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世界遗产神农架“限客”是明智之举

2016-07-2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收藏

  刚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农架,并未陶醉于申遗成功的喜悦中,林区政府提出今年将对旅游人数进行限流,年游客量控制在79 . 8万人次以内,区长李发平表示,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神农架。

  数据显示,目前神农架每年游客约70万人次左右,根据专业统计分析,神农架年游客量不宜突破80万人次,否则有损景区资源与环境。据预测,随着申遗成功,来神农架旅游的中外游人将大增,神农架不追求游客及旅游收入“多多益善” ,而是及时预警,值得点赞。

  “限客”之举是保护神农架生态环境的必要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景区资源和谐相处的可持续旅游之路。资料显示,神农架在生物多样性、地带性植被类型、垂直自然带谱、生态和生物过程等自然属性方面,在全球独占鳌头,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二个获得世界遗产、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三大殊荣的遗产地。不仅如此,神农架具有我国独特和典型的气候特征,“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其真实写照。如此原生态的世界遗产岂不令人心驰神往,如果对游客数量不加限制,游人纷至沓来,显然会大大增加神农架的生态负担,即便游客有较好的文明素养,人流量过大也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遗憾的是,目前可持续旅游并未深入人心,少数遗产地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等问题,世界遗产变成“摇钱树” ,很明显,如果单纯用经济学眼光看待申遗,把遗产当作“金饭碗” ,那么再好的遗产也是前途渺茫。这方面中外都有前车之鉴,如在2010年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有6处世界遗产被黄牌警告,主要是过度开发导致遗产地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再如德国著名旅游城市德累斯顿,保存着大量完好的巴洛克式古建筑, 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当地政府不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警告,执意在风光秀丽的易北河上建造一座635米长的四车道大桥,虽然方便了交通与游客,但破坏了河谷整体景观,最终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摘牌” 。

  神农架不搞过度开发,通过可持续旅游保护生态的做法,值得其它世遗景点学习与借鉴。神农架是我国第50个世界遗产,如何让50处世界遗产熠熠生辉,永远传承下去,走向永恒,关键是要摒弃把世界遗产当作“唐僧肉”榨取价值,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旅游之路。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