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2016·北京文艺论坛发言摘登

2016-11-1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收藏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这些年研究网络文学,觉得它的海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新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近年来出现越来越猛的势头,这个传播并不仅仅限于类型文学不那么充分发达的东南亚地区,还包括在非常成熟和饱和的欧美地区。例如, wuxiaworld网站是美国最大的关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的网站,从2014年12月建站,现在来访人数每天有30万人以上,读者国家和地区分布有100多个。这次的传播既不是靠国家力量的推广,也不是大网站资本的推广,而是借助粉丝文化力量,是国外读者自己建网站,自己组字幕组来追更,他们已经不是简单地猎奇,而是成为了真正的粉丝。

  中国小说为什么在海外受欢迎,恰恰是它具有全球性,全球文化的共通性、网络性和中国性。我问过一些外国朋友怎么看这种现象,尤其是粉丝评论,他们说现在国外小说是纸版畅销,没有追更的形式,他们觉得中国网络文学的形式很吸引人、很新鲜。由此,网络性与中国性的关系是:中国性要借助网络性获得新生,网络性又是从中国性中生长出来的;中国性要走向世界,网络性是首先需要的,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性是中国文学为全世界提供的最独特的贡献。然而网络文学能否成为中国的主流文艺还牵扯到诸多问题,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问题,这需要我们下一步研讨。

余飞(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互联网+编剧,为什么强调编剧?因为有了编剧才有剧本,有了剧本才有影视作品,编剧是承上启下的环节,这个环节中很多人重视剧本,却并不重视编剧。现在编剧界优秀的操作人员太少了,需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编剧界和影视界最缺的是像蓝翔技校这样进行系统培训的机构。

  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编剧第一是原创,第二是改编。原创就是自己写,改编现在有大量的网络小说。很多编剧不得不去改编所谓的IP,最多的就是网络小说。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因为网络小说体量大,而且任何人都能参与,国内大量闲散资本看上了这块地方。网络小说的体量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张,犹如一个大航母,会有巨大的运作空间,可怕之处却在于它可能会毁掉影视文化。因为资本包装可能会使它成为封闭的体系——自己写、自己拍、自己播,甚至自己评论、自己刷点击量和收视率。如今很多电视台都已受其影响,转向迎合网络的创作方式、手法,甚至是操作方向,几乎所有创作者都在替IP打工。而这些作品很多都是互相抄袭和借鉴,原创非常少,就这么几个类型反复抄的结果就形成了很大的体量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结果他们占有了绝大多数影视制作的资源。

胡滨(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在当今的书法创作中呈现出很多好的现象,有好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有些展览中的书法作品,会出现看完以后难以辨识,无法进行评定的情况。到底书法作品好在哪里?怎么好?不知道。另外,不能不说今天在书法创作中还存在着很多怪书、丑书现象,而且现在书法的热度几乎扩散到了社会各界,写得琳琅满目,但是仔细观察来看,恐怕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扬。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第一,一定要注重在书法中确定一个标准,写书法要注重继承书法法则规律,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没有法是不行的。第二,我们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一定要突出人文倾向,把自己的情怀注入到笔端当中,作品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这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所在。第三,作为当今社会的书法艺术工作者应该知道自己的重任,要敬畏历史、敬畏中华民族的文化,很好地继承传统,只有具备德艺双馨的品质才能完成这一使命。

卢蓉(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电视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今天我们谈论这个时代,可以很明显地感到时代特征有两个关键词:变迁和重构。研究者如何面对研究对象在剧烈变革中出现的问题,故事生产和价值判断,标准在哪里?学术研究的对象变化越激烈可能越需要学术界有复杂思维和人本意识。当研究对象改变的时候,所有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工具都要改变、更新,不能再用老的观念去看新生事物,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复杂思维。

  目前类型研究远远不够,所以才会出现大量的新手扒国外的日剧、韩剧、美剧的桥段,而我们真正的好作品出来了却关注者寥寥。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代表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和事值得被讲述,什么样的讲述方式值得我们去关注?凡是有诚意能育人心的作品都是好作品,只是说现在还太少。我们对于精品的产出能力和鉴赏能力非常有限。

  不管我们曾经是几零后,有多少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类型的更替之后,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这个时代所缺失的东西、严肃的东西,还有新类型的东西。所以,不管创作界还是理论界要做到不辜负变迁的时代,就是学习和理解。

毛巧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网络的出现对于民间文艺的影响和冲击很大,但从没有像自媒体微信出现以后影响这么大。微信为民间文艺提供了好的空间,因为它与民间文艺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一是它是熟人社区的传播,二是对关系的重视,三是分类和筛选,四是文本的相似性。

