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在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战略部署。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中国文联统一部署,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谱写新征程上文艺评论工作新篇章”为题,组织各团体会员负责人开展专题笔谈。大家谈体会、强信心,谋事业、话发展,在文艺评论界迅速兴起学习贯彻热潮。现分三期推出笔谈摘编,以期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
繁荣文艺评论应培育形成 规模宏大的优秀人才队伍
杜学文 山西评协主席
全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是繁荣中华文化特别是文艺事业的重要工作。必须改革人才体制机制,激发从事文艺理论与评论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形成导向正确、文风端正、理论积累深厚、密切关注文艺动向、敢于且善于开展批评的优秀人才队伍。
在中国评协及各地文联、评协的组织推动下,文艺评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如关注创作动向的成果多,而基础理论的建设相对弱,具有较大影响的体系性建构成果不多;理论评论阵地建设出现活跃态势,批评的形式更为丰富,参与者越来越多,但进行严谨的学理批评,对创作现实有深刻认知,能够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的评论还比较少;对理论评论工作的扶持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认定机制还需改进,等等。繁荣发展文艺理论与评论工作,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人才队伍,还需做更多更具体的工作。
应从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推动文艺理论与评论工作。在工作布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政策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应加强阵地建设,使积极、健康、有效的理论评论成果能够及时与社会见面,使理论评论成果与创作实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在培训、扶持、研讨,以及各地的人才工程、名家工作室建设、评奖活动等具体的举措中重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应为理论评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在工作考核、成果认定、晋级奖励、人员调动等方面打破壁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理论评论工作中。应发扬学术民主和创新精神,开展健康活跃的理论评论工作。理论评论工作者应坚持正确导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科学的方法、公正的品格、富有启迪的思想激浊扬清、止恶扬善,在实践中锤炼自身人格,提升批评品质,成长为优秀的文艺理论评论人才,壮大理论评论队伍。
厘梳文脉 革故鼎新:中国文艺评论的现代化召唤
马琳 辽宁评协主席,辽宁大学教授
《决定》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文艺评论须在《决定》指导下继续做好引导创作、斧正偏颇、建构体系等工作,这既是文艺之愿,亦是改革之需。
文艺评论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在观察文艺作品基础上,及时作出有效解读与阐释,敏锐把握最新的文艺思潮与创作观念,成为文艺作品与读者观众之间的有效桥梁。但文艺评论的作用还不仅于此。优秀的文艺评论更在于对作品创作前端的研讨论证与引领,明确方向,厘清内容,创新形式,使创作不走弯路。真正的批评既要做好甄别挑选、阐释解读,又要以“批评之胆”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文艺评论更要从顶层维度思考中国文艺理论评论话语的建设命题。于文艺理论与评论而言,践行“第二个结合”,构建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与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话语体系,是学科学术自身之需,也是时代文化之需。时下,需以宏观视野、开放心态、严谨态度,对中华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同时深刻契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由此打开创新空间,激活传统资源,让传统焕发出当代活力,从而建设完善中国文艺的阐释解读与赏析批评体系。
提站位、强集成、抓机制
郑逸文 上海评协主席
文艺评论在繁荣文艺创作、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上担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融会贯通全会精神,努力转化为推动文艺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工作能力。
提高政治站位。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考察上海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结合起来,团结引领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全面认知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将文艺评论工作的主力集中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文艺评论的优秀成果服务于人民文化需求、文化强国要求和民族复兴追求。
强化集成思维。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文艺评论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同样要整体考量、系统推进,既要立意高远,又要落地务实。一方面明确自身位置、立足本职,作为文化文艺文联工作系统的有机构成认真履职、发挥能效;一方面强化自身建设、创新观念,将思想阐释、理论研究、作品评论、培训教育、文化惠民、道德建设等工作加以系统化、集成化,在保证工作质量和数量的同时,彰显集聚性和有效性。
狠抓落实机制。按照文联组织改革总体部署,积极响应中国评协“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倡议,使上海评协各项工作通过改革,更能贴近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更能推动创作繁荣、引领社会风尚。秉持有思想有情怀、有力度有温度、有人气贴地气的理念,健全协会平台维护、理念方法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创作评论互动、文化成果供给、传播渠道扩展和评论品牌推进等机制,层次分明而又汇合、条线丰富更成体系,努力增强文艺评论的权威性公信力,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我们要认真学习、努力贯彻全会精神,用高质量的文艺评论工作助力推出上海人才、推广上海出品、打响上海品牌、构建上海文化生态,为上海打造文化自信自强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作出应有贡献。
繁荣文艺批评,优化创作环境
汪政 江苏作协副主席,江苏评协主席
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会议,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决定》目标明确,鼓舞人心。文艺评论家应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学习《决定》的具体内容,积极投身到深化改革的洪流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
《决定》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有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对搞好文艺评论具有指导意义和深刻启示。文艺评论应适应全媒体和全民皆媒的媒介环境,“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从而掌握文艺评论传播的主动权和新颖活泼的多样化形式,文艺评论家要主动“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成为文艺评论与评论渠道、评论成果科技化的多面手;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把评论的声音传达到人民当中,同时倾听人民群众的评论声音,“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畅通文艺评论面向群众,服务基层的渠道,形成各种文艺评论力量协同发展,各级文艺评论组织发挥主体作用的良好批评格局;应进一步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引导作用,主动作为,在文艺创作的不同环节发挥相应的作用,从创意到制作,从打磨到推广,从作品创作到受众接受,为文艺创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把“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落到实处;应探索中国文艺评论的主体性,加快民族文艺评论传统的现代性转化,构建中国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推动中国文艺走向世界。
