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湖北宜昌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围绕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中的历史使命,为研讨班学员讲授了开班第一课。仲呈祥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我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和实践,从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责任和使命、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文艺的引领作用、文艺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做了深刻而生动的演讲。
一、培根铸魂: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处探寻
仲呈祥认为,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做了重要论述,新时代文艺工作要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也要服务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文艺评论家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正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创作和批评实践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坚守美善合一的评价标准,要关照时代、反映社会、回应人民,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积淀的生活”“发酵过的生活”。文艺评论家要在对时代、社会、人民的敏锐感知中,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根铸魂,凝聚力量。
二、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化
仲呈祥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强调在民族、国家、政党及个人层面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自身文化价值,发掘治国理政的智慧,并在新形势下自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以张世英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阐释为例,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当代转化的必要性。又结合《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影片的创作,指出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必须明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融入时代,守正创新,发挥文艺在新时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三、引领而非迎合: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仲呈祥指出,在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文艺评论要坚持引领作用,不能以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钱锺书先生在其《谈艺录》中提出的艺术三境界:法天、胜天、通天,分别指艺术客观真实反映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天人合一”之境界。三者的区别就在于主体是否有意识地把握和表现其所感受到的“生活”,并主动引领人民形成高雅的审美观。相反,以情感和财产纠葛、追逐名利地位等为题材的作品,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低俗再现,不具有先进文化的精神气质和引领作用,应给予科学的批评。
四、与时俱进:文艺评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仲呈祥在报告中认为,文艺评论要因时而变,因地而迁。他指出,文艺的社会功能在战争时代和和平发展时期是不同的,这是由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他以“伤痕文学”在当代的接受为例,指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伤痕文学具有突破极左思潮和僵化创作模式的积极意义。但新时期的文艺更要表现民族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伤痕文学中有感而发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就显得局促和不足了,需要文艺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
五、多元主体:共建良好的文艺批评环境
仲呈祥认为,建设良好的文艺批评社会环境,不仅是艺术家或文艺评论家个人的事,还要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积极、优美的艺术鉴赏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宣扬主旋律、创设“情景”、提高受众的鉴赏水平,在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中,形成共同意识。他生动地说到,轻松愉快的周末,在舒适干净的家里,一边品茶一边看电影的心境,与紧张、焦虑地心情看电影,其感受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只有由艺术家、评论家,还有社会、党和国家等多元主体共同的参与,才能从根本上为文艺服务社会开拓道路。
他还强调,文化艺术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和商业性问题上,一方面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艺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供稿学员:胡远远,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研室主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责任编辑:吴江涛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