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咖的本名是李莹,北京交通大学的毕业生,这个1989年出生的理工女,从来都没有从事过与音乐相关的职业,一边做着汽车广告的主业,一边做着业余爱好的公众号“乐咖与乐渣”,没想到无心插柳的一个公众号竟然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增长到了一万三千名粉丝。
“乐咖与乐渣”的主题是用轻松有趣的文章来传播古典音乐的相关知识,本来冷僻的古典音乐知识通过段子和表情包俘获了一大票粉丝的心。
因为看福尔摩斯而爱上了小提琴
与她的文章一样,乐咖是一个活泼外向的狮子座,因为小的时候学习成绩不错,家里又是比较传统的理科家庭,乐咖没有走上专业音乐的这条道路,学霸一样地在理科的世界里升级打怪,一路读完了大学。
“像我们80后小时候家里面买钢琴会有负担,就弹电子琴。很有趣的就是我们家住一楼,二楼就有一个电子琴老师,一个女老师,我妈想让我去跟她学,离得又近,但是我天天在家里听她训学生特别厉害,特别凶,就打死都不学,一直到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候认识很多字,看小说就读福尔摩斯,知道福尔摩斯会拉小提琴,当时还不知道小提琴是什么。”乐咖笑着说,“挺幼稚的是吧?”
也许是对小提琴有着朦朦胧胧的好感,在妈妈突然问她家里附近来了一个教小提琴的老师,想不想学时,乐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见小提琴老师的时候,乐咖说自己直接就被“嫌弃了”,10岁在学音乐的孩子里已经算是“高龄”了,老师当即就表示对她没有兴趣,只答应了试听,40块钱一节课,一个小时,买了一把小提琴300块钱,这几个数字时隔多年乐咖还是记得特别清楚。
“两个月后,老师说特别好。”老师的夸奖加上小提琴进步飞速,乐咖还一度以为自己真的是小提琴的天才,“其实后来就是我自己当了老师以后,才知道不是我特别有天分,是因为一般来说10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强,他的接受能力比五六岁的小朋友多得多,所以你只要稍微勤奋一点,就比别人学得快得多。”
为了考上心仪的大学,她还稍微“功利”地去学了低音提琴,这个一米六的女孩从此有了一个一米八的回头率极高的大伙伴。“每次演出我得穿一个高跟鞋,就这样在学校交响乐团里面拉了两年。”提起这段经历,乐咖还是觉得很好笑,特别是学校有一个优良的传统,每年交响乐团要穿红军的衣服演长征组歌,穿平底鞋打绑腿后,上面的音部够都够不到,终于在一次去台湾巡演的时候,她向老师申请去了小提琴声部,从此再都没碰过那个大家伙。
乐咖最爱的小提琴演奏家是吉尔·沙汉姆和大仙儿级的帕尔曼,提到“大仙儿”,乐咖满眼放光,一直嫌演奏会票贵的她连连说道:“要是他们俩来开,我一定得去。”
“音乐并不是我的梦想,但音乐带给我的是精神的富足。”在自己亲手煲的一篇跟读者约定的“鸡汤文”中乐咖这样写道。
现在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真正地聆听古典音乐了,说起这一点,乐咖难免有些遗憾,现在的小朋友学习音乐很大一方面是家长出于一种功利的心态,比方说考级啊、考乐团啊都是为上个好大学打下基础,乐咖却觉得自己十几年的小提琴生涯带给自己的并不是这些,更重要的是,学习古典音乐是学会坚持,学会对美的追求。
“我就是想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古典音乐”
乐咖最早办“乐咖与乐渣”公众号的起因是自己曾经特别时髦地加入了创业的大潮,主要工作就是做一个面向小孩子的音乐公众号,当时没有经验,一天要发好几条内容,原创的东西也很少,后来创业失败了,乐咖觉得起初的想法还是不错的,只是要改变一下受众和形式,受此影响,她决定办一个纯原创且不营利的公众号。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提到自己的第一篇阅读量突破十万的文章时,乐咖还是难掩兴奋,“当时那个文章的标题叫《音乐术语专业解说》,我觉得这个发出去不会有人看,但是这个文章阅读就达到了12万,我内心的想法是你们看得懂吗?大家看得懂吗?”
