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年度推优>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2017)>正文

年度优秀文章 | 黄怀璞、李睿:《电视剧<淬火成钢>的史诗品格》(全文)

2017-11-0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黄怀璞、李睿 收藏

  第二届“啄木鸟杯”年度推优活动:为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国十次文代会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方案》中关于“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激励”的要求,为有效激励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推动文艺评论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决定从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

  2017年9月26日,中国文艺评论传播联盟成立仪式暨第二届“啄木鸟杯”年度推优发布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

  本届“啄木鸟杯”共征集作品一千余份,经各推荐单位初步筛选,向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报送了398份作品,其中著作95部、文章303篇,最终评选出40件优秀作品,包括著作10部、文章30篇。

 

电视剧《淬火成钢》的史诗品格

  终评专家推选意见:该文将一部作品的多层次人物关系与戏剧推进线索逐一解析,并能跳出剧情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美学品质方面聚焦作品的细节亮点,分析细致深入,表达层次清晰,评价恰如其分。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一年,涌现了一批有关长征题材的电视剧,如《绝命后卫师》《彝海结盟》《千里雷声万里闪》《红旗漫卷西风》《红星照耀中国》《骡子和金子》等,这些作品在10月中下旬陆续亮相银屏后,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淬火成钢》则在12月份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成为年度“收官”之作。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甘肃省委宣传部、北京天岳盛丰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等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艺术地挖掘、利用甘肃丰富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一部精品力作。

  那么,《淬火成钢》(以下简称《淬火》)有怎样的艺术魅力?它的出彩之处又有哪些表现?我们以为,这主要体现在该剧对史诗品格的着力打造上。

一、艺术叙事:真实再现历史风貌

  艺术作品之史诗品格无疑需要考虑“史”和“诗”两个层面的精心谋划。《淬火》并非全景式地展现红军长征的整体历史轨迹,而是从红一方面军先期到达陕北,红二、四方面军会师甘孜后在中央指挥下力求实现三军大会师的过程切入,突出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解决党内矛盾、国共两党矛盾,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淬火》紧紧围绕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力求呈现那段真实历史的风云际会。

  正因如此,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为代表的领导人与张国焘之间的党内矛盾在剧作中就得到了浓墨重彩的表现,且贯穿全剧始终:先是中央通过连续的电报联络并借助朱德等对张国焘直接的面对面的斗争,全力说服张国焘取消“第二中央”,从而保证了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的顺利会师;甘孜会师后,中央力主北上,而张国焘出于保存自身实力的个人主义目的试图西进,此时中央又想方设法并通过朱德、任弼时等全力说服张国焘改变西进的错误主张,从而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的胜利会师;三大主力会师完成后,张国焘兵走河西的分裂主义思想并未打消,从而导致中央谋划经营的宁夏战役计划的流产,此时如何给国民党军队以有力军事打击以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就成为关键,因此中央决定由彭德怀指挥对国民党的军事斗争,并全力说服张国焘接受以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的军事领导机构,使红军最终取得山城堡大捷。可以说,该剧着力表现中央与张国焘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要凸显团结意识、全局意识对个人山头主义、分裂主义的胜利。

  丹纳指出:“艺术家在事物面前必须有独特的感觉: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特殊的印象。换句话说,一个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类的感受力,必然又迅速又细致。他凭着清醒而可靠的感觉,自然而然能辨别和抓住种种细微的层次和关系……他靠了这个能力深入事物的内心,显得比别人敏锐。”《淬火》的创作者们正是凭着对那段特殊历史的“清醒而可靠的感觉”,以艺术家的敏锐性“辨别和抓住种种细微的层次和关系”,为我们还原了惊心动魄的党内矛盾斗争的真实情景。

