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迎接全媒体时代新挑战(夏潮)

2021-01-1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夏潮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2014年9月17日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140917/index.htm?page=/page_6/201409/t20140917_269874.htm&pagenum=6

 

  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体间不是也不可能是替代的、你死我活的排他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共生共存的关系,对文艺评论的生存而言尤其如此。传统媒介形态呈现多样化,传统文艺评论的直接性、快捷化、互动应答感、跨媒介也必然发生,评论队伍需要进一步组织和集结,文艺评论工作格局也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面临的全新挑战。

  第一,要把握正确导向,营造“以理服人、实事求是”的文艺评论生态。全媒体时代更需要导向。在新媒体上,大量“评论”缺乏专业素养,缺乏基本的学理判断和思考,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过于强调个人化的意见表达,漠视客观的评价标准。面对纷繁复杂的全媒体环境,确保文艺评论健康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好评论的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要按照以理服人、与人为善的原则,在新媒体上快捷反应、主动发声,坚持公道直言、实事求是,营造全媒体条件下文艺评论的良好生态。

  第二,要遵循传播规律,塑造“质朴清新、快人快语”的文艺评论新风。文风决定影响力和传播力。好的文风,对于评论的生命力至关重要。全媒体时代尤其要注重语言和风格的创新,内容上要深入浅出,语言上要生动活泼,短小精悍。长期以来,文艺评论工作者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很多人的文章学理性、学术性要求决定了他们不太符合新媒体的语言要求,这就更加需要学习。但改善和改进文风,不是说要一味迎合网民的口味,更不是为了简单地博得粉丝“点赞”而降低品格。

  第三,要全面整合媒体资源,建设“权威公信、广泛联动”的文艺评论阵地。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发展,为文艺评论开辟了新的阵地。要支持专门的文艺评论理论网站建设,支持综合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文艺文化的频道和栏目建设,扶持和推出一批名网站、名栏目、名博客、名微博、名微信,支持一批具有专业权威性又符合大众阅读习惯,“叫好又叫座”的文艺评论新媒体平台,构建评论的全媒体格局。

  第四,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艺评论,建设“百花齐放、同心同德”的文艺评论队伍。有些艺术门类,比如电影、电视、戏剧、美术等,已经从网民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草根艺术评论者。他们的评论或许有些简单粗放,甚至不很理智、不很全面,但往往有许多独到之处,是评论工作的活力所在。有很多网上评论心口如一,也是监督文艺创作的有生力量。要聚集、组织、引导更多文艺评论人才,多做队伍的培训、进修、资助工作,把眼光投入到网民当中去,壮大文艺评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互为补充的评论家群体。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夏潮专页

  关于“中华美学精神”的思考(夏潮)

  塑造合格的文艺评论主体(夏潮)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