古典音乐难以推广有很多因素:首先是格调问题,听古典音乐会、交响乐需要正装出席且门票的价格不菲。其次,古典音乐有着很多的理论知识,作曲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最后,听古典音乐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很高。当然理想的还是要感受现场的魅力,除此之外最好在家听,在安静的环境下听。
古典音乐在人们心里成为有点“端着”的艺术,这种古代的流行音乐形式,在现代也变得不那么“合群”。
乐咖觉得,古典音乐同样是一门手艺。音乐本来就是很难、很高冷的东西,结果所有的音乐家、乐评人都告诉大家要穿燕尾服,穿着西装去音乐厅,必须要特别有内涵,就像是《百鸟朝凤》中的唢呐一样,已经快失传了,人们已经觉得很难很晦涩,那些专业人士还要以这样一个姿态告诉学琴的孩子们,他就觉得没兴趣,我不想学,为什么要学。所以乐咖想到了应该用一种让别人能喜欢的方式去写。
最开始和一个小伙伴说了自己的想法后,两个人就决定分别从古典音乐的专业角度和票友的角度来写这个公众号,这也就是“咖”和“渣”的来历。
“第一篇阅读十万加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打赌来着,赌粉丝数量。”更新文章之前,“乐咖与乐渣”粉丝不到300人,然后更新的那天早上一刷成了500,打赌的预期是800个粉丝,没想到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已经3000了,没有任何推广也没有任何广告,“乐咖与乐渣”一下子火了。
国家大剧院的公众号和杂志也会刊登她的文章,她还收获了一票“真爱粉”,西安交响乐团等专业交响乐团以及一些演奏者经常会在后台交流,还有很多官微给她留言支持她。
“我们的公众号读者里面还出了个网红。”乐咖笑着说,“每次都会把他的留言精选到评论第一位。”这位热心读者也是个乐团成员,业余爱好是给公众号画个插图什么的,老一点儿的粉丝都认识他,每次评论的赞数都在前几名。
公众号最火的乐器是三角铁,起因还是这位读者网红评论说自己打了十年的三角铁,得到了一票人的惊叹,于是乐咖决定将三角铁作为公众号里面的“乐器之王”。凡是出现读者关于乐器之间谁在交响乐团里面作用大的争论时,抛出三角铁这个梗,就能立刻平息争端。
乐咖的更新频率比较随性,但是也能保证每周三四篇,即使这样,还总是有热心读者一直催促,甚至有人能给她们留言一整天催“交卷”,乐咖对此既有压力又有成就感。
“乐咖与乐渣”现在的粉丝基本上就是国内做过交响乐团的、在校的学生,比如说音乐学院的学生,音乐附中的学生或者是一些发烧友,这些还远远没有达到乐咖心里真正想要的普通人受众。
怎么给古典音乐涨粉
要想扩大普通人的粉丝群,必须要做到的就是“有趣”。
为此,乐咖做了很多努力,首先就是开始了她的表情包终结者生涯,比如说她的“成名作”《音乐术语专业解说》中她把Largo(广板)即古典音乐最慢的速度配上了树懒“闪电”的动图;Adagio(柔板)配上了大白的形象图;Allegro(快板)则是疯狂动物城里兔警官不断磕头的动图。除此之外,雪姨、小罗伯特·唐尼、麦兜、萌宠搞笑图都是“乐咖与乐渣”的常住人口。
其次,就是“跟热点”,比如搭男神的班车写写宋仲基,把标题改成宋仲基的撩妹技能,用《太阳的后裔》的热播为引子,告诉大家那些会乐器的男神们有哪些,卷福、斗森、小雀斑,个个都是妹子们的舔屏福利。
还有就是扒一扒《欢乐颂》里赵医生买德沃夏克的桥段,借着靖王殿下的美颜盛世,安利了那张赵医生要买的专辑中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和三首斯拉夫舞曲,不过,乐咖直接指出了编剧的bug:斯拉夫舞曲并不朴实,编剧给赵医生写的“德沃夏克的朴实亲切”的台词是硬伤!
