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如何做好疫情下的美术创作

2020-02-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飏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如下是艺评战疫专题征稿选载之第14篇:


如何做好疫情下的美术创作

  近来,美术工作者为文艺战“疫”倾情倾力,努力担当,表现出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美术界涌现出一批为时代画像的抗疫主题作品。有的作品描绘医护人员、钟南山肖像、病房抢救、医院工地建设等前方场景,有的作品描绘物资运输、居家隔离、开展宣传等后方场面,题材覆盖面十分丰富;有的作品场景惊心动魄,如医生运送危急病人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时刻和现场抢救病人的忙碌身影;有的作品则充满人文关怀,如亲人含泪分离、年轻女医生戴着口罩双手比心,用富有感染力的创作和细腻的情感传递人间温情。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中国画、油画、水彩·粉画、版画、漫画、宣传画、连环画、速写、雕塑等齐上阵,传递了美术家们用文艺作品积极抗“疫”的决心和诚心。

刘正湘《我们来了》(版画)

  但也不得不说,在美术创作热情高涨的背后,也隐含了题材趋于雷同、表现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大体量美术作品集中呈现的背景下,跟风现象初现,容易引发观众视觉疲劳。某些作品格调不高,造型能力低下,不仅起不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反而损害或者贬低了美术工作者的形象。

  疫情发生后,美术家们无法深入一线实地取材,大多通过电视节目或网络获取素材,渠道相似。常常是一张网络照片吸引多人画,出现了简单重复和近亲繁殖等现象,暴露了某些画家由于长期依赖照片导致的想象力匮乏。摄影术的出现给美术事业带来了深刻变革,照片的使用拓宽了美术家的视野,但是美术家如果长期对照片过于依赖,势必遏制其想象力,导致创作能力下降。唐代吴道子一日画完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靠的是高度的默记能力和概括能力。宋代画院考试以诗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有位考生独具匠心,在马蹄周围画出几只飞舞的彩蝶,“香”的意境便跃然纸上。举这些例子不是为了让艺术家倒退回古代的创作环境中,而是呼吁在素材唾手可得的现代社会里,艺术家依然要保持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面对疫情的快速蔓延,照片虽然成为了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但不能照搬照套。

王学贤《决胜火神山》(油画)

  在这场文艺抗“疫”战斗中,文艺作品要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短、平、快的特点,美术作品也不例外。疫情发生后,中国美协和各地美协呼吁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用画笔描摹前线英雄,聚焦社会民生,勾勒手足情谊,讴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各地美术院校和相关机构纷纷响应,民间画家也纷纷加入,一时间出现了大体量、密集性的美术作品。但是抗疫主题创作不同于其他题材,有其自身特殊性,有的美术家为创作而创作,没有考虑自身风格特点,反而暴露短板,降低了美术作品的感染力。例如有的美术家明明不擅长表现人物,却为了迎合主题塑造人物,结果由于造型能力不足,反而丑化了英雄形象;有的画家用清新唯美的画风表现病房抢救的凝重气氛,自然也达不到预想效果。美术家的风格各有千秋,如潘天寿的奇崛苍劲有别于齐白石的情趣盎然,傅抱石的散锋肆意不同于黄宾虹的浑厚华滋。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数年的积累,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当然,并不是说抗疫主题创作只适合某一类风格的美术家,而是需要美术家们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更合适自己风格的表现方式,不能一味跟风,人云亦云。花鸟、山水等不能直接表现人物的题材,如果处理得当,一样可以紧扣主题,如有的作品以病房里象征生命意义的一束花、一次性输血袋为前景,辅以周围环境背景加以渲染,换了一个角度刻画,同样可以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近来也有一种声音,认为美术作品的治愈作用不如一只口罩来得实在。诚然,美术作品属于审美领域,它不是医疗用品,它是一种静态展示,比不上前方报道的真实度,也不如曲艺作品的声情并茂,但是美术的社会功能却不能被否定。无论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蕴涵巨大的精神价值。一幅《千里江山图》流传近千载仍熠熠生辉;《自由引导人民》成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的重要坐标,不少社会革新就是从美术界的星星之火开始,进而延展到思想领域乃至全社会。那种认为美术作品没有实用价值就予以否定的观点无疑是肤浅的。这就需要美术家们拿出实际行动,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向社会表明美术作品的强大功用。

邹宏伟《集结号1》(版画)

  在这次文艺抗“疫”行动中,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值得尊敬。他们怀抱着一颗澎湃的心记录时代,成为推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的一分子,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希望在这次抗“疫”战斗胜利后,有更多的杰作留存于中华民族的美术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展现中华儿女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作者:王飏,笔名王扬,江苏省国画院副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王璐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繁荣——江苏文化艺术周讯》2020年第6期全文转载“中国文艺评论”公号此文:《如何做好疫情下的美术创作》(王飏)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公号:如何做好疫情下的美术创作

  艺评战疫|微评合集第一波

  风险社会里的文艺创作

  艺评战疫,基层文艺评论家在行动(四川泸州篇)

  抗“疫”童谣创作“八要八不要”

  战“疫”,我不能缺席

  人民战“疫”中抚慰心灵、见证时代的美术力量——全国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札记

  第二届全国文艺评论新媒体骨干培训班学员新作荟萃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