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网络文学中的知识景观与知识生产(桫椤)

2022-12-05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桫椤 收藏

网络文学能够在具有强大文化传统的文学现场“攻城掠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感受。除了网络媒介引起的阅读方式的变化外,在内容上,知识的传播与生产活动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换言之,能够为读者提供开阔人生视野、拓展生命体验的新感受、新知识和新经验,是网络文学重要的创新动力。在创作中,只有不断跟上甚至“超越”人类知识的生产步伐,始终保持足够的知识密度和先进性,网络文学的发展必然活力充沛。

被知识支撑起的网络文学世界

知识的生产效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文学叙事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唐传奇、宋元话本和明清传奇小说以及西方题材驳杂的长篇小说等,均产生在社会知识积累到相当丰富的时代。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尽管不乏科幻、奇幻、魔幻等幻想类作品,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而在网络文学中,写作者利用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知识建构起的类型小说世界,为读者增添了新的思维乐趣和审美体验,拓展了认知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可能,不断满足着读者求知、求新、求真的天性。综合分析,网络文学中的知识和知识生产呈现以下特征:

知识种类极大丰富。网络文学中的现实生活常识和社会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几乎涉及所有的知识范畴。例如,在现实题材作品中,匪迦的《北斗星辰》正面描写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大量卫星导航和宇航专业知识既使小说带有科普的性质,也为人物营造了具有真实感的生活环境。齐橙的《大国重工》聚焦改革开放后我国船舶、冶金、矿山等领域重工业装备的发展史,精准的工业知识和技术数据使小说充满科技质感,显示了“行业文”的专业水准。蒋胜男的历史小说《天圣令》以《宋史》中记载的历史知识为根据安排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世情风俗、典章制度等力求做到准确。牛凳的《大唐不良司》则运用了大量古代历史、刑侦、中医药、经济等知识讲述故事。此外,大量非实证性的、表现世界可能性的知识主要出现在虚构的作品和情节中,例如萧潜的《缥缈之旅》中,傅山将万念俱灰的李强改造成了一个年轻的“高富帅”,所用的“真气”就是存在于想象中、无法用科学方法证实的知识;其他还有充斥在玄幻作品中用以“打怪升级”的怪物、利用“金手指”开的“外挂”、练气修身情节中虚构的修炼体系等。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知识是构成网络小说多样化的题材、主题、风格、情节等不可或缺的材料。同时,网络小说超长的篇幅也是在门类复杂、数目繁多的知识支撑下得以实现的。

知识是“好故事”的基础性、关键性生产资料。“好故事”取决于情节的传奇性和艺术真实感、共情度和角色的“光环效应”等,而知识在其中起到了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由于类型写作直面人物的生活现场和生存逻辑本身,除去作为“物质外壳”的表征物发挥在小说中创造生活环境的作用外,知识更是“好故事”中撬动情节的杠杆。人物行动和命运高度受制于环境,而推动外部环境变化往往需要借助新知识和新力量。例如在流潋紫的《后宫·甄嬛传》中,甄嬛偶然发现碎玉轩的海棠树不开花,住在此处的芳贵人怀孕后也莫名流产,是因为树底下被人埋了麝香,甄嬛因此采取了自保措施以避免被皇帝宠幸而遭人妒害,正是麝香可令海棠无花和女性流产的知识使情节发生转折。在天蚕土豆的《万相之王》中,主角李洛的“空相”之身使他觉得前途渺茫,当父母从水晶球中现身向他揭开空相的知识谜团后,他才升起希望。作者虚构的关于“相性”与“相境”的修炼体系成为展现命运、塑造形象的必备条件。

实证性知识与非实证性知识相融合。网络文学能给读者带来新奇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将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嫁接在一起,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物质外壳”。“这个物质外壳,既是小说写作的地基,也是小说承载精神的容器”,这两个世界是在实证性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生出了非实证性的知识而联通为一个世界的。在传统文学现实主义写作的主流中,实证性知识几乎是构造小说物质世界的全部材料;但在网络文学中的非现实题材作品中,构成文学世界的物质外壳中多了虚构部分,扩大了小说的表现空间。例如,《大国重工》的故事虽然主要遵从现实逻辑,但却使用了穿越的手法:主角冯啸辰是从21世纪穿越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穿越这种手法几乎成为了网络文学创作中必备的情节,假如对其进行科学解释,其背后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了知识依据。但按照现代的科技发展水平,“穿越”不可能真实发生,因此只是小说的虚构。其他如科幻、玄幻以及架空历史小说中的世界架构,都是由客观知识构成的现实时空与非实证性知识构成的想象世界媾和的产物。

