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正文

“骨三哈”报道集(精彩一览无余)

2017-07-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收藏

  《“ 骨三哈”会议手册》封面

 

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哈尔滨正式开班

  2017年7月16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黑龙江省文联承办,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哈尔滨正式开班。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宣传思想文化单位等30位文艺评论骨干和部分黑龙江文艺评论界骨干代表参加开班式。

  本次研讨班主题为“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邀请翟俊杰、张节末、王廷信、刘曦林、陈晓光、索久林、王一川、陈传席、冯双白、祁述裕、傅道彬、陈振濂等12位专家为学员授课并与学员开展深度互动。

  研讨班为期半月,课程安排厚实饱满,除专家授课之外,还设有分组讨论、现场教学、新老学员交流等环节,期间还将举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学术研讨会。

  相关详情: 

       中国文艺评论网: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哈尔滨举办

       中国文艺评论搜狐号:骨三哈系列报道

       人民网:“骨三哈”专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中国文艺网: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哈尔滨举办

       中国新闻网:“骨三哈”专题研讨 “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中国社会科学网: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开班

       文汇报:全国文艺评论骨干研讨班开班

       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骨三哈开课(视频报道)

       营口日报: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开班

 

  “骨三哈”学员风雨无阻来报到

  由于北京、天津、南京、广西桂林等地大雨不期而至,飞机大面积延误。风雨过后,“骨三哈”学员陆续赶赴到了冰城伏尔加庄园,参加专题研讨班学习报到。

  相关详情:

  骨三哈 | 盛夏冰城晴方好,风雨无阻艺起来

  全国文艺评论骨干研修班的朋友圈(组图)

  

骨三哈 | 第一讲·翟俊杰导演·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翟俊杰在第一讲“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中,从战争题材作品入手,讲述了影视剧创作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艺术虚构性相统一,坚持写实叙事与写意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创作原则,强调了以工匠精神还原战争状态,在生动的细节链条中塑造人物,以充满创造性的想像创作艺术精品的基本要求。他以拥抱现实的热忱和兼顾中西文化的胸怀,强调在艺术创作中既要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藏,又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艺术理念,以严肃的创作态度、清醒的问题意识、冷峻的批判立场、饱满的创作热情、自信的文化精神,不断创新创造,勇攀文化高峰。

 相关详情:

  骨三哈 | 第一讲·翟俊杰导演·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影视导演翟俊杰专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如何增强感染力

 

  骨三哈 | 第二讲·张节末教授·禅宗与审美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节末先生从两个部分展开阐述“禅宗与审美”这一主题。

      他认为一是中国人时间意识的变迁。时间意识应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来进行探讨,而玄学的时间观则为禅宗经验的进入创造了条件。二是作为审美直观的“空观”。在中国传统审美经验中,比和兴意味着必然存在相互联系的两个对象,而禅宗则形成了与之不同的审美品格,即消除事物之间的联系,将其与语境隔离开。

  相关详情:

   骨三哈 | 第二讲·张节末教授·禅宗与审美

 

骨三哈 | 第三讲·王廷信·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方法

      7月18号上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为“骨三哈”学员作了题为《艺随人走、虚实相生——中国传统艺术的存在形式、创作方法与批评方法》的讲座。王廷信教授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特色,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体的创作观。围绕着这种价值体认,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创作方法论和以“兴致、兴味”为追求的批评观。

       相关详情:

       骨三哈 | 第三讲·王廷信·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方法

       王廷信:节日民俗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

       艺术理论如何面对日趋复杂的艺术现象——专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

      王廷信主编《中国艺术海外认知研究》出版

      王廷信:民族传统艺术困境的影像呈现

 

骨三哈|现场教学·走进呼兰,走近萧红

      7月18日,“骨三哈”的全体学员来到哈尔滨市呼兰区进行现场教学——参观位于这里的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和萧红青丝冢。
 
      萧红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等。虽然年仅31岁,萧红的作品却闪烁着传世的魅力,知名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四讲·刘曦林·画之迁想妙得

      7月19日,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画家刘曦林先生为“骨三哈”学员作了《画之迁想妙得》的讲座。

      “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刘曦林先生从东晋画家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中拈出“迁想妙得”一词,围绕讲座的主题,结合自身对主题的理解,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娓娓道来。

      刘曦林先生以广博的学术知识,深入浅出的论述,将讲座呈现得精彩绝伦。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四讲·刘曦林·画之迁想妙得

