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行业题材剧如何更好看>正文

行业剧的“表里”与“形神”

2020-05-2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于涛 收藏

  编者按: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文艺需要精品力作。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正在开展“行业题材剧如何更好看”专题文艺评论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如下是选编所发第9篇。

行业剧的“表里”与“形神”

  近年来,各种行业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行业剧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类型。作为一个整体,行业剧从家庭伦理、历史、名著改编、言情、功夫武侠、谍战等传统影视类型中突围,成为影视题材新兴热门现象。且因可与现实生活的广泛图景形成呼应与对照,产生了刑侦、律政、医疗、金融、古玩等广受观众喜爱和关注的子类型。与玄幻剧因内容空洞、单一、雷同且受政策管控而日渐式微不同,在大力提倡现实题材创作、提倡工匠精神、聚焦大时代的背景下,行业剧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然而,国产行业剧的品质却不尽如人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拿得出手的作品屈指可数,而且如《重案六组》(第一、二部)、《黑洞》等较为优秀的行业剧基本创作于2000年前后。近二十年来,行业剧低位运行,数量增长较快,质量却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

《黑洞》剧照

  剧本是行业剧的基础。“行业剧”的关键词是“行业”和“剧”。

  首先,行业题材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受关注度。相较于纪实类影视作品选题的广泛性和纪录的客观性,非纪实类作品(剧情片)的选题牢牢锁定在大众的兴趣点。一般来说,大众对于这样一些行业充满了想象和强烈的观赏欲望:极强的专业性(律师、法官、法医等)、社会地位高(医生、企业高管、高校教师等)、有一定神秘性(刑侦、古玩、演艺圈等)。可以说,除去现阶段政策法规不允许表现和公序良俗不宜表现的行业,越是距离普通人远的行业、越是“高大上”的精英行业,越受大众青睐。因此,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小众行业和新兴行业。这就要求编剧对所书写行业是一种深刻了解和体悟式的“介入”,而决不是泛泛的、浮光掠影的、浮皮潦草式的“接触”。

  其次,既然是“剧”,必然要符合“剧”的基本要求,即完整的结构、典型的人物、流畅的情节、丰富的细节、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乃至可供品咂的人生况味、哲理思辨。这不仅是对编剧个人能力方面的要求,更是文艺作品属性的必然要求。“行业”是表,它规定了作品的题材、内容、人物特征乃至特定的人物关系。如此,就要求有行业差异性,不能说外行话,行外行事,不能违背职业精神。“剧”是里,它要求不同行业背景的人物和特定行业事件的组织、结构仍要按照戏剧的要求来设置和发展。这就要求行业剧要以行业为切入点,在展现行业特殊性的同时,步步行进到人物内心深处,挖掘人物关系,展示人的困境与突围。惟其如此,才能在奇观化与同质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创作出既准确精确又普遍普适的行业剧,从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

  以此来观察当下的行业剧创作,发现剧本质量普遍较低。这种现状由两方面原因造成。客观方面,在我国影视行业的各个分工与环节当中,编剧是最弱的一环。隔行如隔山,一个剧作者,再如何深入生活,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只可能窥得行业的一点皮毛,只能习得几句术语,观得几许形状,很难以经历过长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浸染所形成的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以上两点一经累加,便可想见,创作出“描容”“写真”的行业剧有多难。因此,对于大多数行业剧编剧,能在构思人物和情节时求得“形似”便已不易,即使这样也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尽其所能的体会。

  主观方面,正是因为求得“神似”极为不易,降级追求“形似”便成为普遍做法。编剧能力薄弱与心态浮躁使得“形似”也成奢求,甚至会犯很多常识性错误,“漏洞”和“乌龙”多多。那些过于“聪明”遍寻捷径和能力不足勉强为之的编剧们,往往不约而同地以大量的日常生活描写填补空档,所以,情感戏泛滥。其中,最为省力、偷懒、投机、讨巧的办法就是写“谈恋爱”。甚至写亲情、友情也是为了谈恋爱。于是形成了行业剧里精英和特殊人才们“专业谈恋爱,顺便来工作”的怪诞现象。

  如上分析了剧本及编剧主客观方面表里不一、形神分裂的问题和原因。那么,行业剧如何把握“表里”与“形神”?这里以日本电影《入殓师》和英国电影《寂静人生》为例,作一简析。两者虽都是电影,但对于电视剧的创作同样有借鉴意义。

  两部电影从表现题材上划分,都可归为殡葬行业。从选题上讲,这是非常冷门的行业。“死亡”是个极为沉重而深邃的话题,为很多人所回避,但殡葬行业又确实是一个带有神秘和禁忌色彩的行业。如果更为深入地思考这个选题,人人都不想死,人人都要死,在人生命终结之后,如何被这些素不相识的“他人”安置、安顿,这个问题其实非常耐人寻味,因此选择这个行业进行表现,显示了创作者的非凡勇气和眼光。

  行业展示层面,《入殓师》以安静、庄重的镜头对入殓的程序、仪式进行了细致展现,却不聚焦于遗体本身,而是以一个远观的视角表现入殓师优雅准确的动作和凝神专注的神情,引发观众的悲悯之情。《寂静人生》的主人公在社区为不明身份的正常死亡人口料理后事。影片通过记录主人公工作的全过程,如,怎样进入现场搜集线索、确定死者身份、找到与死者有关系的人、安排丧葬事宜等,关注尊重生命的高贵情怀。两者对行业的展示客观、写实、凝炼,用笔不多但造型准确,注重情绪营造。

《入殓师》剧照

  故事层面,《入殓师》的主人公原是大提琴手,失业后急找工作,稀里糊涂地进入这个行业,经历了排斥——体会到职业的意义——最终与自我和解,实现成长。《寂静人生》主人公有条不紊地工作、生活,但被裁员打破,在办理最后一个案子的过程中,明晰了逝者的身份,找到了逝者的亲人,同时慢慢改变自己的刻板生活,迎来了新的可能。两部影片真正关注的是人的内部精神世界,探寻在行业情境下,人如何自处与自洽,并始终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呈现,这种由外而内的推演模式可供行业剧由表及里的创作过程借鉴。

  两部影片都由人生况味最终到达哲学思考。特别是《寂静人生》,以主人公毫无征兆的突然死亡作结。影片最后,他安顿过的鬼魂们参加他葬礼的超现实镜头,使这个冷静克制的故事瞬间变得情感浓烈。

  《入殓师》获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寂静人生》获2013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导演奖,两部小众影片跨越巨大的文化差异,获得了世界观众的理解和认可,将鲜为人知的行业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以行业为路径通向民族性、人性。

《寂静人生》剧照

  我们的行业剧创作还是任重道远。但《重案六组》(第一、二部)、《黑洞》、《入殓师》、《寂静人生》等优秀作品提供了标杆和借鉴——先塑行业之“形”,再赋人性之“神”。相信未来国产行业剧能产生更多的佳作。

  (文中图片来源于豆瓣)


  (作者:于涛,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袁正领

  审核:何美

  责编:艾超南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投稿攻略(网评投稿邮箱:wyplzg@126.com)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征稿|行业题材剧如何更好看

  《乐动敦煌》:乐音袅袅的移动圣殿(于涛)

  《回道张掖》:回来时,请带些奇情(于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