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文艺评论当先“补钙”再“剜烂苹果”

2016-11-30 阅读: 来源:安徽在线 作者: 收藏

  文艺评论界有句话,“如果你能对一部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那是因为你还不认识作者”——话说得有些绝对,却也道出了很多实情。笔者曾采访过文学评论家王达敏,他说当年写《余华论》时,有人推荐他认识余华以利于研究,他拒绝了。他很庆幸不认识余华,所以后来批评《兄弟》时能够不留情。

  说真话似乎并不难,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文艺评论却很难说真话。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评论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都在一个圈子里,很多作家、艺术家、评论家或同事、或朋友,抬头不见低头见,碍于情面,谁会直言批评呢?还有为长者讳、为尊者讳的传统,老师不能批评、领导不能批评、亲友不能批评,指名道姓批评搞不好还会犯了“众怒”。再说,现在的研讨会、发布会少不了相互捧场、友情“出演”,何苦为一篇评论得罪别人也挡了自己的道?于是顺着作者的心思说,专拣好听的说,面对问题绕着走,最多轻描淡写地提点意见。胆敢说真话的也不是没有,但下次可能就没人理你了。

  文艺评论只讲好话、没有批评,还与市场制约有关。评论的肯定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市场前景的好坏,于是对有些人来说,理论联系实际不如联系“实惠”,密切联系群众不如联系“市场”,批评与自我批评当然也就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现在一部电影上映前,找来各路影评人塞足红包,用一味好评的造势文章“引导”观众,几成宣传标配;某画家花费30万元“购买”一位美术评论家的文章,因为该文发表后,画作拍卖价可能飙升上百万元。时下文艺评论也要“互联网+”,网上评论本来不乏清新之风、真知灼见,可惜有时“水军”太多、“灌水”太猛,炒作话题代替了关注真问题,口水仗代替了讲道理,也就失去了批评的意义。如此一来,文艺评论本应独立,有时却成了明码标价的商品;本应诚信,有时却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本应健康,有时却变成了不正常的利益共谋。唯经济利益至上的导向,使文艺评论不但剜不了“烂苹果”,自己也成了腐烂的一部分。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然而敢不敢高举起镜子、能不能开出药方,现在还是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评论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今天,文艺评论要说真话,起码得做到下面几点:

  评论作品的独立、真诚来自于评论家人格的独立、真诚。文艺评论家李健吾曾自述“愿意做人人的畏友,假如不可能做人人的好友”,这种摆脱人情桎梏、利益交换,忠于事业、襟怀坦荡的品质正是评论家最可贵之处。评价作品不为利益所驱动,不为人情牵绊,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既不媚俗也不媚雅,“剜烂苹果”既不粗枝大叶也不手下留情,真诚地表达内心审美感受和判断,才能写出扎实细致、深刻尖锐的批评作品。

  讲真话提倡建诤言。讲真话不但需要勇气,需要学养水平,更需要敏感的鉴赏和准确的判断,才能引导受众欣赏、体味作品。摒弃不痛不痒的套话、无的放矢的空话、晦涩难懂的冷话,真正提出富有建设性、操作性的意见,开出的方子才能直抵病灶,帮助作者认识得失,从而改进提高写作水平。 说真话,还需要被批评者有容忍批评的雅量。人们常常回忆上世纪80年代文艺评论的黄金年代,气氛活跃、佳作频出,在社会上引发经久不息的讨论和争鸣。那时人们似乎并不以为批评有伤面子,而视之为“真理越辩越明”。如今世俗利益占了上风,有些人一听到批评就跳脚,不愿意理性辩论却热衷谩骂攻击,丢掉了谦逊之风还以为是网络时代的真性情。有句话说得好,低劣的作品不会因为无端的褒扬而提高档次,优秀的作品也不会因为善意的批评而贬损价值。创作者应该意识到,善意的批评对文艺是促进,对自己更有益,抱着不断打磨的心态看待批评,可能收获更大。文艺作品应该百花齐放,文艺评论也应该百家争鸣,只要出于公心和善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哪怕尖锐一点的批评也应充分地尊重,才能以多姿多彩的批评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中国文联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综述│让文艺评论与时代共振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中国评协:新气象 新成就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