  然而,该剧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的巨大震撼力的还在于,通过交替叙述我党内部的矛盾及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以强化不同矛盾斗争在叙事上的艺术张力。在张国焘不断制造党内矛盾的同时,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主张,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面对来自党内、国民党两个方面的巨大挑战。因而,《淬火》将两条叙事线索作穿插交替表现:一条是中央与张国焘分离主义的斗争(党内矛盾),另一条是蒋介石对红军围剿的政治、军事部署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运筹帷幄的反围剿(党际矛盾),使受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受众)观赏时的心理紧迫感不断加剧: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将走向何处?会导致产生怎样的结局?国民党对共产党、红军的强势围剿将会带来何种后果?可以说,对历史进程中激烈矛盾斗争的真实再现,使剧作故事情节的变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悬念丛生,直到剧作最后受众才会产生如释重负的感觉。

  可以这样认为,《淬火》对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的准确把握与真实再现,对不同矛盾冲突的直观揭示,显示出创作者敢于直面历史真实进程的艺术勇气和对历史的责任担当。这是对我当领导的革命历史的崇仰,是对人民、对艺术精神的一种良心。

  但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风貌的真实再现,还难以铸就真正的史诗品格,还须倾力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光潜曾认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艺术创作活动又该如何看待这一点?朱光潜总结指出:“‘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之史诗品格建构中,所谓“矩”是指革命历史的真实进程,“不逾矩”就是创作者不可为了艺术而凌驾于历史之上,而是要有对历史的敬仰之情、敬畏之心,要有对历史进程的必需尊重。所以,在《淬火》中我们看到,该剧对历史进程中党内、党际间矛盾的表现与一些重大事件的如实描绘联系起来,比如三军大会师前后与国民党军队的几次重要战役——攻打岷州城、华家岭之战、山城堡战役,以及张国焘分裂主义导致的宁夏战役计划的流产等,都是当时历史原貌的真实的视觉化呈现。但是,作为艺术的电视剧创造还要“从心所欲”,即创作者以历史真实为基础的二度加工和深度挖掘,艺术地处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与“不逾矩”者往往不能“从心所欲”之间的矛盾,以形成一种由当下现实进入历史时空的具有穿透力的“诗性”表达。关于这一点,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分析我们会有更为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二、审美升华:生动别致的细节设计

  通常来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史诗品格建构中的“史”的呈现着力于“大事不虚”,即对历史的尊重,这框定了剧作叙事的整体筋骨和架构,它要求艺术的总体运思须从大处着眼。但是,历史本身不是艺术,历史的真实也不是艺术的真实,历史进入艺术的视野并因此具有史诗品格,需要创作者敞开心扉与历史对话。因此,史诗品格之“诗”的表达则侧重于“小事不拘”,即以历史真实为前提的审美创造、理想抒写和情感融注,这是充实、丰富筋骨和架构的必需血肉,它要求从小处入手。只有筋骨和架构而无鲜活的血肉,历史的真实就会显得“瘦骨嶙峋”而无丰腴、完满之美,只有鲜活的血肉而无筋骨和架构,艺术的真实也会失却牢固、可靠的史实支撑。也就是说,创作者必须要围绕历史风貌的真实再现,进行多层面的艺术锤炼,通过艺术想象多元、多维地凝神关照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事件,并将自己的感受、思考及由此而来的价值观、历史观、审美观等,以及独特的情感融入历史事件的表现之中,使艺术世界里的历史真实更具史变事迁中人生命运的启迪价值,从而真正实现历史的原有真实与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考量史诗品格内涵是否丰满与厚实,就是要看上述两者是否形成了水乳交融的艺术表达。

  追求小事不拘、从小处入手,首要的就是要有生动别致、合理的细节描写。所谓生动别致,是指细节是新颖的和别具一格的,因而也是动人的;所谓合理,是要求细节要有生活本身的真实感,必须要符合生活原有的逻辑。这样的细节,才能在保证自身真实的前提下,铸造、成就艺术的真实,升华艺术的审美真实。《淬火》一剧中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比比皆是,不妨列举几例:

