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的价值,就在于独立见解,切中肯綮,拨开笼罩在文化市场上的雾霾,披沙拈金,把真正的优秀作品推给观众。”
——张德祥
今年3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召开评论员座谈会,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直言:“与当下相对繁荣的文艺创作局面相比,文艺评论工作已严重滞后,未能跟得上业界和时代的步伐。”
“轻评重论”、“绵软无力”、“西风盛行”,这些出现在当下“文艺评论”中的问题饱受诟病已久,缺少“争鸣”和“棱角”的文章不仅无法客观反映文艺作品的内涵,更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绊脚石”。针对这一现象,中国文艺评论家们也做了积极发声,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在传播力度、广度与深度上都处于下风,因此,“文艺评论应走向新媒体平台”成为近年来行业内的共识。
新媒体的盛行给“文艺评论”提供一个众声喧哗的平台,让艺术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新媒体、自媒体乱象丛生,让文艺评论的氛围隐患无处躲藏,也给传统文艺评论工作带来新的思考:文艺评论应该坚守专业品格还是走亲和路线?打开新媒体窗口时如何规避不良成长?话语权应该归属于专业行家还是普通群众?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电视剧鹰眼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进行了采访,请他从专业视角为大家答疑解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
电视剧鹰眼:身为专业文艺评论家,您的选题依据是什么?是否会优先选择“现实题材”、“主旋律题材”等行业热向?
张德祥:我写的具体作品评论不多,主要是好作品不多,现在90%的影视作品没有进入“创作”环节,只是停留在“制作”环节,“制作”出来的东西是机械的、批量的、没有生命力的,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是“这一个”、独一无二的。创作的少,制作的多,所以好作品不多,所以写一些综合性的、宏观的文章,对一年或一个时段的态势、潮流、特征进行评论。
至于具体的作品评论,我也不以题材为选题依据。主要还是看作品质量、有无特点、有没有值得评论的话题。比如我写过《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的评论文章,这部电视剧与过去“三国”故事的叙述角度不同,它选取了一个新的视角,主人公不再是那些大家熟知的英雄,而是聚焦于隐忍藏伏、“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司马懿怎样在斗争的漩涡中处世,曹操看出了他的城府、他的鹰视狼顾,几次对他起过杀心,又都没有结果。他是笑到了最后,但他真的成功了吗?
这个作品使我感兴趣的是历史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看你如何把历史轨迹性格化。历史已经被时间定格,那么,历史剧就在于能够找到历史之所以这样发展的人物性格因素,就是说,历史轨迹中有时代大势所趋,但这大势所趋又都是通过当事人来实现的,那么,我们需要知道,当事人的性格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性格逻辑如何与历史趋势达成了统一?优秀的作品就是用性格激活了历史,因此,人物才活在历史中。有些历史剧是见事不见人,事件堆积,但是没有找到历史事件中的性格密码。人的性格生动了,历史就活了。
还有《于成龙》,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它找到了于成龙的人格心志,才写好了他的命运。他不仅仅是一个廉吏,他的“廉”只是他为天下道义担当的人格的一个侧面,他的“廉”更多的是人格的必然,不是为廉而廉。一个人心里有大志,肯定不屑于贪污受贿、谋求私利这些蝇营狗苟,所以,找到人物的灵魂、性格、格局,就知道他的行为驱动,人物就鲜活了。
有些所谓大片,是通过画面拼贴事件,人物没有鲜明性格,就是一堆没有生命符号的僵尸作品。但来头很大,用大投资、大导演、豪华阵容来唬人,这些作品喧闹一阵子,留下一地碎屑,什么都留不住,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
电视剧鹰眼:随着文艺评论和鉴赏逐渐深入人群,会有一些业余的评论爱好者参与这项活动,当下专业文艺评论家这个群体本身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文艺评论家协会作为专业组织,对会员的圈定标准是什么?如何建立一个高端框架?
张德祥:文艺评论家协会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成立的一个协会(点击查看协会架构),实质是为了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入会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有从事评论工作的自觉与能力(点击查看入会指南)。在协会下面,根据艺术门类,还成立了视听艺术、网络文艺等十个专业委员会(点击查看专业委员会详情),使评论更专业。
其实,文艺评论,广义来说,作为读者、观众,在看完作品的有感而发。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发声很容易,这一方面使评论更为活跃,众声喧哗,另一方面,随意性很强,随感随发,也不排除有“恶意”评论。总体来看,网络时代的评论阵地扩大了,参与者增多是个好现象,当然,还需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水平,这就需要文艺评论家协会在引领上发挥更大作用。
电视剧鹰眼:国家最高领导人曾屡次在文艺座谈会提出“要注重批评精神”,很多专家也指出当下中国文艺评论“绵软无力、隔靴搔痒、轻‘评’重‘论’”的现象,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该如何改善?
