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将至,据报道,以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情况来说,圣诞节在时尚的年轻人中间基本被抽掉了宗教色彩,完全成为了一个世俗节日。圣诞老人的形象被广泛使用,但它出现最集中的场所是商场、餐饮及娱乐场所,四处助销助兴。“很难说是它改造了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它被中国的年轻人改造了。”
圣诞节已成了“汉化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圣诞文化,中国年轻人生出民族化的解读也属正常。当下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忙碌、加急是不少人惯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再加上中国人一向比较勤劳,压力、焦虑、困惑等负面情绪时有滋生。有压力就想释放,圣诞节来了,好歹是个节日,正好有了聚会的理由和放松的机会。三五相聚,小酌一杯,欢歌笑语,得到一些调侃、幽默和放松。圣诞节无意间成了释放压力的“减压阀”和“情绪调节剂”。
中华传统文化一向博大精深、厚重致远,因为太有深度,在浪漫、幽默格调方面就有不足。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看法,“当前辈们已无法再向年轻人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活模式时,年轻人只能以在新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仿效的楷模,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创造新的亚文化”。而今,圣诞节来了,教堂里共唱颂歌、分送巧克力、共度平安夜,以及充满幽默格调的圣诞老人,这些让一向严肃的国人觉得很有新鲜感,也让注重含蓄、庄重、内敛、敬畏感、仪式感的中华文化多了一些情趣。
此前,对于圣诞节的“大举挺进中国”,不少人都忧心忡忡。现在看来,这真的是一种“过分担心”了。他们没有认识到,绵延不息的中华民族背后,有独立卓越的中华文化体系、文化包容意识。中华文化总是注重用自我特色、自我优势、文化独立意识,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把他们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这就是所谓的“洋为中用”吧。比如,汉文化就曾经对印度佛教文化成功地进行了中国化改造。今天,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础上,我们对圣诞节文化进行中国特色的吸收和改进,使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度,这根本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和进化,也是中国文化的自信。洋节根本撼动不了传统节日。
君不见,中国的“年”正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走入世界各地的主流社会。每年一度的法国巴黎春节大游行,不仅是华侨华人的一件大事,也成了当地法国居民期盼的一个欢乐节日。与华人同度欢乐时光,正成为巴黎人的“新民俗”;纽约帝国大厦用代表中国的红黄两色灯光点亮自己;巴西总统为华人朋友的儿子包起了红包,等等。
我们吸收和“汉化”圣诞节,也正体现了文化包容、海纳百川,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广阔胸襟、气象万千。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