励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艺之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以适应多种多样的文化审美需求,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人民而创作”不仅是表达人民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文艺工作者自身创作的需要,是创作经典、抵达“高峰”的需要。中外文艺发展历史证明,文艺只有与国家、与民族、与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联系起来,才可能出现优秀或伟大的作品。因为,对人类普遍情感的传达是文艺情感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功能,从文艺作品所传达情感的内容看,不仅有诸如生与死、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喜悦与悲哀等人类最本质的情感形态,也有一种由情感体验所激发出来的生命态度。就像我们从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可领略到激情的涌动和变化,从普希金优美的情诗里可看到爱的共鸣,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可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及其征服客体创造生命的伟大一样,文艺情感的生动表现和传达,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情感的不断激发和开拓,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而当下某些文艺工作者因为功利的需要,抑或是受金钱和利益的驱动,在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放弃了自身的神圣职责,不再去观照人生、人性,不再去认真地认识和解剖社会、抒写情怀,不再去创造伟大的悲壮和优雅的静美,也不再去塑造人类灵魂的雄奇和人性的深邃,而是被可怜地局限在某些商业炒作和自我藻饰之中,放弃了对于内心世界的剖析和社会道义的自觉承担,结果是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人民群众则对它也越来越不关心。[9]

  习近平强调指出,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文艺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形质兼美的作品赢得人民的尊重。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应该牢记使命,把人民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抵制世俗,不做市场和金钱的奴隶,不断创新,为人民大众创作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文艺家在塑造人民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自我。文艺工作者要从内心里热爱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记录他们的喜悦与欢乐、矛盾和冲突、困惑和忧伤,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传扬他们的精神,创造文艺的永恒价值;一定要坚守文艺的“入世”情怀,深入农村,深入工厂,走向街头和广场,关注那些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共同性的问题,努力去发现并艺术地激活思想,创作满足时代的精神需求、提升时代的精神品位的作品。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提高修养,潜心生活,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对现实做出超乎常人的观察、感悟与描述,就一定能够建构起我们民族的精神大厦和灵魂家园,就一定能够使我们的文艺成为一轮温暖万千大众的永远不落的太阳。”[10]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湘民族文学精神特证研究”(项目编号17A168)成果之一

  *张建安: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一峰

  [1]《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0月14日。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3] 徐俊西主编:《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理论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4]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5] 畅广元主编:《文学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6]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7] 徐立平、王卫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学创作》,《光明日报》2015年6月16日。

  [8] 徐俊西主编:《上海五十年文学批评丛书·理论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9] 张建安:《人民,永远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光明日报》2004年4月7日。

  [10] 张建安:《为人民贡献优秀的精神食粮》,《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337页。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7期 总第22期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2017年第7期(总第22期)目录

      “天人合一”的真实意蕴及其艺术价值(陈传席)

      重构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诗性审美(甄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