  毛泽东从警卫员铁强手中强行要走一碟辣子(第1集);周恩来用火炉中的火渣为毛泽东点烟(第4集);毛泽东在山田里和农民聊天,临离开前悄悄将自己的新鞋脱下留给农民、穿走农民破烂不堪的旧鞋(第5集);老铁给彭德怀的坐骑喂食自己的干粮(第7集);习仲勋给即将结婚的青年农民亲手书写对联(第7集);谢昌林离开三界庄前群众送给他一副“亲民为民”的牌匾(第23集);朱德脚踩在火炉上亲自动手烤鞋(第25集);毛泽东委托周恩来向受伤的刘伯承代送大枣(第32集);山城堡大战前红军高级将领集合后彭德怀点刘志丹名时将领们的集体回答(第34集)……

  这些细节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创作者仔细观察、体悟生活基础上悉心设计、精心运用的。不过,在诸多细节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毛泽东悄悄换下自己的新鞋穿走农民旧鞋的情景,这一细节既让人唏嘘再三,亦令人感佩至深。让人唏嘘者在于,我们仿佛亲历当时农村境况的凋敝萧索、农民生活的极端贫苦穷困;令人感佩者在于,叱咤风云的一代领袖人物却有着如此亲民、爱民的朴实情感与行为,毛泽东这一极其细微的行为举止即成为官民关系、党群关系的一种形象表征。另外一个刻骨铭心、又能引人深思的细节是,山城堡大战前彭德怀在红军高级将领集合后点名时,点到的第一个就是在东征中已经牺牲的刘志丹,得到的却是当时所有在场将领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声齐整洪亮的“有”,既寄托着对已逝的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无尽思念,同时也是刘志丹烈士革命精神的一种集体回声,更是烙印在共产党灵魂深处的一种矢志不渝的抱负和信念,成为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倾力打磨、雕琢的极其生活化的细节在该剧中并未显露出丝毫的人为痕迹,因而才会深深嵌入脑海、深入骨髓,从而在更高程度上完成了生活细节的艺术升华,使其内在饱含的真情实感具有直抵心灵、震击心灵的审美效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史诗品格,因为有了诗意情怀的观照和诗性情感的融入,才使真实的历史富于引人入胜、韵味无穷的美学价值。

  别林斯基说:“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的本质都包含在它存在的可能性显现为存在的现实性这一有机的过程中。思想像一颗看不见的种子,落在艺术家的灵魂,在这块富饶、肥沃的土壤上发芽,滋长,成为确定的形式,成为充满美和生命的形象,最后显现为一个完全独特的、完整的、锁闭在自身的世界。”《淬火》的创作者们抱着对历史的虔诚崇敬,以精心的细节设计,使剧作要表达的历史价值的“可能性”通过一种合理的艺术形式“显现为存在的现实性”,使创作者的思想、价值观以“确定的形式”、“充满美和生命的形象”映入观赏者的眼帘,春风化雨般地浇灌、滋润着观赏者的心田。

三、关系勾连:匠心独运的人物组合

  不同人物间相互关系的设计,是叙事性作品制造戏剧性冲突的着力点之一,也是推动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命运、凸显作品意蕴的重要方式。在这方面,《淬火》尤其注重小人物关系的组合及人物命运变化的展现,使其史诗品格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以下,我们看该剧小人物间几组别有意味的关系:

  老铁—铁强(铁蛋):父子关系;

  铁强—何月娥:恋人关系(指涉军民关系);

  程春生—王彩萍:恋人关系(串联起一、二方面军关系);

  王大壮—王彩萍:兄妹关系(串联起二、四方面军关系);