张德祥:没错,文艺批评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专门讲到这个问题:“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
文艺批评功能的弱化是逐渐形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批评家增强责任感,为什么要批评?是为了文艺的健康发展,敢于坚持艺术的标准,实事求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艺的健康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要对艺术负责。在这一点上,要向鲁迅和过去的老评论家学习,没有这种责任精神,就会随波逐流。
其次,要有科学的评判标准,坚持美学的历史标准。有些人拿商业的标准,比如票房、收视率、点击量等作为标准,这是用外在的反响替代作品本身的质量,一个作品的外在反响与环境、时机、受众人群等有很大关系。而且,有些数据,是人为制造的,并不真实,自然不能作为评论的依据。
再次,批评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甄别能力。批评家,首先应是鉴赏家,要真正识货,对真货赝品,必须看得清、拿得准,批评才有说服力。
还有一点,是媒体的态度。有些媒体,甚至主流媒体,不敢发或不愿发尖锐批评的文章,怕得罪人、怕触雷、怕影响和谐气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媒体在发挥文艺批评功能上是主要角色,不提供这样的平台,就很难真正发挥文艺批评的作用,因此媒体也要担起责任。
电视剧鹰眼:对于文艺评论中以过度的西方化,以及非主流化审美评价中国艺术的现象,业内近来一直呼吁文艺评论落实“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您觉得怎样能在开展文艺评论工作的同时加深中国文化符号的色彩?
张德祥:这个问题也是由来已久。无须讳言,现在许多评论文章我看不懂,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我以为自己落伍了,文艺评论已经进化到这种程度了。
文艺理论界在很久以来一直刮“西风”,甚至形成一种评论模式,先摆出西方一个什么理论概念,然后把中国的作品套进去,不管这件“外套”合不合适,感觉穿上就与“世界”接轨了,不穿就不被“世界”认可,所以就要照搬西方的理论。
我不反对用西方理论,他山之石,只要是符合艺术规律的理论,都可以用,而且要用好,要让人信服。我反对的是“为用而用”,对于西方的理论要用中国文化去消化,吸收它的营养,使其中国化,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中国文艺。我感觉很多人对所学到的西方理论缺少“中国化”的过程,都是直接搬来套用,削足适履。
国家最高领导人说:“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指的就是这种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或者说,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对中国社会发生作用,西方的文艺理论也是一样的。文艺理论对“西方”话语的亦步亦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自信心不足的一种表现。随着文化自信心的增强,这种现象会逐渐改善,从而真正实现中西融会贯通,实现科学化、大众化、中国化。
电视剧鹰眼:近年来,国家在文艺评论培训班招生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您也亲自参与过文艺评论骨干的培训指导,在您看来,年轻力量的注入对中国文艺评论事业有怎样的帮助?与文艺评论前辈相比,他们身上具备怎样的优势和闪光点?
张德祥:文艺评论培训班是学习、交流、提高的一种途径。任何事业,都要靠人来实现,要后继有人,所以,新一代文艺评论家的成长受到了广泛关注。
他们身上有鲜明的时代特点,“80后”是在改革开放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眼界开阔,接受新事物快,这些都是优点。许多佼佼者已经活跃在评论领域,给文艺评论带来了活力。
从事文艺评论工作需要激情和灵感,更需要理性判断能力,需要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中看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我个人感觉,新一代评论家接受西方理论比较多,接受中国文化不充分,对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尤其是近代的苦难史、奋斗史相对陌生。文艺评论的功力,不能没有历史功底。美学的历史的标准,就强调了历史,要有历史自觉,要知道我们是谁,从哪里来,怎么来的,要向哪里去,当然,也要了解世界历史,人类历史。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实际上,文艺是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是审美的叙述。艺术是通过审美方式对世界的一种把握与表达,表达什么?恩格斯说:“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历史内容也包括对未来的想象。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不是凭空想象,都有历史的蛛丝马迹,是“未来史”。所以,历史及历史观对评论家来说,是一个基本功,是一种眼力。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的认识也会随时代而推移,我相信新一代的评论家,会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史观与史识。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很难对作品准确定位,难免乱花迷眼。
电视剧鹰眼:今年4月,有业内人士倡议文艺评论应与文学和戏剧等艺术门类一样,开设奖项评选,您认为这个举措在现阶段是否有可行性?设置奖项评选能给文艺评论行业带来哪些推动作用?
