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艺评来稿>正文

向上向善向美,国风文艺正流行

2021-11-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梁湘梓 收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由1068名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组成的献词方阵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东京奥运会跳水10米台决赛上,14岁的全红婵惊艳夺冠、带来惊喜……人们对励志故事、家国荣誉的书写与传达有需求,对能够激励人心的精神有共振;正能量始终是人们内心需要的重要的精神品质。

  “国风”,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正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从汉服到非遗文创产品,从古风音乐到国风手游,相关数据显示,国风文化深受“90后”“00后”喜爱。而在文艺界,不仅诸如《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国风美少年》这样的文化类综艺大批涌现,国风动漫、国风电影等备受关注;《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影视剧更在年轻观众中引发收视热潮。为何现时的年轻人会如此追捧国风文艺?答案或许有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国风文艺的流行,在于青年群体懂得深挖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进而彰显了其对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自信。成长在大国崛起年代的新一代中国青年,懂得用互联网开眼看世界。年轻人也从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懂得自觉借相应的文艺作品表达文化认同。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对于信仰的坚守,综艺《国风运动会》对于传统运动的现代化表达,《这就是街舞》《舞蹈风暴》中对于挑战、合作、坚守等精神的展现,《向往的生活》《恰好是少年》温情的治愈,还有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的广受欢迎,这些作品或从中国传统神话中进行取材,或新潮,或暖心,或主旋律,它们“出圈”的背后实则是进取、创新、坚持、专注、纯粹等精神气质在支撑,与中华文化基因中的“中国故事”密切相关。

《大鱼海棠》剧照

  国风文艺的流行,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改变,在于当代青年追求自主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的个性特征。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倘若没有5G+AR技术的赋能,难以创造出一场场视觉奇观。而短视频的强势崛起,则成为国风文艺重要的宣推窗口。如果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B站并最终反哺收视热门是意想不到,那么如今以《唐宫夜宴》为代表的国风文艺正恰逢其时地搭上了短视频的这趟列车。5分钟的作品,用户的即时交流与共享,再加上社交媒体上各种二次创作的表情包,新的传播渠道,从个体表达到群体共鸣,国风文艺由此掀起了一股参与式传播高潮。

  当代青年不愿意被动地接受、原模原样地继承传统文化,而善于把历史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进行再创作。从电视剧《山海情》在年轻人中掀起的一阵“种蘑菇”热潮,到《觉醒年代》的年轻观众们在微博请求剧组售卖官方周边,可以窥见当代青年对于文艺作品内容消费的转变,已经从单纯的娱乐转向“求新知”。年轻人不但看中作品中的故事与观点,更期待在内容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与反思。这是年轻人自我建构的一种方式,也是国风文艺流行的底色。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背上了“国风”外壳的作品都能获得市场的肯定。优秀的国风文艺作品,除了要在题材上植根中国传统,传播上搭载先进技术,还必然要有向善向美的表达和过硬的作品质量。相较而言,有的作品以国风为噱头,却没有做到形神合一;有的不顾历史考究,将传统文化生硬地切割;有的盲目追求商业利益,甚至产生错误指向。这些作品,根本未能回归传统文化,遑论传承、再生、重塑。

  因此,国风文艺的流行,在于创作者对于初心的坚守,对于优质的坚持,对于职业素养的守护。《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故事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万里走单骑》……一大批文化综艺的发力拓宽了此类节目的边界,无论是舞台剧的形式,还是“和诗以歌”,它们之所以受年轻人的欢迎,不仅是其向上的精神内核,还有其摆脱了强行说教的文化表达范式,用知识获取和向善的趣味化表达替代了纯娱乐的创作构思。

《上新了故宫》剧照

  《觉醒年代》快节奏、高密度地展现冲突,将尖锐矛盾集中到极小空间后形成戏剧张力;《理想照耀中国》短小精悍,没有影响其叙事节奏,反而形成了一种诗意;《长安十二时辰》等对服化道美的追求,每一处细节均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还有综艺《国乐大典》对中国音乐的回归,《国风广播体操》将传统文化与广播体操结合……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走进人们的心里,若没有“断舍离”的综艺表达,没有曲折的线索铺垫与情节设计,没有追根溯源的逻辑探索,可能也难以真正地走进人心,尤其是青年之心。

  综合来看,国风热在2021年按下加速键,国风文艺的流行摸准了当代青年的脉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国风消费的升级,接下来一段时间国风文艺仍将对年轻一代的审美形成一定影响。而向上与向善向美,一个内容价值的引领,一个方法论的指导,恰是国风文艺作品重要的两翼。从这个角度看,它们提供了国风文艺作品形塑自信、有为青年的框架,也将让这些国风文艺作品拥有更长久的艺术生命。


  作者:梁湘梓,湖南网友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 美

  责编:朱丽华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文艺作品或现象撰写评论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文艺评论》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投稿互动

  中国文艺评论网·原创首发

  古风国漫“破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刘润坤 张慧瑜)

  艺术设计“中国风”:让传统的成为时尚的

  惊艳,数字艺术里的新国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