从网络文学的内容和主题来说,不同文学类型往往对应着不同的题材或主题,其中既包括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包括人类精神活动的不同方面,所涉及的专门知识和经验对特定审美趣味的表达起到了支撑作用。

知识生产创新网络文学表达方式

在利用知识、传播知识的同时,作为网络时代的精神实践活动,网络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知识,更新了社会对文学和人类精神世界的理解。从主观上看,网络文学通过合理的想象叙事生产了一批关于客观世界、人类自身和科技发展的非实证性新知识。例如穿越情节、随身系统、透视、意念控制等异能,以及科幻小说中的平行世界、异界大陆,多样化的未来科技知识,仙侠小说中筑基、结丹、元婴、化神等修炼等级的划分……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想象,在频繁的书写中被读者和作者广泛接受,俨然成为网络文学中的“客观”知识。这些非实证性知识给社会观念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研究者即指出,“文学化的‘量子力学’与‘价值相对论’正在文艺领域迅速生成着新的审美风格、主题意涵与叙事要素”。从客观上看,这催生了网络文学自身的理论知识,学术界关于它的形态、创作、传播、接受以及伦理生态等的研究形成了专门化的知识和学科体系,丰富了文学学科的内容,这是网络文学作为知识生产显现的客观成果。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中的知识生产带有鲜明的创新性特质,这与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在印刷文明时代,小说的地位和价值得到显著提升,因为只有这种文体才能够在一部完整文本中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来反映琳琅满目的社会生活,最能够呈现客观存在的整体状况,它所适应的正是同时期的知识生产方式和水平。进入网络时代,知识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社会知识积累跃升到了新的高度,“知识大爆炸”催生的“知识经济”改变了社会发展模式,也使文学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可以说,网络文学是人们认知、理解和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的集中表现形式之一,这为我们理解网络文学提供了新的角度。

首先,对现实的“疏离”解放了想象力,为新知识的生产提供了动力和空间。文学的作用不是为现实照相,而是对人的情感进行审美表达。在传统文学中,叙事类文体对事件的叙述要遵从现实的逻辑,尤其是对时空运行规律的遵守限制了想象力的发挥。现实主义写作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都是社会化的,线性的时间和均质化、“平面化”的空间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物理空间,一切主题、情感和审美意境的生成都无法跳脱这一局限。但在网络文学中,互联网的媒介特性颠覆了时空秩序,无限延展的故事时空使文学想象不必再拘泥于牛顿力学定律,可以在任意时间和空间以可能想象到的任意方式展开。

其次,虚拟生存成为网络时代的日常生活状态,新知识在文学中得到了逻辑检验。相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网络生活是虚拟的存在,但却能发生真切的精神体验,网络文学正是这种虚拟体验的表达。在网络小说中,无论是身魂穿越还是星际旅行,也无论是地底探秘还是异界征伐,都如传统小说中人类的一日三餐那样被作者信手拈来。在读者的阅读中,从不质疑这些情节的真实性,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们在文学中是合理的存在;即便是那些发生在现实时空里的故事,也带有明显的虚拟游戏特征,例如霸道总裁对女主的无条件宠爱、特战队员历尽艰险与雇佣兵的殊死搏斗、贫穷的男主获得祖上的遗产一夜暴富等。可以说,网络文学中创设的虚拟世界,使非实证性知识也有机会获得了实践性的逻辑验证。

再有,网络文学主体的隐匿性、互动性和文本的数字化、超文本性使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文学中,作家是创作的主体;在网络文学中,读者也参与了创作,因此也是主体的构成部分,而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都隐匿了真实身份。同时,网络文学作品具有数字化和超文本性、互文性、跨媒介性。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学表现为一种集体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创性。“无纸写作的产品不再仅仅属于写作者,它是一个‘共有物’”,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套路化、模式化问题,甚至“洗文”“融梗”等现象也与此不无关系。

总之,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观察,对知识的利用、传播和再生产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也是形成网络文学异质性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读者对网络文学的接受,也与网络导致的知识碎片化有关,我们在手机屏幕上漫无目的的信息阅读,以及通过搜索引擎对某些关键词的检索所得到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只有网络文学和与之有着相似原理的网络游戏能够对这一世界作出系统性解释,它们所提供的知识也是系统化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心理欲求。这些都彰显了网络文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功能。


(作者:于忠辉,笔名桫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河北作协特约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桫椤专页

《天圣令》:“大女主”主体意识的三重构建

媒体融合为文学注入新活力(桫椤)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