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愿做乡村文化振兴的守望者——记太原师范学院薛晋文教授和他的团队

2020-06-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孙蕊 刘子琪 张琴琴 收藏

  2020年第5期《中国作家》发表的电影剧作《山路十九弯》,讲述了煤老板转型美丽乡村建设的故事。这是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晋文和他的团队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自己所学所为为乡村文化振兴尽一分力。”说起创作初衷,薛晋文言语间饱含着振兴乡村文化的使命与情怀。

  这只是薛晋文和他的团队成员20多年间深耕乡土文化研究的一个缩影。从2001年至今,这些乡村文化振兴的守望者创作出了电影《一个老师的学校》,脱贫攻坚题材电影剧本《大山的脊梁》,专题片《小蔡与老蔡》《华夏匠心》等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了大量有关乡土文化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的专题研究,为如何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高校力量做出了有益尝试。

  用光影深度记录美丽乡村变迁

  “书斋研究不应把生活挡在门外,没有创作实践,搞研究就会站着说话不腰疼。”薛晋文教授如是说。20多年来,从喜欢乡土文化的大学生成长为乡土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从2001年一个人的执着到2003年核心团队集结后的坚守,“一手伸向研究,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始终贯穿于薛晋文和他的团队为乡村文化振兴努力奋斗的整个过程。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农村影视文化研究,又深深懂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者,薛晋文和他的团队时刻关注着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及时用光影深度记录美丽乡村的变迁。

  早在2011年,在乡村撤点并校的大背景下,薛晋文作为监制参与创作了农村电影《一个老师的学校》,获得了山西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影片的获奖,进一步坚定了他们用故事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一个老师的学校》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随后,薛晋文和团队成员创作了以晋西北贫困地区为原型的脱贫攻坚题材电影剧本《大山的脊梁》,在国家级文学期刊《中国作家》公开发表。2019年,根据该剧本改编的电影《大河向东流》被“90后”导演投拍并制作完成。“乡村故事能打动‘90后’年轻人很不容易,说明乡村文化的魅力没有过时。”薛晋文说。

  中国科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扎根革命老区吕梁岚县开展扶贫工作,受中国科协委托,薛晋文团队在2019年先后拍摄了反映第一书记的专题片《小蔡与老蔡》,制作了反映贫困农村危房改造实践的专题片《华夏匠心》,用光影记录革命老区的山乡巨变,先后在澎湃新闻、共产党员网、今日头条、中国科协官网等平台播出。

  多年来,薛晋文先后参与了农村影视剧《幸福生活万年长》《七儿娘》等作品的策划工作,有的在央视八套播出并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有的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

《七儿娘》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用心用情发掘祖上传下来的好东西

  在多年的乡村文艺创作中,薛晋文和团队成员常常有一些“意外”收获。在深入生活过程中,农民朋友们常说,祖上传下来的好东西很多就是出不去。老百姓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和团队成员,作为高校知识分子有责任帮助农民说出来和写出来。于是,他们开始逐步摸索宣传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扶贫的新路子。

  “意外”要从薛晋文2018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那篇散文《故乡的碗团》说起,这篇讲述革命老区吕梁小吃碗团的散文迅速走红。吕梁一些碗团生产企业辗转联系到薛教授,希望借用这篇文章为自己的食品企业做广告、打牌子。一位民营企业老板开心地说:“我们吃了千百年的碗团终于有名片了,薛晋文的文章为小碗团树碑立传,这是贫困地区搞小吃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最好广告。”

  这次“意外”给薛晋文和他的团队带来了许多惊喜,大家切身体会到,以散文和随笔的形式讲好乡村故事,是发掘乡村文化潜力,实现文化扶贫的有效路径。

  为此,薛晋文带领团队成员下功夫发掘革命老区吕梁的美食文化和非遗故事,相继创作了《吕梁山下的年味》《漫步白马仙洞》《一把谷穗惹人醉》等系列散文随笔,陆续在《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刊载。他们为贫困地区的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个性化名片,用心用情为革命老区的乡土文化和旅游产品代言,助力文化扶贫。

  “学之大者,就是为国为民,只有将毕生所学为群众和基层社会服务,我们才能找到事业和生命的原点和支点。”薛晋文身体力行,践行着一位学者为国为民的情怀。

  把论文写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大路上

  作为吕梁山农民之子,成长经历影响了薛晋文的研究和创作道路,熟悉的乡村生活和乡村环境成为了难以忘却的记忆,读书和工作的这20多年间,他的研究和创作始终没有离开乡村文化和乡土文艺。

薛晋文

  在大二时期,薛晋文迷上了乡土文化研究,2001年以一篇课程论文《论阿Q的“物质胜利法”》小试牛刀,凭借新颖的观点获得了“兴晋挑战杯”山西高校师生科技论文大赛三等奖,大学期间写的散文、诗歌和小小说大都和乡村有关,他和乡土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读博期间,薛晋文专注于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博士论文的选题就是《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他以农村剧为研究载体,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个甲子中乡土文化的变迁史和发展史,着眼于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提出了“影以载道、影以明德、影以亲民”的乡村影视文化创作观。

  面对新世纪以来农村影视中出现的一些低俗风气,薛晋文敢于亮剑发声,特别是201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批判某些低俗农村剧的文章,成为了当天的热门话题,部分观点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他的博士生导师鼓励他说,“一篇文章、轰动全国”就是对你最好的激励,希望回到山西工作后不要放弃对农村的关注和思考。这句话薛晋文一直铭记在心。

  在研究之余,薛教授不忘对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2010年,他在《文艺报》发表了关于大力扶持工农题材影视剧的文章,建议在守正创新中加强现实主义农村影视创作,纠正乡村文化泛娱乐化的突出问题。部分建议被当年召开的全国影视创作座谈会吸收和采纳。

  乡土文化如何为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对此,薛晋文和团队成员一道成功申报获批了《当代农村电影创作与传播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了做好项目,他带领团队走村串户进行问卷调查,主动和农村的电影放映队联系,采集乡村电影放映的一线数据和资料,对未来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见解和思考。

  “我们多年来的创作和研究证明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时代问题就是我们的创作和研究课题。”关于乡村文化振兴,薛晋文和他的团队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文中图片已标注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用心用情写好农村剧(薛晋文)

  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薛晋文)

  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的新浪潮(薛晋文)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