  程春生—程园园:兄妹关系(串联起一、四方面军关系)。

  老铁与铁强是父子,但自从老家江西分别后就各自东西、杳无音信,老铁成为彭德怀的马倌,铁强成为毛泽东的警卫员(毛泽东将铁蛋改为铁强);后来因为做群众工作的需要,铁强前往三界庄后成为彭德怀的手下,父子本该会有更多更好的相认机会,但却一次次错失,直到山城堡战役前才相认、团聚。更耐人寻味的是,在以上几组人物关系中,铁强的厚道、正直、勇敢不仅打动了何月娥,让何月娥对铁强心生爱恋,而且与铁强等人的交往还促使何月娥走上革命道路,这对恋人关系同时还意指创作者对红军与普通民众鱼水情深的关系阐释。程春生与王彩萍也不止是恋人关系,由于原为红四方面军的程春生在王彩萍的掩护下孤身前往红一方面军,两人关系从而串联起一、四方面军的关系。因为王彩萍对程春生的掩护,张国焘对王彩萍给予严厉的政治处分和军纪处罚,在甘孜会师后,贺龙坚持将王彩萍调到红二方面军文艺队,作为张国焘手下先遣营营长的王大壮与妹妹王彩萍之间的兄妹关系也就关联到二、四方面军,而程春生与王彩萍的恋人关系即变为一、二方面军的关系。再看,原在四方面军的程春生与程园园是兄妹,但因为程春生只身赶到红一方面军,这就使兄妹关系又涉及到一、四方面军。这时我们发现,程春生与王彩萍的恋人关系、王大壮与王彩萍的兄妹关系、程春生与程园园的兄妹关系就巧妙地将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连接起来。说巧妙,是由于创作者有意为之,即说明指红军三大主力之间的亲近、亲密犹如兄弟姐妹,正如后来周恩来对毛泽东说,三个方面军好像三个兄弟,亲如一家。

  当然,止于人物关系的巧妙设计还不足以揭示史诗品更为深广的意义,这一任务就义不容辞地落在如何艺术地表现人物的命运变化。本剧中的铁强父子的相遇、相认和团聚经历了百般曲折,铁强与何月娥的情感更是经历了万般磨难,尤其不幸的是,当日思夜想的父子刚刚团聚时,当恋人方要相互诉说真情时,铁强却血洒疆场、献身革命。再看程春生与王彩萍,天各一方的青年男女时刻期待着三军会师后的重逢,但王彩萍却在陇南一战(娘娘坝战斗)突围时被迫跳崖壮烈牺牲,而这一切程春生在山城堡大捷后才由王大壮口中得知。对还能有幸活着的老铁、何月娥、王大壮和程春生们而言,纵使有千种语言、万种情愫,又能如何倾诉?又该向何人倾诉?在面对如此惨烈的人生结局时,我们禁不住还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创作者是否太过无情甚至过于“残酷”呢?然而,当我们从剧作人物的遭遇中抽身而出作冷静、理性思考时,才会发现其发人深省的价值。

  黑格尔认为:“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以此而言,《淬火》中上述这些人物命运的内在意蕴(内容)与剧作叙事中的悲剧性结局(适合内容的形式)意味着,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革命过程是无比艰难的,更重要的是要表明,正因有无数这样的普通群众的付出、牺牲,我们才赢得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解放,才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幸福与安宁。无疑,细细玩味创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艺术处理,一种崇高感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史诗品格所蕴涵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价值之所在。

四、形象魅力:栩栩如生的群像序列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其实,艺术作品尤其是叙事性作品的灵魂就是人,就是人的命运际遇,是人物命运变化中鲜明个性、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艺术作品久长生命力的保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塑造了能永驻受众心灵的形象。在此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大凡艺术就是“人学”:艺术关注的核心是人物的生存命运;人物命运是推动故事情节变化的核心因素;情节变化中的戏剧性冲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受众接受作品后反思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生存价值。

  《淬火》塑造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张国焘、蒋介石、张学良等等政治、军事领导人形象,还有像铁强、何月娥、程春生、王大壮、王彩萍、程园园、拾得、老铁,以及哥老会的何家成、宋大胡子、赵子龙等小人物群像序列。拿张国焘形象来说,就基本事实而言,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其他同类题材电视剧中,对张国焘形象大多不会用太多笔墨,较常见的情形是点到为止或一带而过。但是,《淬火》不仅以较长篇幅刻画张国焘形象,而且剧作在不断表现中央与张国焘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后者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图谋私利的分裂主义思想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使其作为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而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该剧对张国焘形象的塑造并未作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的处理,而是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给予适度的艺术加工,因而是一个富有层次感的形象,能经得起历史和艺术的双重检验。