再次,公众号有的时候会不定期地给大家来点音乐清单,为读者还开了实用帖专门给大家搜罗了婚礼适用曲目:圣桑的《天鹅》、埃尔加的《爱的礼赞》、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等等,无论是清新风还是欢脱向,这份清单可谓是面面俱到。
最后,写一写古典音乐的应用文。古典音乐的应用风一般是乐渣主笔,“其实她一点儿也不渣。”乐咖笑道,“她是一个特别专业的爱好者。”乐渣盘点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各个电影中的应用,比如这首曲子在乐渣眼里充斥着大猩猩和骨头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和特别爱致敬的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进行了应用。
乐咖想用努力证明,古典音乐是真的没有那么神秘和高深,它同样能在今天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感动。
“现在的读者还是爱看段子的多。”乐咖说道,“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内容里多加一些知识进去。”
为了能够把那些古典音乐理论用生动的话写出来,乐咖不得不鞭策自己读很枯燥的书籍,从3月份到现在,她读过的书已经有半人高了,甚至在下班接受采访的时候,包里还带着一本《欧洲弦乐艺术史》。
乐咖的负担来源不是写,而是大量的输出以后,发现自己的“货”有时候会不够,比如要写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她就得不断地上网、翻书查这一段的历史,然而还不能光看音乐的历史,也要去看欧洲的历史文化,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最后成稿的时候以安利文艺复兴的三个弦乐大师为主题,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柯莱里、维瓦尔第、塔蒂尼的一生,从星座、年龄、出生籍贯、婚恋经历一直到音乐贡献全部一一叙述,当然还不忘了放上三只忍者神龟来调侃,总之,反响不错。
乐咖的工作量听起来就觉得庞杂无比,但即便如此小心翼翼地求证也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每当这时候,乐咖的心里面就会出现负担。“一般读者给我们写的知识性的纠错,后台就会立刻筛选出来,我不想给大家传递错误的东西。”乐咖说道。
乐咖知道古典音乐普及是一个难点,但是显然国内还没有将这一点做得特别好的公众号,“稍微好一点儿的就是,‘爵士与黑胶’、‘小虫合唱’。”乐咖仔细地翻着自己手机里关注的公众号说,“正一点儿的就是‘古典音乐频道’。”乐咖对此显得有些无奈。毕竟它们已经算是国内比较有名气的音乐公众号了,但是都还有进步的空间,很多普及的东西没有做到位。
“招人喜欢太难了。”乐咖一本正经地总结说。
乐咖是一个自带段子手气质却坚决不希望只做一个段子手的人,她想要的是,让读者在工作之余打开这个公众号,从而发现一首曲子真的很好听,所以加入音乐列表。
这才是一个音乐推广者兼职段子手幸福感的来源。
著名钢琴演奏家成了公号的粉儿
自从粉丝大量增长以后,不断有人在后台想要打广告,但是乐咖还是觉得要以公益为主,目前还没有商业化的想法。还有很多交响乐团主动找过来给她们赠票,希望公众号帮忙推广,乐咖也坚持筛选的原则,一定是一些好的演出才会给读者发放。“就是目前我们还在做一个很公益的事情,怎么说呢?因为我有自己的工作,不靠这个赚钱,还是要把自己的爱好发扬一下。”
甚至还有公司要收购这个公众号,乐咖还是没有舍得,觉得还可以用它做更多的事。对于一些音乐培训机构抛来的合作或者广告意见,乐咖更是坚决说不,“教小孩子考级不是我要做的事情,我要做的是推广古典音乐。”
