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 第二堂课
我三岁进寺庙,五岁那年削发剃度,披上袈裟,在寺庙中学佛十年,接受三位老师的培训,从早到晚,懵懵懂懂学的第一部经文就是《心经》 ,藏文不到10页,汉文只有260个字。 《心经》是所有佛经的根本来源, 《心经》之“心” ,不是心脏之心,而是人的生命之本、生存之源,讲的是要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见性,“学佛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什么叫佛教?唐玄奘、太虚大和尚等曾给出结论,他们都是读了600多卷的《大般若经》以后归纳的:第一,佛教就是般若的智慧,第二,佛教就是打破万民的烦恼,第三,佛教就是成就菩提之道。佛教是一个有情宗教,本质上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和智慧,它的理论是拓展众生的情感,它的思想是解除众生的苦难,它的学问是研究众生的因缘。佛教是一种智信,是一种觉悟,是一种道理。
佛教的基本内涵,是佛的“三宝” ,即佛宝、法宝、僧宝。佛就是经过修行成道的圆满的人,佛是人,是榜样,佛不是神。法指的是法经,我们现在一般讲有84000法门。僧就是修行者。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就是那些藏经,法门、经书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佛,再次是僧。佛教里还讲六道,有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人世间所有的人都在六道轮回之中。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乃四谛,苦集灭道,这是所有佛教理论的基础。苦谛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人间是苦海。集谛指欲望是一切苦的根源。灭谛就是解除烦恼,缩小欲望,把心放下,不仅心放得下,还要有善心,佛教有三心,慈心、悲心、菩提心。道谛就是离开苦海。佛教还要修“死无常” ,一个怕死的人,一生中要死好多次,一个不怕死的人,一生只死一次。气聚则生,气尽则死,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
佛教研究什么?研究“人” ,佛教里面没有神,佛教是无神论,人人都可以成为佛,依靠智慧而非神力求得解脱,佛学是人学。佛经说,“众生本是佛,暂时受污染,染净便是佛” 。佛是觉悟的人,自觉而觉他,觉行圆满故称佛。佛陀的真正含义是遍知一切的智慧者。佛是人发展的最美最善的境界,是人的智慧发展的最高峰。佛以慈悲为怀为宗旨,慈即把喜悦快乐带给别人,悲即解脱别人的痛苦。一切智慧的获得,不是靠神灵加持和神秘力量,而是靠自己的勤奋与专一坚持不懈。
佛教美学中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眼睛辨别万物之色,耳朵听万物之声,鼻能闻万物之气,口能品万物之味,身能触万物之感,综合到大脑里,就是意识、意觉,是意志的综合反映。美从哪里来,第一来自心灵美,第二即来自六识,“无目不见、无耳不听、无鼻不闻、无舌不味、无身不触” 。六识是佛教美学的核心和美的根源。最终为一个情字,人的悲悯,人的善良,人的菩提,来自于他的爱情、友情、亲情。所以佛经里讲:“同情之心是善的萌芽,亲和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 ”佛教美学包括两条,一是心善,一是心放下。在此基础上,六识产生美,但是如果心不善、心放不下,“六识”就是毒。大自然中没有不净的事与物,只有不净的心。在人类进入残酷掠夺、物欲横流时代时,佛陀智慧与慈悲如太阳的光芒普照众生,人的本性福慧具足,就可以自觉而觉他,自利而利他。
丹 增(中国文联副主席)
由中国艺术报记者何瑞涓根据授课现场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