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文艺微评>文艺微评>正文

博物馆能够为“她”做些什么

2017-02-10 阅读: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收藏

  有史以来,女性一直作为再现的手段和工具,在男性创造的意义世界里充当着干瘪的符号。但性别文化不可能是一种单性文化,沉默了数千年的女性有着比男性更加强烈的身份诉求。

  关注到这一问题的国内博物馆,借助展览呈现女性视角,反射出对于女性问题的深度思考。这也似乎形成了策展热潮,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专题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图片描述

  当然一些综合性博物馆也紧随其后,通过考古历史类展览来反映古代女子的历史角色与日常生活:

  2015/08/18 南京博物院“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

  2016/03/08 首都博物馆“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2016/05/18 西安博物院“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

  2016/07/20 山东博物馆“传奇妇好”展

  2016/12/27 广东省博物馆“玉鸣锵锵——商代王后妇好玉器特展”

  2017/01/19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

  ……

  林林总总的展览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通过对女性问题的多维度呈现,成为了公共交流的有效平台,它或是宣扬女性性格、或是体现女性情感诉求,亦或是展现女性艺术的独特魅力。

  但在博物馆语境中该如何再现女性问题?又如何引导观众去理解女性问题,在两性关系的构建中起作用呢?

  深入展览内容启蒙女性对自我的认同

  在任何有关女性再现的问题中,身份认同都显得尤为重要。博物馆能够面向公众,使得不同性别的参观者再次相遇,共享性别经验。因此,作为再现系统,博物馆成为了女性文化的必争之地。尤其在专题博物馆内,看似平凡的物品可以被赋予重要性和性别意义,女性文化的价值也可以得到表征和彰显。

图片描述

  这里要指出,专题型博物馆的目的,并不是强调女权主义,而是通过展览来“表征”和“再现”女性自身的性别文化和历史真相,使参观者能够认识和理解社会性别的概念、价值和观念,呼吁更多的人尽快参与到性别意指和历史重构的实践中来。

  因此在策展时,博物馆不仅要展出有价值的藏品,还需要营造出引导和教育的氛围。尤其对参观这个博物馆的女性来说,启蒙她们在参观中自认与展品为一体,由此帮助女性认出她们自己并发现自我认同的意向,反过来思考自身的境遇。

  灵活展示消除观众与展品的界限

  女性专题展览不仅是呈现其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女性文化的载体,而是要起到教育、欣赏的作用,使观众前来参观与展品形成一种共感关系。这就要求其陈列研究与设计能够反映女性意识,符合受众审美,并运用动态陈列和高新科技等手段,深层次发掘女性博物馆文化。

图片描述

  虚拟女性博物馆可以代表女性博物馆中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类型,观众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博物馆资源,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藏品的距离。它拥有海量数字化的文物藏品信息资源,集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国际互联网传输,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图片描述

  我们不排除有些藏品会使观众产生时空上的隔阂,当这些藏品并不是死气沉沉的陈列在展示柜当中,并能结合科学技术反映到现实当中,策展人与观众间的互动与沟通就能够有效达成,观众对展览的自我带入感也会不断放大。

  寓教于乐中理解女性问题并进行反思

  观众前往博物馆参观已经不单单是知识诉求,更多的是对感观体验的追求,甚至在离开博物馆后能够有所认识和反思。此外,只有当教育与娱乐兼顾成为博物馆的时尚,博物馆才真正担负着大众公共空间消费的功能。

  这就要求博物馆不能仅仅停留在策展中,需要配套相关社教活动带领观众从另一各角度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使参观者并非被动的欣赏者。

  国外的纽约女性解剖学博物馆里有自己的诊所,一位医生在行医,但同时给妇女提供疾病的例子让她们学习。如果缺乏知识和词汇而不能描述自己的疾病,她们可以在展品中找到自己的那种症状,然后在花5美元进行就诊时,就可以指着某个模型、图示或标本作为看病的第一步。这巧妙地绕过了女性在妇产科和儿科方面的无知,而且明显有意让这成为一种自我认知。这种方式将概念加固为切身体验,如同表演般,让观看藏品变成女性学习自己身体的过程。

图片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社教活动,针对女性专题的社教活动博物馆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国内博物馆的女性专题展览大多呈现出古代女性的社会历史身份,亦或女性自强不息的光辉形象,不排除展览风格会略有沉闷,且无法形成对自身现实生活的认同。所以,此时社教的目的在于将展览内容能够与观众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强身份认同感。

  其次,女性群体身处社会大环境下不能孤立存在,男性文化也是女性文化中无法规避的话题。因此博物馆社教活动需要面向多层次的观众,可尝试从不同角度形成活动系统,构建多元身份下对女性理解的体系,形成全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反思,使之成为社教活动的点睛之笔。

  结语

  博物馆使性别意义的公共交流成为了可能,在这里,女性不再回避身体、性别和性特征,而是主动进入这一混杂的危险地带,再现女性特征并争夺有关性别差异的支配性话语。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理应在理解社会性别意义后,为多元社会下的“她”提供一个公共空间,并为其做些什么。

  但相比国内博物馆反映性别问题是为了追求两性和谐的目的,国外博物馆着力强调性别差异的表现,是为了启发更多女性关注自身,因而也显示出了更强的启蒙性、展示性和表演性。这虽与二者国情不同有关,但如何更全面地呈现女性社会问题,真实反映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女性诉求,国内博物馆或许还可以做出更多尝试。

  参考文献: 1.辛田 《女性身份、历史、话语的博物馆再现》,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傅美蓉、屈雅君 《博物馆语境下的性别文化与身份认同》,《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延伸阅读:

  以女性艺术展现独特叙事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