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主流价值表达新语态
——观《中国梦·我的梦—2022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
主流价值表达和传播话语方式创新以及基于此的话语体系创新,是引人关注的重大课题。究其原因,既有中央顶层设计的指引,也有行业发展的自身逻辑,更有传播生态巨变的倒逼推动。《中国梦·我的梦——2022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作为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首次组织重点网络视听平台共同举办的年度盛典,在创新主流价值表达话语方式、创造主流价值表达新语态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从情感维度看,盛典将沉浸式共情作为主流价值表达的基础。要触发主流价值的有效传播,共情是基础。盛典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建党百年、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北京冬奥会、大湾区建设等重大主题均有表现,并且发布了《网络视听行业共筑中国梦喜迎二十大倡议书》,具有显著的主流价值特质。而主流价值实现有效表达,离不开情感共鸣。盛典有效地引发受众沉浸式共情。所谓沉浸式共情,一是准确把握网络视听受众的情感体验,突出一个“真”字;二是情感共鸣贯穿节目全过程,突出一个“暖”字;三是具有强烈的代入感,突出一个“亲”字。盛典的情感谱系以家国情怀为基础,涵括了爱国情、亲情、爱情、友情,不矫饰、不呆板、不滥情,使主流价值表达具有了亲切的语态。情境表演《穿越时空的电台》中,当今天的电台主持人跨越时空接通1950年正在创作《歌唱祖国》的作曲家王莘的电话,王莘深情讲述创作歌曲的动人场景,随着电台主持人的讲述,又引入陈望道、王会悟、蒋先云这些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形象的爱国话语,充分展现了“队伍有多长,《歌唱祖国》这首歌就有多长”的深刻内涵。正如电台主持人感慨,把他和1950年的王莘联系起来的,与其说是电话,不如说是心底从未隔绝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一代代中国人真挚深厚的爱国情感。网友一条条表示“泪目”的弹幕,就是这份情感的生动体现。
从话语方式看,盛典将年轻态表达作为主流价值表达的新主流路径。盛典中,既有《领航》这样洪钟大吕式的主流表达,也有《中国梦·我的梦》这样凸显年轻态、网络化特色的创新呈现。以歌曲《华夏》为例,当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与说唱风格相遇,令人感受到主流价值表达具有了新样态。再如歌曲《197653》,197653代表着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要记住,是他们的故事,换来翩翩起舞”,同样是以说唱来致敬英雄。在《觉醒年代》的氛围中,由青年演员饰演的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鲁迅朗诵李大钊《青春》,这是彼时有志青年一代的热血追求。从盛典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新时代青年不负韶华的青春追求。
从抒写主体看,盛典将普通人作为主流价值表达的主角。创作者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很好地处理了“中国梦”与“我的梦”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盛典中普通人故事的生活质感,使整个节目在艺术表达和主流价值表达上都具备了丰盈感。作为网络视听年度盛典,节目特别呈现通过网络追逐梦想的普通人。在猪肉铺里长大的小女孩云儿,跟着网络视频自学舞蹈,在“彩云计划”帮助下追逐舞蹈梦,盛典现场她和小伙伴们一支芭蕾舞《孔雀飞来》,令人感动;网红“小英夫妻”,丈夫因车祸得了心理后遗症,妻子小英与他一起跳着“曳步舞”走红网络,当他们从手机屏幕里跳到盛典舞台,那份幸福美好很治愈、很欢乐……同时通过视频连线边境派出所民警、ICU护士、电网职工、战士、高速公路收费员、快递骑手等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我们发现,他们的逐梦故事打动人心。无数个普通人就是无数个“追光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本身就是“光源”。盛典既“照亮”了他们,他们更“照亮”了时代。
从内容载体看,盛典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主流价值表达的新焦点。盛典在节目选择、节目呈现方面,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都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国风最有派、中国韵最有味儿、中国潮最有范儿、中国人最有面儿”。这种鲜明特色既集中体现在盛典第三篇章《中国风·国潮最有范》中,也体现在其他所有篇章中。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带来的“国乐大赏”,其纯正、顶级的传统韵味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令人叫绝;在抖音走红的上戏416女团,将京剧与流行音乐结合,歌词融合《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摇滚乐与民乐、街舞与民乐的碰撞,带来新的审美体验;李宇春和重庆歌舞团携手表演《蜀绣》,歌词和演唱浸润传统诗词和蜀绣文化,服饰表演尽显蜀绣魅力……而新技术的加持,让传统文化表达脑洞大开。歌曲《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的演唱者,是虚拟歌手洛天依。在这一系列的创新性表达中,国风国潮创造性地展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从组织方式看,盛典将行业合力作为主流价值表达的新动能。近年来,国家广电总局在组织全行业优质资源生产重点电视剧方面成果卓著、精品迭出。此次盛典首次由主管部门将主要网络平台聚合起来,加强了优质网络视听文艺的有效供给,体现了网络视听行业的使命担当,开创了重大主题网络视听文艺的组织生产新模式。
(作者:康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文中图片来源于“广电时评”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