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势不可挡,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宏阔背景下,中国文艺创作实践蓬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创造力。
然而,与繁荣的创作实践相比,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仍显滞后,尚未完全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桎梏与笼罩。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关乎中国文艺未来发展方向,关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精神自立,关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站稳文化立场。
(来源:影像中国网,摄影:杨丽)
一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洗礼而绵延不绝,其文艺传统深厚博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范式与评价标准。中国传统文艺理论是一个极其丰富、深刻且自成体系的智慧宝库。它与西方以逻辑推演和体系建构为主的文论有显著区别,更侧重于体验、感悟和生命境界的表达。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在《中国教给我们什么》一书中认为,中国文字的创造归于卜兆纹的外推法,与西方印欧语系拼音文字只有高度抽象的概念性特点不一样,它源于象形性表意性,后发展为概念性,“这一极为神奇的语义赋予汉字一个美学维度”。除了语言根本差异外,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围绕核心哲学观念,由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核心范畴构成网状结构的概念范畴与话语体系。这些范畴与话语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哲学土壤,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庸和谐”的价值观、“意象意境”的审美观等等水乳交融,并将艺术与人生、自然、社会紧密相连,形成了解读文艺现象的独特视角与智慧。然而近代以降,由于帝国主义压迫和晚清政府的腐败,中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政治经济全面落后,沉重打击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文艺理论与话语体系亦大举涌入,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一度受到怀疑而失焦蒙尘。我们固然吸收了许多有益养分,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西方理论的简单移植与生硬套用,导致中国式的文艺评论一度迷失于“失语”状态,用西方概念剪裁中国实践,用西方标准评判中国作品,从而遮蔽了中国文艺自身的精神特质与审美价值。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走上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华文明赓续发展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呈现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特征,越来越得到全民族的认同,也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喜爱。根据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中国在2025年全球软实力排名中位列第二,这是历年来中国在该榜单中的最高排名,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处于指导地位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成为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下,创新发展出具有鲜明人民立场、赓续传统美学精神、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成为了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的学理基础。
构建自主话语体系,正是要重返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激活传统文论的当代生命力,焕发当代文论的强大力量,使文艺评论重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土壤。
二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主张与身份确证,是其文化区别于他种文化的内在规定性。中华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唯一一个从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体,自身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其内在含蕴着独特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缺乏文化主体性的文艺评论,犹如无根浮萍,只能随波逐流,丧失辨别、选择与创造的根本依据。
尽管近年来文化自信得到极大增强,但奉西方理论为圭臬,“以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审美”“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现象依然存在。习惯于直接运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理论框架来解读中国文艺现象,这种“以西释中”的评论模式,当然带来了不同的景观和别样的发现,但在实践中忽视了中国文艺中独特的“气象”“韵味”“境界”等审美品质,造成解读的隔靴搔痒与削足适履,在深层次上导致了价值判断的混乱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削弱。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理论产生于特定社会土壤,直面特定现实问题,用以满足特定实践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适用还需一个在地化的过程,否则容易陷于脱离实际,不接地气,难有说服力。譬如,王国维的境界说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意境理论,还深深受到了西方叔本华“意志与表象”哲学、康德美学、尼采悲剧精神的影响,是中西思想碰撞的结晶,也是他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射,这一理论不仅重塑了词学批评的标准,更将艺术境界与人生境界贯通,成为中国近代文论核心理论之一。王国维境界说的建构过程,为如何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对待和使用西方理论资源做出成功的示范。
文明的兴衰深刻影响文化主体性的自我意识。自近现代以来,在文明等级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植根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深刻影响下,国际学术交流更多是单向输出而不是相互交流,师心自用而不是平等对话,文艺理论的国际传播也只是只有单程票的世界旅行。当今时代东西方文明深刻演变,这一趋势不仅意味着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对比变化,更预示着世界文化图景的深度重构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生成。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越来越被全世界诟病,西方现代化模式及其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宣称日益受到质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寻求不同的智慧启迪与文明参考。这为中国文化、中国理论、中国话语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华文明的再度崛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重新确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正在全面推进,坚定的文化主体性已然重塑,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呼之欲出。
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做西方理论的“消费者”与“应声虫”,而应勇于成为世界文艺评论的“贡献者”与“引领者”。我们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中,促进中国与世界文艺理论评论的深度对话,这不仅能够有效指导中国文艺实践健康发展,更能为世界文艺评论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推动全球文化多元对话与平等交流。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让国外的观众更好地认识、理解、鉴赏当代中国文艺代表作品,让更多的外国同行了解中国人的文艺思考方式,以及了解其背后的中华美学精神、传统和当代的中国文艺理论。让国外读者(观众)看到,中国文艺评论始终将文艺置于历史语境、文化根脉与人类关怀之中,不仅有本土的深度,更有现实的温度,也有全球的广度,这种“大文艺观”,正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特点。在全球化不断深入、世界形势风云激荡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愈发重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通过文艺这座桥梁来增进了解、打破隔阂、消除误解和偏见,在多元文明的差异碰撞中探寻价值共识,凝聚人类发展的精神合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
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这意味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审美经验与现实问题出发,系统梳理中华美学精神和批评资源的独特内涵与当代价值,实现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全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评论范式。
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是一个实践提炼的过程。理论的生命力源于实践,话语的价值在于回应现实。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的构建,绝非书斋里的概念游戏或话语空转,其深厚源泉与最终归宿必然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文艺实践。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从文学、戏剧、美术到音乐、影视、网络文艺,各种门类佳作频出,现象纷呈,特别是新大众文艺的横空出世,既创造了大量丰富鲜活的审美经验,也提出了诸多亟待回答的理论与评论课题。无论是关于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主旋律作品的创新表达、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化拓展,还是网络文艺、科幻文艺等新形态的审美特征与价值评判,都需要文艺评论给出有力的学理阐释与价值引导。自主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紧密贴合这些生动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善于从当代优秀文艺作品,如《觉醒年代》《人世间》《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引发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效应中,提炼和总结中国式的审美经验与评价标准。深入分析那些扎根人民生活、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彰显时代气象的成功创作案例,从中发现规律,升华理论。直面文艺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争议现象,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辨明方向,发挥文艺评论褒贬甄别的功能。唯有如此,构建起来的话语体系才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与强大的解释力、引领力。
电视剧《觉醒年代》海报
构建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过程。包容性是中华文明根本特性之一。我们强调自主自立,绝不是自大自恋,筑起文化高墙,隔绝文化交流,走进封闭僵化的死胡同。只有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才能获得拔节成长,在文化对话激荡中才能收获成功成熟。真正成功的中国文艺评论话语,具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质,不仅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文明成果。因此我们在坚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打开文化胸怀,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参与世界文艺对话,吸收全世界各种有益养分,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和发展自身,不断构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艺理论成果,让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获得世界价值和人类意义。
构建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需要一批既精通中华文化又了解世界潮流,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批评锐气,能够自觉运用中国话语进行思考与写作的评论家队伍。近年来,中国的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持续进行研究探索,提出了“心性现实主义”“温暖现实主义”“共同体美学”“强制阐释论”等新的文艺理论,都是很有价值的努力和尝试。期待更多文艺评论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勇担重任,潜心耕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而不懈奋斗,让中国文艺评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光芒与审美魅力,屹立于世界文艺之林,照亮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世界。
(作者:徐粤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