  然而,微信对民间文艺也有很多改变。过去民间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口头传播,口头传播就是靠言的传播,微信让民间文艺的载体变成了靠文的传播。另外,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民间文艺也实现了即时性,比如说一些特殊的词汇,像奥运会期间出现的“洪荒之力” ,民间故事、民间笑话中都有这个词。传闻和“谣言”是民间文艺中比较重要的文体,微信对它的改变也非常大。此外,我们的节日、“乡愁”也存在于了微信中,使得有关的民间文艺的文本成了热点,这是过去没有的,我们从神圣叙事变成了生活的叙事。

  民间文艺的文本有着变异性的特点,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是在改变的,特别是在没有文字的社会更是如此,过去这种变异的主导权在老人或者民族精英,现在变异的主导权变成了拥有话语资本的某些群体,例如微信公众号,他们在主导着民间文艺文本的变革,当然这中间有很多的复杂性。

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

  谈到文艺创作和时代表达首先要先了解当下的文艺生态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把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的变化描述为三种转型:第一种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艺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艺,第二种是从工农兵文艺变成大众文化形态的文艺,第三种是工业文化向后工业文化转型。

  从计划经济体制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向上有很大的变化,一个是创作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一个是文艺生产的出资人变了。从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之后,是主流的文艺形态从工农兵文艺变成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特点一是商业化、消费文化,受利润和资本的驱动;二是个人主义文化,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求的个人状态匹配;三是城市文化,文化产业和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四是相当多的大众文化或者主流的大众文化是青春文化,青年人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第三种强调从工业文化向后工业文化转型,文化产业、金融产业,正在成为我们主流的产业。

  在三种转型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化形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关于中国人的想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艺创作中出现了很现代的中国。

金浩(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教授)

  我有三问。一、军旅舞蹈能否撑起当代主旋律?中国舞蹈界现在很澎湃,然而面对舞种的分类却出现一些无奈或尴尬。舞蹈由很多种类组成,但目前对出现在“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肢体动作语汇以外的舞蹈现象统统被搁置在“新舞蹈”和“当代舞”范畴之中。似乎当代舞唱起了群英会,而军旅舞蹈无疑又是其中最大的部分。军旅舞蹈是当代舞全部吗?我认为选择军旅题材作为衡量当代舞价值的试金石有些勉强,毕竟多元化舞蹈表达和题材才能反映一个时代多样色彩的当代舞蹈艺术。

  二、“无土栽培”能否盛开当代舞艺术之花?我以为一方面必须以保护主义的态度把传统舞种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原汁原味传承,另一方面用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舞台创作多元化,因此在时代精神孕育下的当代舞,其本身必将继承传统基因,融入时代风潮,其创作思维不可拘泥于不变法则,应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彰显时代本色。

  三、当代舞剧大制作能否获得观众的认同?据我考察,中国的舞剧每年至少有十多部能拿得出来,这些作品被普遍看好,中国舞剧的产量在世界排行榜上也名列前茅,但这并不等于舞剧市场真正的繁荣。中国当代舞剧创作要勇攀高峰,不怕用市场来衡量,同时要有精品意识,要寻找艺术与市场的平衡点,舞剧的制作可以做大,但不能做空,要尊重艺术规律,不能跟风速成,搞一些短命剧。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论坛主题非常好,题目不怕大。现在知识界有一个糟糕的问题是我们回避讨论大问题,局限在技术手段讨论问题。当然技术的手段或者是细部的讨论非常重要,它是基础,然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怎么有文化上的飞跃,这里要有提出宏大问题的能力或者进行努力实践。法国诗人谢阁兰, 1909年左右来到中国,在中国文化里找到创作灵感,重新创造出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他了解中国;鲁迅是现代创作的典范,抄碑文、研究古代小说、收集民间传说,同时翻译日本小说,学习马克思,这都是现代性创造的典范,特别重要的是他讲时事,把当时的历史语境和本身的创造力、主体性完美结合,努力进行文化上的对话和交流,在古今中西庞大的坐标中进行创造,这是对当下最有启发性的方向或者倾向。

  当下的确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批评、批判和指责,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新的转机或者可能性正在生长。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呵护文艺批评,发现新的可能,变成参天的大树,这是每一位青年批评家或者创作者或者写作者的责任。今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他曾希望中国的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以此自勉。

 

 

  延伸阅读:

  2016·北京文艺论坛聚焦文艺创作与时代表达

  北京文艺论坛关注时代表达 曲艺国标舞奉献大餐

  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丛书将出版

  北京文艺论坛关注文艺价值重构

  北京文艺论坛聚焦文艺批评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