张德祥:“文艺评论奖”呼吁很多年了。现在有一项“推优”活动(点击查看“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专题页面),有关方面也在努力,争取能够设立国家正式的文艺评论奖。
现在评奖很难,各种奖项出笼后,总是议论纷纷,八卦很多。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许奖项,就是为了引起议论。有一个奖项,可以引起议论,提振人气,产生影响,发挥导向,能够对文艺评论起到促进作用。
电视剧鹰眼:行业内曾多次提议“文艺评论应该向新媒体打开窗口”,从当下形式来看,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人们对于在新媒体上发表文艺评论的热情日益高涨,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您觉得传统文艺评论走向新媒体的益处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张德祥:新媒体、自媒体,是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自媒体的文艺评论公号还在成长,文艺评论也应当用好新媒体带来的便利,使评论在大众中产生更大影响。现在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公号,等于已经迁移到新媒体上了。但是,由于传统媒体文艺评论“四平八稳”的文风,说人好话,版面留香,即使迁移到新媒体上了,影响力也不及那些自媒体,大多是圈子里的人相互捧场。
所以,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不是新媒体,而是自媒体,是自媒体上的内容,相对比较活泼生动,接地气,说真话,有灼见。比如,我写过一篇批评一“大片”的文章,传统媒体都上版后又撤下了,有很多顾虑。于是,我就放在一个自媒体公号上,引起很多共鸣。所以,自媒体对传统媒体肯定是一种挑战,挑战的是传统媒体的姿态。也许,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受众。
电视剧鹰眼:文艺评论走向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专业评论家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也会降低,您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吗?未来行业对专业文艺评论从业者有哪些更高的要求?
张德祥:这是一个好现象,话语权和权威性,不是看在哪种媒体上发声,也不是看是否专业,而是看发的声是否合乎实情,是否引起读者共鸣,能不能传达时代精神,为时代而鸣。
文艺评论的门槛很低,有感而发,谁都可以说两句,但也是件很难的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知识储备、审美能力、发现能力、批评的勇气和才气等。未来对评论家的考验,有两方面,一是真知灼见,准确精到,直抵心灵;二是文风活泼,接地气,把评论写成美文,让人喜闻乐见。评论的权威性只能来自评论本身,八股评论肯定是面目可憎,无人理睬。
电视剧鹰眼:人民网上个月发表了《人民网四评“自媒体账号乱象”》,文中直指“标题党”、“反常识”、“谣言帖”等乱象,如今文艺评论也积极开发自媒体平台,您认为该如何规避乱象,专业运营艺评自媒体?如何吸引受众?
张德祥:自媒体账号的乱象需要通过法规来治理。最近,主流媒体都发出了治理呼吁。自媒体评论公号要吸引受众,就得有独家观点,靠自己独有的高见与独特发现。说到底,是拼眼光、凭见识,建立声誉。自媒体应当作长远打算,建立自己的品牌,切忌哗众取宠,一惊一乍,故弄玄虚,扎扎实实才能走得更远。
电视剧鹰眼:近年来,大众通过微博、豆瓣、论坛等媒介发表关于文学、影视等评论,多数人认为艺评深入大众、接地气是件好事,但是“恶意刷低分”、“粉丝群体主观拔高”等事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张德祥:通过大众、观众给作品打分,和收视率是一样的。只要这个分数能影响产品的声誉,能影响市场,就会引来各方的介入,以它谋取利益。大家都知道电影的假票房,电视的假收视率。这些假,一开始都没有,当发现和利益攸关,各种介入手段都来了,雇佣水军刷流量,或干脆买卖,假的就来了。所以,恶意打低分也好,粉丝集体打高分也好,其实都是利益驱动。
我还是那句话,不能以作品的外在“反响”代替作品的质量,更不能作为评论的依据。票房、收视率、分数,哪一个不是打着观众的名义?人民的名义?貌似客观,也就是“貌似”而已,不要当真。它是资本运作市场的手段,是忽悠观众的障眼法,和作品的质量毫无关系。
所以,文艺评论不要被这些东西所左右,还是要从分析作品本身出发,发自己真实的声音。评论的价值,就在于独立见解,切中肯綮,拨开笼罩在文化市场上的雾霾,披沙拈金,把真正的优秀作品推给观众。
结语
迈入“新媒体化”时代,传统文艺评论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一方面,年轻受众的新思潮、新观点、新视野为文艺评论注入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敢于“讲真言”的批评精神会发扬出更具现实意义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包容性让文艺评论真正走进人群,撼动所谓“权威”和“标杆”,实现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文艺评论”本就应曲高和寡,唯有深入生活、深入大众,才能给精神生活施予养分。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