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正文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动画电影配乐的突破与反思(邱榕)

2025-02-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邱榕 收藏

编者按:

近日,多部大片点燃“史上最强春节档”,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别策划“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主题征文(点击查看),得到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热情支持。综合考虑文章质量、题材、视角、文风、创新等因素,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国动画电影配乐的突破与反思

邱榕,湖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副秘书长、长沙市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

2025年春节档电影中,《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冠军,并成为全球票房前10名影片中唯一一部非好莱坞出品的影片。值得自豪的是,电影配乐不再被国外团队主导,而是完全由国内三家音乐制作公司负责。他们创作的配乐风格多变、音乐种类丰富,十分令人惊喜。

中西音乐元素的多元融汇

在全球化的今天,电影配乐呈现出多种风格和元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早在45年前,作曲家金复载就用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管弦乐队相融合的理念,为电影《哪吒闹海》创作了经典配乐。45年后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虽然延续了这种理念,但在融合方式上有所不同。《哪吒闹海》的中西音乐融合是有序进行的,以中国民乐为主,西方管弦乐为辅,音乐中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配器风格统一;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却是“无序”地将中西音乐元素进行拼贴。

在电影开篇处,配乐使用金属类打击乐器和侗族合唱团的声音营造出宝莲盛开的神圣感;用苏州评弹风格的音乐表现村民采藕的生活场景;用民乐队与提琴演奏诙谐俏皮的音乐表现哪吒一家对哪吒不同塑形的看法;用古筝、竹笛与管弦乐表现敖丙定型的水属性色彩。

短短四分钟的片段,就出现了四段风格不同却非常贴合电影画面的音乐。每段音乐都非常短促,音乐片段内部没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四段音乐之间也没有明显关联。这样无序的多元素拼贴使电影配乐演变为多个零散的音乐片段,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不同风格音乐的刺激。随着电影镜头的快速切换,瞬间实现配乐与电影画面的高度契合,提升了观影的新鲜感和沉浸感。这也是以汉斯·季默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配乐的特点之一。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

碎片化表达与音乐边界的突破

传统电影配乐强调音乐的对比与统一,注重整体性的音乐叙事逻辑。在音乐素材的运用上,常常通过变奏、再现等手法发展音乐主题,并以中心化的音乐素材烘托故事情节。

比如1979年电影《哪吒闹海》片头的音乐主题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经过变奏等音乐手法处理后,既运用在哪吒与龙王“争辩”的场景中,也用于表现哪吒自刎时的悲悯情绪。这种音乐主题贯穿的方式不仅加强了电影配乐的整体性,也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听觉印象。而45年后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了贴合电影快节奏的叙事风格,在配乐上更加碎片化。电影中的配乐由多个短小的音乐片段组成,其中大多数音乐片段只呈示音乐主题,不再进一步展开,音乐片段之间的关联性较小,音乐逻辑关系被弱化。比如申公豹决意赴死的片段,用挽歌式的人声哼唱与管弦乐队表现出申公豹视死如归的悲壮,但这个主题只展示了20秒便结束了,在之后的电影片段中也不再出现。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方式虽然削弱了音乐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却能更精确地适应电影氛围与情绪的快速变化。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配乐中,对音乐的定义也有所突破。传统电影配乐以乐器自然发出的声音为主,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得益于音乐制作硬件与软件的飞速发展,音乐与音效的界限被打破,音乐中音色的概念得到了极大扩充。比如李靖夫妇揭露无量仙翁罪行时,配乐以电子合成的pad类音色表现捕妖队冷漠无声的反应。这种音乐与音效相互融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观众的沉浸式观影体验,也展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配乐的探索与突破。

听觉符号的缺失与反思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配乐无论是在人物心理刻画、场景氛围营造,还是在戏剧张力的烘托上,都展现了高水准。配乐融合了色彩鲜明的中国民乐、炫酷的电子音乐、史诗般宏大的西方管弦乐,以及先进的声音技术和前卫的声音理念,构建出丰富多元的听觉景观。然而,在这部电影的配乐中,真正能在观众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音乐却不多。在哪吒系列电影的配乐中,并不缺乏能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有着强烈记忆点的音乐素材,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动机”与唢呐演奏的“哪吒主题”,以及《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与父母分离时的“离别主题”和众妖反抗时不断迂回上扬的“三音动机”。这些音乐素材都有着不错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传递效果,但在影片中的运用较为零散,未能形成统一而有辨识度的听觉符号,从而难以在观影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之后的哪吒系列电影中,若将这些音乐素材充分发展,并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使其在结构与叙事中发挥更大的情感推动力,必能建立具有辨识度的听觉符号。

从《哪吒闹海》的有序融合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无序”拼贴,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配乐在45年间从整体化构建到碎片化表达的演变;从《哪吒之魔童闹海》对传统电影配乐的再创造,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配乐不断探索和突破的决心。《哪吒之魔童闹海》的配乐在“术”的层面展现了技术的精进,但在“道”的层面,即怎样的声音才能真正承载并表达中国神话电影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动画电影配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既需要借鉴好莱坞电影配乐的经验,也要避免陷入其程式化的模式。中国需要动画电影音乐与世界接轨,更需要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独特声音。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申谦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从春节档爆火看中国电影发展专栏页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配乐:音乐的叙事和情感共鸣(张景易)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感悟心灵对话和审美表达(高字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