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正文

骨五宜|“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话语建构与传播力建设”主编论坛顺利举办

2019-11-01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朴婕 收藏

  2019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力建设”主编论坛在湖北宜昌举办。《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张伯江,《光明日报》文艺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高级编辑邓凯,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以及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长江文艺评论》执行副主编蔡家园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全体学员参加论坛。

  康伟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提出“传播力建设”重在话语体系建构。在富于活力和创造性的话语体系下展开的创作和评论,自然会产生足够的传播力。文艺评论需要明确自身的主体意识、历史在场和使命担当,构建新时代的话语体系。首先要加强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建设,确保话语体系落到实处。其次要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历史话语资源、现实话语资源和外来话语资源进行融合吸收,形成富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第三要注重创新,通过原创性的话语形成具有高辨识度、高原创含量的评论风格。

康伟

  张伯江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问题上,学科体系是基础,学术体系是根本,话语体系是表现。目前中国的学科体系建设已比较完备,但学术体系尚不完善。他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提炼出“融通”“中国”“当代”三个关键词,提出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在于充分融通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切实注重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回应当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话语体系才能实现对中西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张伯江

  邓凯从文学批评的具体实践入手,提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之间应是刀与磨刀石的关系,应在相互磨砺、相互较劲中达到共同发展。他介绍了《光明日报》近五年来设立的“新中国文艺记忆”“向人民学习 向生活学习:重温当代现实主义经典作家”“文学观潮·创作无愧于新时代的诗歌”等重点栏目所做的工作,提出文艺评论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载体,当下的文艺评论家应自觉建立富于原则性、原创性和批判精神的评论话语,在互联网这一开放批评的时代起到引导大众审美的作用。

邓凯

  袁正领介绍了《中国文艺评论》自2015年创刊以来的发展过程,针对编刊中发现的当下文艺评论普遍缺乏现实观照的问题,提出当下文艺评论首先需要观照快速变化的时代氛围,以历史的视野看到社会进步的步伐,认识到当前主要的文化氛围昂扬向上、主流价值观日益凸显、文化认同由自卑转向自信,并在评论中凸显出这一时代特征。文艺评论家需要观照纷繁多姿的文化生态。针对日益复杂化的文化结构,评论作者应建立起“1+N”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方法,“1”是基础理论知识,“N”是应对不同行业领域艺术作品的知识和实践储备。他还指出,当下评论存在概念堆砌、思想不清、语言干瘪乏味等问题,要明晰思想、简约表达,才能赋予文章以生命力。

袁正领

  蔡家园认为,要强调主体性建设,评论家要做到植根现实,不能盲目回归传统和吸收西方;要创化传统,遵循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有效融合并创化古今中西的文化资源。在提高传播力上,则要求从主体、文本和媒介三方面共同展开工作。文艺评论主体要转换思想、改变身段、切实进入批评现场。文艺评论文本要转换话语方式,建立独树一帜的观点和表达风格,避免生套理论、不知所云和盲目引用他人观点。文艺评论媒介要转换运作方式,做好栏目、话题、内容乃至版面等各方面的策划,有效提高传播力。

蔡家园

  主题发言结束后,针对学员所提当前文学泛化、原创性话语建构在概念上是否应注重大众化等问题,与会嘉宾一一作出解答。

 

  (供稿学员:朴婕,武汉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胡一峰

  责任编辑:吴江涛

 

  延伸阅读:

  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培训班顺利结业

  仲呈祥:培根铸魂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历史使命

  李德顺:当代文化与价值理

  孙郁:鲁迅文学批评话语的维度

  骨五宜|报刊主编谈新时代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

  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湖北宜昌开班

  第五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招生启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