  如果从艺术形象成功塑造的更高要求上看,在小人物群像序列中,何月娥形象是本剧中最丰满、最圆润,也是最富立体感的形象之一,从现实主义艺术作品典型塑造的角度,称其为独特的“这一个”应名副其实。

  何月娥是大户家庭的大小姐,但却勇于追求个性自由。何月娥第一次现身是在父母逼迫下嫁人(对象是哥老会的二当家宋大胡子)的场面,但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违抗父母之命抗婚、逃婚,直至跳下悬崖;在得知谢昌林、铁蛋救了她之后,她以一种感恩报恩的心理接触、认知铁蛋;在红军入住她家后院时,她开始细心关注、思考红军的一言一行,她发现了一个新鲜的异样的军队;在与铁蛋的多次接触中,她对红军有了初步的认识(为百姓着想的军队),也有了参加红军的内心期望,因而想方设法支持红军的活动(积极捐粮、腾储粮场地、运送物资),同时对铁蛋的感情也渐渐加深。在与铁蛋、程春生、谢昌林、拾得等人的连续交往和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她不仅深化了对红军、对共产党的认识,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程春生、拾德的介绍下最终入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而且以运送物资的身份进入山城堡战斗的前沿阵地,并亲眼目睹深爱的铁强在自己面前倒下。

  《淬火》特别注重清晰而合理地交代何月娥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对红军、对共产党、对革命的认识,经历了由懵懵懂懂(起初连红军的纪律都感觉纳闷)到逐渐深入、再到真正明确的过程,使其原本就具有的向往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凸显;同时,对她的性格刻画,既能通过其具体的行为作外部描写,还能通过内心变化进行心理表现,从而使其成为革命队伍一员的剧作结果就有了令人信服的逻辑支撑——由自发的革命向往到逐渐觉醒的革命意识、再到自觉的革命行动;再者,他的成长还是她个人感情由内至外的慢慢显露过程,这表现为初期对铁强的感恩报恩心理,而后产生难以言状的好感,后来暗生喜欢之情,及至最后形成发自肺腑的真挚热烈的爱情。

  张法说:“一切文化中,爱情明显的是一种不安分的因素,它的巨大活力和激情既表现出要冲破一切障碍的破坏性,又表现为一种理想至上,蔑视现实的超越性。这两方面都预含了爱情的悲剧性。”何月娥追求个性自由的性格特征,一方面是她对家庭包办婚姻的蔑视、反抗与超越,是对外部世界的异样生活的渴望和对真正的爱情的积极追求;另一方面,这种追求与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相关联,因而她对铁强的情感生发、深化就伴随着她的革命意识的逐渐自觉,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成就了这一艺术形象的独特性:个人爱情与革命情怀的相互依存。也正是剧作对何月娥走上革命道路过程的表现拿捏得十分细腻,同时又以充满人情、人性意味的眼光进行审视,使何月娥形象具有两方面的艺术感染力:从个人感情上说,她的爱情结局是悲剧性的,是极为令人动容的,但她在革命道路上成长的最终结果却是令人欣喜的。应该说,何月娥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英雄,但她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立足于坚实的生活土壤,因而才有平实、朴素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这一形象还是无数普通民众追求革命事业、远大人生理想的一个缩影。

  由于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承载和传达,《淬火》史诗品格的历史真实之美才更富扎实、厚重的精神内涵,其艺术之美也从而才熠熠生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淬火》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不同方面倾力打造其独有的史诗品格,并由此对长征精神进行了深入的艺术阐释,这在极具商业利益诱惑的当下尤其显得宝贵。尽管该剧并非十全十美,但确具引领社会风尚的优秀品质。

      *黄怀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甘肃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李睿: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

 

  注释: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7页。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51页。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7页。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 http://cpc.people.com.

  cn/n1/2016/ 1021/c64094-28798445.html。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文艺评论网·年度推优专题

      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及专家推选意见

      饶曙光:《淬火成钢》再现长征悲壮史诗

      中国艺术报:电视剧《淬火成钢》的史诗品格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