一次偶然的机会,“乐咖与乐渣”的后台出现了一则读者要求沟通的留言,乐咖提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是不由得笑出声来:“我当时还以为是个普通粉丝,我还特别高冷,说我们不跟读者私下沟通,主要是他太谦虚,说什么自己是个普通的钢琴演奏者。”
其实,留言的是著名的青年钢琴演奏家薛汀哲,他也成了“乐咖与乐渣”的粉儿,乐咖的想法正是他一直以来特别想做的事。薛汀哲还主动要求和乐咖见面聊合作事项,第一次见面,薛汀哲就拿出了自己的专辑送给乐咖。
“觉得自己的公众号真是办得值了!”乐咖还是掩藏不住兴奋。
写了这个公众号以后有了这么多的读者,给了乐咖前所未有的自信,她还跟小伙伴商量说要不要写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比如出书什么的,但是书的展现力跟新媒体不一样,她还要更多的积累,也许有一天真的会把内容整合出一本书出来。
当然,当下阶段最靠谱的目标是办个电台,很多人不爱在公众号文章里用流量听她们推荐出来的古典音乐,还是办个电台更加方便,虽然“乐咖与乐渣”已经入驻了喜马拉雅,但是还没有上传内容,乐咖短期内的目标就是把电台办起来。问起具体的做法,乐咖说:“我们初步的考虑还是办一个两人对话的那种节目,把一些好玩又有知识含量的东西传递给大家。”
关于公众号的未来,乐咖说暂时还是不想引入商业的东西,其实她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线下的音乐体验中心,就是能让大家感受古典音乐的地方,面对那种没有乐器技能和音乐经验的人,告诉他们怎么欣赏古典音乐。乐咖随性地说:“就是怎么开心怎么听。”
(本版文/杨悦)
作品鉴
1.《音乐术语专业解说——速度篇》
为了把古典音乐乐谱中的关于乐曲速度的英文术语介绍给大家,乐咖把每个英文术语都翻译成了段子,将Largo解释成了“慢得要死!快要听不出节奏了!分分钟睡着,替节拍器着急。”配上疯狂动物城里“闪电”的形象动图,简直是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评价:能把专业难懂的东西用简单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会很受欢迎。
记者追评:乐咖也许是一直在数粉丝增长数量,完全都没想到要把留言精选出来,不过这就更让下面超过十万的阅读数量尤其显眼啦!总之,这是记者见过的写得最有趣的术语安利文章,真好奇乐咖是怎么找出那些与内容无比契合的动图来的。
2.《关于学音乐的一些严肃建议》
标题说是建议,不如说是一种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吐槽,教学生拉小提琴的乐咖将爱因斯坦、雪姨、小罗伯特·唐尼的白眼配图轮番上阵,吐槽了这个社会上对学习古典音乐的很多偏见和误区,令读者纷纷踊跃留言,楼下的精选留言简直成了与作者共鸣的胜地。
作者评价:标题很严肃,内容很搞笑,出乎意料的内容让读者更乐于接受。
读者盖楼:“我举报!小咖是个练好琴以后的话痨,小渣没练好琴,依然话痨!”
“当代的音乐教育确实有问题,乐理都不去讲,只知道硬弹,不过开心最重要,反正我不是受害者。”
3.《钢琴非专业段子》
内容就是乐咖的脑洞日常,用对话的形式抓住了人们对学习钢琴的一种心态,文章里面还轻松诙谐地调侃了学习钢琴的好处,比如:LOL更快啦、不用美甲省钱啦、省打火机啦等等,调侃着让大家明白所谓的“钢琴十级”真的有点傻。
作者评价:找到大家学琴时的“痛点”,有共鸣就喜欢探讨。
读者盖楼:“应该玩节奏大师的时候最骄傲!下次来篇小提琴段子吧……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只从小断断续续学琴的钢琴狗路过……期待看到拉赫、肖邦的专题。”
“关于等级考试的梗,通常都是一笑而过,内心淡淡地来一句,山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