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话剧《铁流东进》:一封写给通信兵的浪漫情书

2022-05-0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刘梦妮 收藏

“太平本是烈士定,从无烈士享太平。”这是话剧《铁流东进》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这部根据季宇小说《最后的电波》改编的话剧,运用“全男班”阵容打造铁血新四军三团群像,如同一封写给通信兵先烈们的浪漫情书。在电报已经退出日常通讯的年代,让当代人重新接收到电波,而这电波正是信念和希望铸就的革命精神,是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深情礼赞。

《最后的电波》是季宇2018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作品,并获得“2018年度人民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季宇父母都是新四军通信兵老战士,在整理他们的遗物时,季宇发现了一套《新四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通信兵史料回忆选编》,便萌生了写作的想法。小说的题记上写道:“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母亲,献给所有的新四军通信兵老战士。”不是只有扛过枪、杀过敌的人才算战斗英雄,常年活跃在隐蔽战线的通信兵们同样是无名英雄。国家话剧院改编的这部话剧,将其更名为《铁流东进》,暗合了《新四军军歌》中那句歌词:“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这首歌曲在话剧中被反复使用,十分振奋人心。

该小说改编成的话剧版本,在剧作上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平民被信仰感化的成长与蜕变;当代人对父辈岁月的深情怀念。双线叙事让故事具有悬念和戏剧冲突。在诸多文艺作品中,无线电发报员往往出现在谍战斗争中,但《铁流东进》却将主人公李安本放在了战争的情境中,让1941年和2021年这两条叙事线相互交错,跳进跳出,让原本离观众很远的故事与当下相连。剧中最大的悬念不是李安本从小人物蜕变为英雄、帮助新四军三团离开白马山,而是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改名为贺永明的老年的他,一直在让孙子帮他发报,但孙子却不知道爷爷发的是什么。为什么李安本活着,名字却刻在烈士纪念碑上?这个悬念作为钩子,带领观众抽丝剥茧,还原了那段白马山上的故事。最后孙子说:“爷爷,我知道了,你在替他们活着,在和那些白马山的战友们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小切口塑造大群像,诠释等待与希望。这部剧没有将主人公李安本塑造成个人英雄主义,战士们的希望并非来源于李安本,而是互相点亮与打动的。原先受过迫害、选择苟且偷生与妻儿过平凡小日子的李安本;一心要带着弟兄们突出重围离开白马山、任人唯贤的顾团长;快意恩仇、豪迈勇猛的侦察班班长彭大刀;勤奋好学,代表着希望、火种与民族未来的团长勤务兵“小柴火”;南洋归国华侨,捐献全部家产报国,说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杜参谋……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他们聚在一起,从原先的不信任变得团结、坚定。当战士们因为保护平民李安本一个个倒下,当他们联系不上上级感觉到突围无望时,能否继续在黑暗中无尽地等待与坚守?而此时,主创人员点出了对这一命题的答案:“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看到希望。”剧作告诉观众,为信仰而坚守才是真正的铁军精神。

《铁流东进》的舞台呈现极具革命浪漫主义气质,主创没有选择现实题材创作中常见的写实,而是极其注重意象的表达与统一,在宏大的抗战作品中汇入柔和感人的笔触。舞美运用了现代感十足的白色积木块,由无线电通信中最常见的长短音“嘀嗒”象形而来,小方块代表“嘀”,长方块代表“嗒”,方块既是意象,也承载了演出的支点,构成了一个具有变化的“之”字形舞台。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在灯光变幻下,这些方块有时是三团被困的沟壑万千的白马山,有时是李安本的石头房,有时是硝烟四起的战场,有时变成了庄严肃穆的汉白玉烈士纪念碑。多媒体则采用电波的波形变幻,一会儿变为远山的轮廓,一会儿变为战争的怒火与残酷,与旋转的舞台融为一体,诗意地诠释电波与铁军的关系。在老年李安本回忆中的白马山,灯光整体变冷,仿佛在一团迷雾笼罩中,让观众随着记忆缺失的老人,重新追寻那段被尘封的记忆。尚未成年的“小柴火”牺牲时提着马灯站在台前,诉说着自己学会了发无线电,身后万千战士们提着马灯,星星之光仿佛汇聚成了燎原之火。剧中还在音乐里加入了摩尔斯电码即摩斯密码的元素,用男声合唱与哼鸣的方式贯穿整个旋律,这滴滴答答的声音也是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老年李安本循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声音。

李安本从一个不了解新四军精神的平民百姓,到被感染、相信并实践信仰,成为了铁的意志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像一块顽石逐渐被熔化,融入了钢铁的洪流。老年的李安本在台上探寻着记忆,电报声不断响起,三团战士们将战斗与发报的动作融入舞蹈,在找寻着彼此的电波,与曾经的战友重逢。最让人惊喜的是,落幕前,演员们用肢体在舞台上构建了一座纪念碑,定格在舞台上,让观众细细回味80年前先烈们的精神气质。

“哒哒嘀嘀嘀,嘀嘀嘀哒哒”,这在摩尔斯电码中代表“七”和“三”。“七三”,是通信兵在每次发报的结尾送上的美好祝福,剧中的三团战士们在李安本的指导下,学会的第一个密码就是这个词。这个细节为这部“硬汉戏”注入了一丝温柔,仿佛困在白马山中身处黑暗的战士们最后等到的一缕光亮,也像是《铁流东进》为军旅题材戏剧注入的一道别样的、具有青春气质的亮色。


作者:中国国家话剧院 刘梦妮;文中图片摄影:塔苏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话剧《铁流东进》:以新意充盈的舞台表现力讲述新四军的动人往事(戴清)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