         刘曦林:百年中国美术的艺术规律

         刘曦林:20世纪中国画学之理论建构与价值取向

 

骨三哈|新老学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

      7月20日,“骨三哈”迎来了前两届“骨一滇”“骨二苏”的13位老学员,三届学者济济一堂,在冰城哈尔滨就“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展开了热烈的思想交锋与碰撞。

      相关详情:

      骨三哈|新老学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

 

骨三哈|第五讲·陈晓光·中国歌曲百年之路

      7月22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陈晓光先生为“骨三哈”学员作了《中国歌曲百年之路》的讲座。

       陈晓光先生对中国歌曲百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回望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新音乐萌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新音乐运动时期,20世纪50、60年代的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开放30年的再生与腾飞时期这样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对那些具有代表性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时代面貌、创作背景等给予生动、精炼地讲解。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五讲·陈晓光·中国歌曲百年之路

      香港流行歌曲对内地的影响与启示

 

骨三哈|第六讲·索久林·中华美学和摄影艺术通感

      7月22日周六下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索久林为“骨三哈”学员作了《中华美学和摄影艺术通感》的生动讲座。

      索久林先生的讲座从哲学、美学、文化的高度观照摄影,把摄影放到更为广阔的文艺范畴中加以考察——摄影从文学中汲取内涵,令作品具有深遂的意境;文学通过摄影独到的视角,得到更具象的表达。索久林先生从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多感互通的角度,对摄影艺术创作展开了深层次的剖析和新颖的探索。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六讲·索久林·中华美学和摄影艺术通感

       索久林:Cooooool,一个自带降温功能的摄影师

       索久林拍摄高山大雪原摄影作品欣赏

       索久林摄影作品《沙漠抒情曲》

       索久林:趋同的当代世界摄影审美态势

       索久林:通感在摄影艺术中的呈现与应用

 

骨三哈|第七讲·王一川·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

       7月23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为骨三哈的学员作了题为《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的学术讲座。

       王一川先生介绍和分析了当前文艺的种种新趋势,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上所提出的“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文化自信其实已经成为当下文艺繁荣的基础,而文艺也通过自身独特的符号表意形式去传达人生意义,使其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感染力。在此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文学艺术的价值,并以筑就文艺高峰为新目标,激活中国艺术心灵传统或中国艺术精神传统。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七讲·王一川·通向中国艺术心灵传统

      王一川:筑就文艺高峰的主体力量

      王一川:从影片《搬迁》看传家之计在于“心功”

      王一川:大学电影专业应培养“有思想的电影人”

      王一川:历史题材文艺潮的冷峻审视

      王一川:如何看待窄而纯的中国艺术精神

 

骨三哈|第八讲·陈传席·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

      7月2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先生来到哈尔滨为“骨三哈”学员授课。

      陈传席教授首先从汉画像砖的叙事图像谈及中国美术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图式上寻找文脉演进特点,通过山水画、文人画特殊的美学追求阐释中国在民族思维习惯与传统美学理念上,与西方科学体系的发展呈反向的延伸形式,强调精神内守,内心修炼,从而寻找认知世界的辩证规律。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八讲·陈传席·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精神

       中国美术要立足中国文化(陈传席)

       陈传席:不读书不学文,岂能作好画

       陈传席: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略论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实际地位

       陈传席南昌讲述中国画历史

 

骨三哈|第九讲·冯双白·乐善民心 依仁游艺

       7月24日下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冯双白老师为“骨三哈”学员作了《乐善民心 依仁游艺》的生动讲座。

       冯双白老师借《论语·述而》:“依于仁,游于艺”和朱光潜先生的“不通一艺莫论艺”的哲理,号召学员要从艺术本源或艺术活动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和技艺锻炼。作为文艺评论者,要打好文艺评论的理论根基,对各自所从事的艺术门类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体验其独到的发展规律。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九讲·冯双白·乐善民心 依仁游艺

      冯双白:中华美学精神中的“立象尽意”

      冯双白:没有公信力的评奖毫无意义

 

骨三哈|第十讲·祁述裕·扫描当前文化建设热点

      7月26日,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艺术产业研究委员会主任祁述裕教授,就《当前文化建设的热点问题》为“骨三哈”学员授课。

      祁述裕教授结合自身从学界到政府、从经济领域到政策研究的跨界体验和研究,围绕“文化市场与文化繁荣”“文化安全、文化例外和文化开放”“完善文化内容管理”这三个方面阐发了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参与者、谏言者的认识与理解。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十讲·祁述裕·扫描当前文化建设热点

