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巧用北疆文化讲述精彩故事(崔荣)

2024-01-04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崔荣 收藏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集合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和工业文化,有着区域性、多元性和持续性的北疆文化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富矿。新时代内蒙古的文艺实践如何巧用北疆文化,弘扬壮美、和美、善美因素,精彩讲述中国故事的内蒙古篇章?聚焦多重文化中的人,表现时代的丰富复杂,提炼守望相助的向心力量或是一种有效路径。

电影《片警宝音》

塑造多重文化中的时代典型

背倚北疆文化厚土,内蒙古文艺创作者应塑造典型人物,在文艺作品中照亮人们在多重文化中的坚守和超越,以此实现对使命和信仰的思考、对真善美的弘扬、对时代精神的显影。聚焦多重文化中的人,意味着创作主体思维跃升,在艺术表现时不再以城乡、善恶、物我、中西、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进步与落后等二元对立的眼光去审视人,不再仅从高低、黑白、善恶、明暗等角度去表现人。唯有关注多重文化多重选择中的人,创作才能取得真正突破。

以电影《片警宝音》和报告文学《春风染绿红山下》为例,前者成功的地方在于塑造和平年代处理多民族聚居地复杂关系的警察形象:既要登记形形色色的流动人口,处理家长里短,探望鳏寡孤独,也要适应多重文化,以耐心、良善和敬业赢得不同民族人们的喜爱,将特殊性和普遍性结合得非常精彩。《春风染绿红山下》中有着一腔热情的驻村书记黄旭坤,起初承受着村民的冷落、质疑的态度与散漫、毫不配合的乡村文化环境。仅仅写出处于多重文化中的人当然不够,如何为生活真实赋予力量,要求创作者发现人物身上能够照亮生活的超越和坚守。宝音不厌其烦地处理手头琐屑、平淡、单调的工作,再难的事也不忧不惧、不疾不徐地办着,日复一日坚守岗位。黄旭坤面对冷漠也不放弃自己的热情,笃信“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人生信条,甚至自幼亲如手足的堂弟去世,也因正在带队入户而没能亲自送别。宝音、黄旭坤们的伟大在于他们选择了恪尽职守、初心不改,这种超越和坚守的精神让他们成为了时代的英雄。

对于内蒙古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北疆文化厚土中生长着不同民族不同的生命观、文化观,以之为底蕴塑造的人物形象气韵生动、可叹可感,能让文艺作品的表意空间更加深厚宽广。文化底蕴的存在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能让所有的讴歌和赞美都不空洞、不虚假,结结实实地击中人心,在读者心灵的最深处经久不散。

聚焦于多重文化中的人物塑造,能让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的时代价值有更为清晰的表达,让民族地区文化可感可知。找到那些坚守和超越行为所具有的共通性和普遍性,会让我们的文艺创作拥有更鲜明的特点、更开阔的格局和更高远的境界。

正视时代生活的丰富复杂

北疆文化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一种多维视野和多角度认识路径的形成。文艺工作者要以多样的手法写出生活世界和心灵景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现实主义精神意味着不回避生活的晦暗和世界的复杂。《片警宝音》里看来无所不能的宝音也会无力无奈,他一直在资助别人,自己的额吉却过着一望而知的贫穷生活。在海勒根那的《巴桑的大海》里,半个身子的巴桑只能放弃心爱之人,让她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将自己的爱给了更多的残疾孩子;海勒根那的《白色罕达犴》里,生态和谐、林海浩瀚是建立在过往惨痛的山火、偷猎和死亡事件之上。恰是在悲喜并存的生活之流中,光荣和伟大被不动声色却又异常坚实地凸显出来。

北疆文化倡导壮美、和美、善美的文化,应该表现善美和明亮的精神底色。那是鄂温克猎人燃起琥珀色的救人的篝火,也是蒙古族骑手嘎达斯最终抵达的有着成吉思汗两匹骏马的幻境,其中蕴含的温暖和爱意让读者共情共鸣。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

提炼守望相助的向心力量

北疆文化视野下内蒙古多民族作家的文艺实践应该始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艺创作的中心线索,在可能建构的诸多价值维度中提炼守望相助的向心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厚土壤,也是值得珍视的创作传统。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写的是在党的领导下,蒙汉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革命历史。金高的年画《探望》讲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牧民探望在草原上施工的工人的故事,表达的是牧民和工人对未来的共同期望。经典歌曲《蒙汉人民亲如一家》《各族人民心连心》《上海产的半导体》等,传唱的都是守望相助、民族团结的人民心声。乌热尔图的《琥珀色的篝火》细描的是20世纪80年代森林开发时期,狩猎文化与工业文化相遇使得鄂温克猎人陷入矛盾两难的处境,他们接纳并救助外来者的心灵变化轨迹,至今读来都觉得动人。中国画《昭君出塞》表现的是胡汉和亲的古老故事,《工牧一家》表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草原上工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相遇时,工人和牧民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这些文艺作品传达的是内蒙古大地上融合多民族、多文化的本质情感,有着凝聚人心、激发奋斗的精神力量。守望相助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基本样态。正像蒙古族诗人阿古拉泰在《黄河,我有一个梦想》中写的那样,汉族人、藏族人、回族人、蒙古族人……各民族都是亲人。艺术创作不断提炼守望相助的向心力量,既是尊重历史,又是写实现在,更是面向未来。

北疆文化给了新时代的内蒙古文艺工作者以新视野、新资源、新方法,是内蒙古多民族作家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依托。


(作者:崔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内蒙古农牧民作家创作现象分析:发掘乡村牧野的内在精神力量(崔荣)

充分发挥文艺作用 努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