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这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十年,也是文艺事业守正创新、蓬勃发展的十年,文艺事业出现新格局、展现新气象,攀登新境界。新时代十年来,网络文艺也走上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从井喷式增长到精品化建设,从“圈地自萌”的亚文化向主流化、精品化发展,从本土化、民族化发展到频频“出海圈粉”。回望十年,展望未来,整体上或可用十个关键词概括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
百花齐放,频现精品
十年来,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舆论合力治理之下,网络文艺告别野蛮生长走向稳健成长,时代精神的朝气锐气熠熠生辉,精品力作如雨后春笋,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增强了人民群众精神力量。
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其中,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9.95亿,短视频用户9.62亿,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用户分别达4.93亿、7.28亿、5.52亿、7.16亿。这充分说明网络文艺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生力军,庞大的数据背后伴随着网络文艺不断向主流化、精品化方向加速发展的铿锵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文艺主流化、精品化趋势更加明显,网络文学中的优秀现实题材小说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年度“中国好书”等。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网络文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最大的变化是规范化和精品化。”微信公众号“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如是说。网络文学方面,《无缝地带》《太行血》《烽烟尽处》《战长沙》等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致敬了为中华民族奋斗奉献的革命先辈,《朝阳警事》《大义凛然》《青春绽放在军营》《上海繁华》体现了各行业劳动者奋发有为、创业敬业的精神,《大江大河》《复兴之路》《浩荡》《大国重工》等作品从大处着眼,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这些作品有的已出版实体书,有的已经拍摄成电视剧,成为口碑“爆款”。网络视听方面,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网络电影《浴血无名川》、音频节目《红色文物100》等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纪录片《追光者》等作品,为新时代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留下真实鲜活、振奋人心的影像。《长安十二时辰》《最美的夜》跨年晚会等,以鲜明的美学风格和传统文化意蕴受到好评。
书写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2021年10月,中国作协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传播作品1万余部。2021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海外用户1.45亿人。“我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授权实体书的输出超过4000部,上线翻译作品3000余部,对外输出的语言包括二十来种,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作品已经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2018年,起点国际对用户开放原创功能以后,培育了数十万海外原创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母语在中国网站上写作,原创作品超过37万部。”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欧阳友权介绍。
网络文学方面,《择天记》《斗破苍穹》等深受海外读者青睐。网络影视方面,根据原著改编的影视剧《甄嬛传》《琅琊榜》《亲爱的,热爱的》《欢乐颂》《都挺好》等,在日韩和东南亚地区都颇受欢迎。2018年的《延禧攻略》,成为谷歌全球电视剧热搜榜的榜首。多部网络剧被海外平台购买播出,以高质量赢得了市场和口碑。网络动漫方面,漫画企业继续加大力度新建“出海”平台,动画海外传播可圈可点。网络游戏在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表现亮眼,《原神》等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风韵,取得巨大成功。“网络游戏连续三年国产游戏出口产值突破了1000亿人民币的规模,这在其他各种网络文艺或者数字内容里独树一帜、最为领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威介绍道。他认为,具有互动、沉浸和融合特征的数字游戏、网络游戏也是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而新颖的路径,游戏还有助于实现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短视频也已成为文化出海的热门,在YouTube、TikTok、Facebook等海外视频平台,非遗技艺、传统建筑、民族舞、茶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服饰、中医文化等都深受海外受众喜爱。借助科技和融合传播的力量,网络文艺创意辈出,破圈出海,乘风破浪,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有生力量。
技术革新,艺术开拓
新时代十年,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从形式到内容都对网络文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大拓宽了网络文艺的想象空间,提升了网络文艺创作的表现力。