       祁述裕:艺术产业“新常态”与艺术研究转型

       祁述裕: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祁述裕:促进公益性文化单位稳增长、促消费

 

骨三哈|第十一讲·傅道彬·《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

       7月27日,“骨三哈”学员们迎来了黑龙江省文联主席、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傅道彬教授的《〈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讲座。

       傅道彬教授结合师生所处之情境,从对钟声的解读导入课程,当学员跟随他诗性的语言沉浸于《乐论》之际,他又巧妙地引入海德格尔和维柯的诗学成果佐证人类文明和智慧的发声,再由柏拉图《理想国》中哲学家对诗人的排斥态度辨析中国文化“诗思同源”的特征。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十一讲·傅道彬·《周易》与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

       中国美术要立足中国文化(陈传席)

 

骨三哈|第十二讲·陈振濂·诗书画印的传统与现代性转换

       7月28日上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振濂先生来到哈尔滨为“骨三哈”的学员作了题为《诗书画印的传统与现代性转换——以近现代“书画”与“美术”概念对比为中心》的专题授课。

      陈振濂先生认为,近40年来书法从文人“砚边余事”的小众艺术,发展到目前书法艺术学科的建立并成为一种“显学”,凝聚了当代书法界的共同智慧和努力。

      相关详情:

      骨三哈|第十二讲·陈振濂·诗书画印的传统与现代性转换

      陈振濂:书法与时代“同频共振”

      陈振濂:傅山的“宁拙毋巧”书法观

      陈振濂:时装上“书写”,艺术地跨界

      陈振濂:关于古籍收藏“善本”的定义

      陈振濂:强化字形记忆以确保汉字基因稳定承传

      陈振濂:打造有深度思考的文艺评论

      陈振濂:书画家要尊重自己

 

骨三哈|结业典礼!颜值一览无余,内涵尽在其中

      7月28日,“骨三哈”圆满结束了为期半月的学习研讨,在冰城哈尔滨举行结业典礼。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振濂出席并讲话,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主持结业典礼,黑龙江省文联主席、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傅道彬致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周由强作结业总结,黑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计世伟,黑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戈等出席结业典礼。

      相关详情:

      骨三哈|结业典礼!颜值一览无余,内涵尽在其中

 

庞井君:在碎片化时代怎样做一个完整的人(社会价值论的视角)

庞井君

      谈及现代,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时代,在高科技、互联网、全球化、社会转型等时代浪潮的激荡和推动下,人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转型、大变革。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读过尤瓦尔·赫拉利的两本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赫拉利说,“过去两个世纪中,变化速度奇快无比,让社会秩序显得充满活力和可塑性,呈现变动不休的状态。” 他在《未来简史》中声言,未来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神人一般的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而统治世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从智人到神人的巨大飞跃。而正是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信息化”“数字化”“碎片化”这些高频词汇时常出现在我们的阅读写作以及日常生活里。如果说“信息化”“数字化”似乎是科学一路高歌猛进带给人类的技术福祉的话,那么“碎片化”则作为一种结果直指个体的沉沦与本体的破损疏离。

     在碎片化时代,我们是沉沦于碎片化的泥淖中,还是努力做一个完整的人,实现整体的精神建构?这是现实给我们出的必答题。而事实上,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早就表现出了类似的担忧,他说:“如果有一天技术和经济开发征服了地球上最后一个角落;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任何一个事件在任何时间内都会迅速为世人所知;如果人们能够同时体验法国国王的被刺和东京交响乐的情景;如果作为历史的事件已经从所有民族的所有此在那里消失并且仅仅作为迅即性,瞬刻性和同时性而在;……这个问题仍会凸现出来,即: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干什么?”我们今天所发生的一切使这位哲人的一个个假设变成了既定现实。而要回答如何在碎片化时代做一个完整的人这个问题,就是在回答“为了什么?走向哪里?还干什么?”

      相关详情:

      庞井君:在碎片化时代怎样做一个完整的人(从社会价值论的视角

      庞井君:用美滋养心灵渴望

      网络文艺:焕发青春力量,培育审美场境/庞井君

      庞井君:黑夜之美

      庞井君:燃起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研讨会:融会与务实

      一直以来,谈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总是离不开对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探讨。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当代呈现,成为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聚焦的一个重要话题。日前,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黑龙江省文联承办,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研讨会在哈尔滨举办。

      相关详情:

      骨三哈|新老学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呈现

      王廷信:节日民俗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形成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