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观察>正文

戴清:网络文艺评论,谁评?谁看?

2016-12-26 阅读: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收藏

网络文艺评论:谁评?谁看?

  网络文艺如今已成为不折不扣的热词。在第九次作代会上,唐家三少等八位网络文学作家当选为全委会委员,更是让网络文学的地位得到跨越式提升。其他网络文艺形式如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等虽然没有网络文学十余年的蓄势之功,但近年来借助网文大IP雄厚的粉丝基础,改编、创新之势也十分壮观。

  与网络文艺本身的红火发展相比,相应的评论力量却呈现出相对薄弱的态势。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大量热播热映作品的个案评论、现象争鸣、专题探讨做基础,需要评论家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热情去解读作品、评析优劣、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一系列优秀作品建立起评价参照系,这方面网络文学研究及评论已经积累了一些家底,但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综艺的研究特别是评论还较为滞后和薄弱。

  评论关乎四个方面的要素——作品(评论对象)、评论者(主体)、读者(评论接受者)以及评论生态。无论哪一方面有短板,都会影响评论的健康发展。网络文艺作品产量丰富,但体量大、淘汰快,给实时评论增加了难度,更别说是短时间内的深度评论。作为大众消费文化,网络文艺轻教化、轻审美,重娱乐消遣、重所谓“爽”感等感官享受,与传统评论家的审美趣味存在较大的距离,量高质低的创作现状也削弱了这个新类型艺术对评论者的吸引力。

网络文艺评论:谁评?谁看?

  近年来,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图片来自网络)

  当下文艺评论队伍主要由学院派批评家、传统报刊媒体从业者、新媒体评论者三类组成,前两类评论家的关注领域主要集中在传统影视剧上,特别是近年来电影的繁荣,吸引了相当多有才华的影评人和年轻影迷评论家,也让传统银幕电影的评论红红火火,跟网络大电影的关注度不可同日而语。在新媒体评论者这支新崛起的力量中,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中青年学院派批评家和传统媒体从业者,由此大大提升了新媒体评论的学理性与规范性。

  非体制内网络自由评论家数量也为数不少,但不难发现,无论体制内外,依托新媒体公众号的评论家们关注的对象大多还是传统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如当下比较活跃的“影视独舌”“影艺独舌”“剧宝”“影视强音”“广电时评”等莫不如此。专门探讨网络文艺作品的评论公号很少,像专门做网络剧调研的“骨朵网络传媒”,或部分涉及网络文艺分析的“电视剧鹰眼”“新传智库”等公众号则无一例外地偏重产业调查如点击量数据统计等,围绕热点作品的分析和网络文艺现象的评论大都是只言片语的简介。即使是像“媒后台”这样的网络文学公众号也不是以网络小说的评论见长,而集中在对网络流行语汇的“译介”上。评论乏力、标杆性评论文章稀缺正是造成当下网络文艺虽火、总体印象却漫漶模糊的一个主要因素。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网络文艺生态中“评论-创作-接受”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谁评?评给谁看?细想起来似乎都没有理所当然的结论,根本问题可能还是网生代这个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如何对待、接受专业评论的问题。同时,网络文艺评论与创作之间显然不同于传统影视评论和创作的关系,后者通过教育体制化途径早已赢得了学术合法性地位,对于体制内生存的大多数评论家而言,网络文艺理论研究的成果是需要、也可以在学术体制内得到确认的。但网络时评的短平快、碎片化、印象式评点的成果凝结及价值体现却都存在问题,这直接造成当下网络文艺评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网络文艺评论要获得长足发展,不只是人才培养这一单维问题,还有赖于网络文艺作品质量的提高、相应学科建设等综合因素的合力推进。

  (作者: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专题 · 网络文艺评谈

  “网络文艺评谈”栏目征稿启事

  李春:网络大电影已成中国类型电影的实验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