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战疫>正文

全民抗疫中的“诗与真”

2020-03-1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吕东亮 收藏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艺评战疫”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截稿至3月底,点击查看)。本专题已选载数十篇原创来稿(点击查看),如下是第29篇:


全民抗疫中的“诗与真”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在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全国各地的诗人及时写下了讴歌英雄、激扬志气的大量诗篇,彰显了诗的力量,表现出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由于抗疫斗争的特殊性,文艺家、作家们没有条件去一线现场采访体验,因而诗歌作为一种较少依赖外在经验的文学形式,成为抗“疫”文学的主要体裁。抗“疫”诗歌最突出的品质是真实,真实地记录医护人员的英雄事迹、众志成城的抗疫场景、隔离状态下的民众生活以及其间国人的感动、反思与信念等。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批评家、学者梁宗岱在其论文集《诗与真》中说:“真是诗底唯一深固的始基,诗是真底最高与最终的实现。”对于抗“疫”诗歌的品质和力量,也可作如是观。

梁宗岱《诗与真》中央编译出版社(来源:豆瓣读书)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突如其来、异常凶猛的病毒,党中央一声令下,在全国迅速汇聚起齐心抗疫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振奋人心,给人以无所畏惧、无往不胜的信念。正像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人吉狄马加在《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中所宣告的那样:“让我们用成千上万个人的意志/凝聚成一个强大的生命,在穹顶/散发出比古老的太阳更年轻的光。”身在疫区的武汉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於可训先生,为英勇逆行的医护人员深深感动,和着眼泪吟唱:“你要让我说/这座城市哪儿好/我让你看看/用血肉和生命筑起的战壕//你要让我说/这些人民哪儿好/我让你听听/用离别和牺牲谱写的歌谣。”这种真诚的表达,深刻地诠释了“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内涵。胡弦的《二月十五日,见梅花》、凤仪镜子的《取消》、李永普的《烟火》等则以平凡的诗语写出柔软而坚定的信念。空岸的《隔空拥抱》定格了一个令人鼻酸的场景,表达了相互隔离状况下人们守望相助、彼此关怀的情谊,“其实我最想做的是拥抱/跟熟人、跟陌生人”,道尽你我心中的真实。

  类似的诗作还有很多。为了获得有力真切的表达,有些诗人使用了叙事、铺陈的手法,一些典型画面在诗中留存,成为人类力量的证明。一些诗篇将致敬对象锁定在具体人物身上。许多诗人的情感为钟南山、李兰娟等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牵动,将他们挺身而出、舍我其谁的高尚人格化为诗情,激荡着人们的灵魂。诗人们的目光也观照到普通人的担当与坚守:空旷马路上带着口罩扫地的环卫工、眼中布满血丝的抗疫物资运输司机、寒夜里在帐篷前执勤的干警及基层干部等,都成为格外明亮的意象。武汉诗人田禾的《火葬场的工人》让我们像火葬场的工人那样,直面逝者,进而直面我们自身。诗中“他想,即使是死,也要死得善良”一语,看似寻常最奇崛,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处处可见的民胞物与的责任感,是诗情的“始基”。

  在病毒肆虐的环境下,每个人的内心都不轻松。面对确诊数字的攀升,尤其是逝者的增多,人们大多厌恶廉价的歌颂、浅薄的乐观,而是以“活着还要记住”作为写作准则,真实地呈现疫情中的所见、所感、所思。“向往温暖”的武汉诗人车延高写出了《痛》:“曾经恐惧的动物却躲在暗处/怀疑是很难冰释的隔膜//就像人经历了生与死的伤害/痛/很长,是刻进骨髓的记忆。”这种冷峻的抒情姿态,缘于诗人对于生命所受伤害的直视,对于疫情防控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痛恨。在这种情感氛围中,一些标语口号式的诗歌也因为抒情的浮泛、笼统、套路化而被视为文字上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遭到读者拒斥。湖北诗人毛子在《答一位征集抗疫诗的朋友》中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哦,写,还是不写/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当你动用这些词/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些词就会转过身来/抽你的耳光/并吐出一声:呸!”在这里,“成为自己的东西”是不能原谅的丑陋。诗人谦卑地收缩主体以至遗忘自身,不是逃避,而是以退场的方式表达对生命和尊严的保卫,对正义和光明的守护。在疫情中,那种在低处发出光芒的诗歌更容易走进人们心灵深处。从甘肃奔赴武汉、支援抗疫一线的护士弱水吟的《妹妹,今夜我羞于赞美》,不事雕饰,直接暴露现场,让一切表述都显得多余,也让一切虚伪悄然隐遁。羞于赞美,但赞美的情感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并且在内心翻滚不已。还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将强烈诗情凝结为深沉反思。沈苇怀着对诗歌现实效能的犹疑写下了《如果一首诗是一次驰援》,“如果一首诗是一次驰援/这首诗应该快马加鞭/但别忘了为它消一消毒/如果此刻母语感染了病毒/一首诗也会呈现新的恶果”。沈苇的反思无疑是值得警醒的。抗疫在继续,反思也在继续。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人们能够写出传诵天下的名篇,吟出刻进国人记忆的警句。

(图片来源:新华社)

  疫情面前,诗歌何为?在我看来,诗歌仍旧需要担负起求真的使命,求心灵之真,求精神之真。在这个问题上,伟大的诗人杜甫早已做出了榜样。杜甫并非史官,却有一颗良史之心。他的很多诗歌,被后世誉为“诗史”。今天,我们依然要向杜甫致敬,依然期待我们时代的诗史。真诚地希望诗人们将诗笔作史笔,写出疫情中的国人心灵史;将诗情作岩石,筑起民族精神的纪念碑。


  (作者:吕东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原创首发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付酬征稿|艺评战疫,文艺评论家在行动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版权声明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倡议书

  为文,务为有补于世——读抗“疫”诗歌随想

  抗疫诗歌应去伪饰求余味

  抗疫诗歌的伦理姿态和审美向度

  抗疫诗歌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