激发文艺评论创新创造活力
韩进 安徽评协主席
全会公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再一次明确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逻辑关系,为新时代文艺评论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回顾十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的文艺评论,始终贯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这条红线。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统一部署下,如何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中,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激发文艺创作的创新创造活力,有两个方面的环节需要加强。一是加强文艺评论家的文化自信。适应新时代文艺评论理论发展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挖掘再整理再阐释,加速中国文论的现代化进程,形成符合“两创”精神的新理论成果,为文艺评论家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武装。二是加强文艺评论家的文化自觉。在文艺评论实践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挖源头活水,善于创新运用中国文论的特色话语来评述当下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形成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精神力量。
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李滇敏 江西评协主席
《决定》中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应把文艺创作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应把握好文艺评论的批评属性,深度介入文艺创作实践,借鉴新媒体的表达方式,推动网络新媒体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形成良好正向互动,以充满朝气锐气的评论褒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积极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推动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必须增强文化自信?
范玉刚 山东文联副主席,山东评协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一百多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文明崛起的历史必然。历史一再启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可以说,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进而迈向文化自强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的主导逻辑。唯此,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究其意味,这一战略要求旨在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形成民族复兴的强大托举力量,使中华文化得以为世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需要充分焕发文艺的力量,铸就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考察山东时特别强调,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站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齐鲁大地上,今天的我们更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作出山东贡献。既要以高质量的文艺创作创造顶天立地的扛鼎之作,也要以铺天盖地的高品位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使山东在推动两个文明协同发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走在前面。
守正创新 谱写文艺评论新篇章
林岗 广东评协主席
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系统性战略部署。这其中,文化战线的体制改革与发展亦备受瞩目。作为党的文化战线一翼的文艺评论亦需要在新形势下谋篇布局,谱写新的篇章。
开拓文艺评论新局面,离不开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守正就是坚守正道,遵循规律。一直以来持之有故、行之有效的党对文艺事业的路线、方针就是最大的正道。这是我们文艺评论工作不走偏不岔道的根本保证。具体地说,文艺评论就是要激浊扬清、扶正祛邪,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然而守正的理念又要与创新的具体工作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坚守正道。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必须以创新来适应新形势新条件下的实际工作。例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财力充裕的情况下,基层文艺评论的推进容易展开,但当财力不那么充裕,或在遭遇局部困境的情况下,就要充分发挥主事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纵向遇到困难就横向想办法求增援;横向有新点子新主意就纵向寻求背书支持。总之,越是艰难越是风高浪急,就越应以创新的精神勇气来推进文艺评论事业。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坚守正道勇于创新就能为广东文艺评论事业谱写出新的篇章。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助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
楚玮娜 广西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为我们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在新时代新征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是国家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作为广西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推进“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深度贯通,自觉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谋划文艺评论工作,切实贯彻落实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各项举措。在开展文艺评论工作时,应立足广西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广西文艺评论的力量。
勇担使命,推动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
李秦槟 云南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文艺评论工作者重任在肩。作为文艺评论战线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努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文艺创作与党和国家的大局、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带领云南文艺评论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策划更多高水平的文艺理论评论活动,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艺评论的独特优势,创作出更多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引领风尚的文艺评论作品,推动云南文艺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
签发:袁正领
审核:王庭戡
编辑:王庭戡 唐晓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