文艺与技术的结合让文艺前景有了更多新可能。“元宇宙”,虚实相生的沉浸式观影观展, NFT技术与影音、动漫和游戏相结合形成的数字藏品,综合IP技术、CG动画捕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虚拟人物,AI写作、互动剧、虚拟歌手等,这些都是技术创新和艺术创作深度融合的产物。技术赋能网络文艺发展,在各领域大显身手,给人们带来全新审美体验。技术革新也改变了网络文艺的传播、欣赏途径,进而影响了作者的创作方式。网络作家、四川省网络作协主席爱潜水的乌贼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在技术推动下,作者在语言上变得更精练直接,趋于强互动性、强体验感,他结合自身创作经验对比了AI创作和人类创作,认为AI创作涉及大量素材版权的问题,有创作目的但没有创作思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未来人类创作和AI创作可以在不同赛道上并驾齐驱。正如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所说,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一种“元宇宙”文艺。它将实现Web2.0到3.0的飞跃,提倡去中心化的技术逻辑,虚拟人、赛博格人、生化人及其化身等都将成为交互的文艺主体。技术革新也促使理论评论不断开拓创新。上海大学教授张永禄将网络文艺定义为“新大众文艺”,认为这是新的生产力、新的文化形式与审美、新艺术群体及网生代群体共同形成的时代新艺术,是一种新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代表着新的文化主体崛起和新的文化与美学原则正在形成。
技术革新对艺术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但我们同时也需要保持理性冷静,要评估技术引发的文化振荡。恰如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所言,一切数字艺术本质还是艺术,艺术攸关情感和人文,要避免被技术反噬。这就更加需要理论评论的引导引领。因为“艺术不是一种简单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化存在,而是系统性的、制度性的审美关系。数字经济、数字技术让系统性的审美关系更好地组织起来”。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杰说。我们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以及对网络文艺的精细化治理、分类化治理、精品化发展等,借助技术走出文化困境,网络文艺必将发挥更加强大的文化引领力量。
IP化浪潮,经典化追求
新时代十年来,网络文艺IP化浪潮持续高涨,其中尤以网络文学IP化最为突出。随着网络文学发展迈入黄金时期,优质作品不断涌现,相关IP产业链也不断完善,有大量源头IP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加之近年来网络视频平台不断扩张,音视频娱乐成为主流消费形式,打造IP矩阵更是成为网络文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欧阳友权看来,网络文艺要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其中一条路径就是“线上线下联动,打造IP生态链。网文产业链需要延伸多版权分发,拓宽全媒体经营,培植产业集群,共建IP生态业务矩阵”。
打造IP矩阵也是业内共识。经历多年努力探索,网络文艺IP开发呈现有序推进、内容产业链耦合态势。以IP化为核心的数字文化生产方式,通过网络文学、动漫、影视剧、游戏、电竞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在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故宫、敦煌与数字文化企业展开合作,以新文创的方式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进程,涌现了一大批制作精美、功能现代的数字文化原创产品,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原创能力。
下一个十年,网络文艺如何心怀未来、提升发展?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夏烈认为,评论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展工作,进一步提炼和提升网络文艺的“新现实主义”路径,选拔评价一部分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民间创作和网络文艺作者、名家,将沉淀于民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构建新的网络文艺境界和精品。在胡建礼看来,网络文艺的精品化建设要有更高要求,要与优秀的传统文艺作品融合,把创作出经久不衰、载入中国文艺史的经典作为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的终极目标。
评论引导,生态净化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在网络文艺领域尤其如此。新时代十年来,文艺理论、评论主动介入网络文艺创作,及时总结网络文艺发展规律。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先后举办了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活动,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团结凝聚了人才队伍,汇聚起网络文艺健康发展的合力,为构建山清水秀的网络文艺生态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中宣部等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网络文艺界共同努力,激浊扬清推介好作品,深入探索文学规律,建立评论标准体系,在网络文艺现场构筑起评论力量,推动创作高质量发展。网络作家月关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应当尊重并合理听取读者意见,网络上的评论反馈是即时便利的,但读者的非专业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更加专业的评论界学者们的参与:“以前,专业的网络评论家对网络文学了解不深,其评论也不受网络作家认可,形成了各自弹唱的局面。近年来专业评论家们对网络文学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时间来进行研究,评论越来越准确、犀利。”
在全媒体时代,面对文艺创作出现的新形态、新情况、新特点,文艺评论界主动进入网络文艺创作现场,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更新言说方式,紧紧跟上新媒体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调整着力点和发力点,力求探索出一条传统文艺评论和新媒体文艺评论融合发展的道路,体现出了高度的理论自觉。
新时代十年,网络文艺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创作力迸发,更有文艺理论评论的积极主动介入和有力有效的引导引领,这十年是网络文艺渐渐形成新格局、新气象、新境界的十年。以此为新的起点,未来网络文艺必将走向更加健康、长久繁荣的发展之路。
*来源:《文艺报》2022年10月19日第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党的二十大特刊
(作者:艾超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网络信息处干部)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