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后每到月华升天际,便是我碧海青天夜夜心……”伴随着悠悠的《广寒宫》唱腔响起,京剧《青衣》近日正式登台国家大剧院,台上演员走心,台下观众动情,诸多唱段引得不少观众潸然泪目。这部获《人民日报》提名五部“2016年度推荐戏剧”之一的现代京剧此番亮相,拉开了其全国巡演的序幕。
京剧《青衣》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的同名小说,由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组织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并与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塑造了一个“戏痴”筱燕秋的艺术形象。该剧分六场,将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琐碎生活的筱燕秋形象以戏曲表演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展示了以筱燕秋为代表的现代女性进退失据、无所适从的生存困境和她们困兽犹斗、寻求自赎之路的心灵历程,以及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勇气。
去年11月,京剧《青衣》作为江苏省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开幕大戏,在南京成功首演。此次赴京演出的版本,是主创人员认真梳理、精雕细琢,对剧目完善提升之后的诚意之作。打磨后的《青衣》 ,从原来的两个半小时缩短到两个小时。其中,对一些唱段进行了大胆的裁剪,尤其是第四场、第五场主演李亦洁个人唱段部分,保持了原有唱腔的亮点和特点,以更准确地唱出人物心声。在交响乐伴奏方面,注重节奏的鲜明对比,整体表现愈加浓烈饱满。
毕飞宇小说《青衣》自问世以来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舞剧、赣剧等,颇受欢迎,可谓积攒了满满的人气,京剧版《青衣》更是未演先热,南京首演时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一部文艺作品,一定是回归到它的本质——跟人的心理有相通之处,才会引起人们的感触、感慨、感叹。 《青衣》写的是一个人,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它不是一个概念,不是空洞地讲事情,不是主题先行,而是有揪心的故事,有超越故事本身的一种意念。京剧《青衣》的现代审美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手段,对人性的深刻探索才是《青衣》的现代内核。 ”谈及这部剧,导演张曼君难掩内心对其的喜爱之情,她曾六次亲自操刀改编《青衣》 ,即便这样,她依旧严格遵循了原著的精髓,“ 《青衣》中诠释的悲剧精神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努力、而完善、而坚守、而独立,我没有开创它,而是遵循了它,正是这种文学高度和对人性的剖析,刺激了我对人生、对命运的慨叹和对人物形象的独特追寻。 ”
国家一级演员、梅派青衣李亦洁作为青衣行当演员,此番可谓本色出演,她也凭借这一角色,在刚刚落幕的江苏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获得了“京昆艺术紫金奖·表演奖” 。从艺三十余年的她,此番将“戏疯子”筱燕秋饰演得淋漓尽致,给戏迷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人们也因此看到了不一样的李亦洁。“我看剧本的时候看一次哭一次,特别是最后两三场。当时我给毕飞宇老师打电话,毕老师就说你赶紧哭,多哭几次,否则到时候上台演出时一直哭可不行。当然这都是开玩笑了,不过确实我感觉自己入了戏。 ”在李亦洁看来,特别是现代戏,如果不进戏、感动不了自己,又怎么和观众交流?“演《青衣》给我创作上的感受是,你要呈现角色给观众,自己心里先要满,自己的感觉到位了,观众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角色气质。 ”李亦洁说。
据了解,即将于今年落成并投入运营的江苏大剧院,主要演出歌剧、音乐、舞蹈、话剧、戏曲等,是一座集演出经营、剧目制作、艺术交流、艺术普及教育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剧院在引进“名家、名剧、名团”的同时,注重原创生产, 《青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文/国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