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跳出“拯救模式”的套路,探索“情理结合”的新路(许苗苗)

2023-09-28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许苗苗 收藏

跳出“拯救模式”的套路,探索“情理结合”的新路

——评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

天瑞说符 1996年生,阅文集团大神作家,科幻作家。出版有《泰坦无人声》《死在火星上》。《我们生活在南京》是他的第三部长篇科幻小说。其作品严谨缜密、细腻精湛,语言通俗易懂且风趣幽默,在传递科幻魅力的同时点燃了人性的温暖,极具浪漫气息。

网络科幻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设计了一场跨越时间、携手拯救人类的对话。对话的一端在2040年,20岁女孩半夏作为地球上仅存的人类,独自艰难地生活;而另一端的2019年,南京男孩白杨正值高三,在高考的压力下焦虑又无聊。电台短波滋滋的噪声让两个跨越20年的年轻人邂逅彼此,从最初的怀疑、震惊,逐渐走向信任、依赖,组成团队,开始了拯救世界的行动。

这不是一场怪异恐怖的末世求生,也没有酣畅淋漓的打怪升级,而是一个普通人携手另一个普通人一同成长的故事。《我们生活在南京》通过两个年轻主角自身的经历呈现了当下青年群体的成长,也通过对灾难的认识和应对方式展现出作为整体的人类的成长过程。在众多好看耐看的网络小说中,《我们生活在南京》可以脱颖而出,说明以天瑞说符为代表的网络新生代正快速成长,他们也在带动网络文学整体性的成长。

拯救世界的责任心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

作品中两位主角颇具隐喻意义。来自未来的女孩半夏外貌柔弱,却是生存能力超强的猎杀幸存者。与读者时间同步的男孩白杨,则是平平无奇的高三少年。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倾向于相信未来的人强于今天的人,因为人类在不断进化和进步。但如果,未来的人类并没有高科技,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小女孩,她又该如何改变历史进程呢?虽然她联系上了白杨这个当代人,但显然白杨也只是连习题都做不完的普通中学生。这样一对武力值极低的组合,如何帮助人类逃离毁灭的命运?这是该书为读者设置的悬念,吸引着读者一直看下去。

两个年轻人在同一空间、同一频率的指引下,由不同时段的老式发报机相互联通。对未来幸存者半夏来说,拯救世界是必须的,因为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责无旁贷,甚至愿意为此放弃生命。但对于白杨,拯救地球像是开玩笑,他生活在富足和平的当下,既不是武林高手也不是特种兵,只是一个还在父母监护下的青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白杨坚持实验,最终证明了自己确实就是那个选中之人。此后在责任心的驱使下,他探索出“时间慢递”的规律,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中可以看出,两位主角一方具备超群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无奈的、被迫的;另一方只有普通人的素质,这种素质人人都有。拯救世界的责任心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让两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具备了携手拯救地球的力量。

不可抗拒与有所作为

一般幻想小说中的末世拯救模式,常常让能力超强的未来战士回返当下世界,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引导当代人展开拯救行动。而在《我们生活在南京》中,这种设定颠倒了过来,在半夏和白杨组成的组合中,白杨及其师长不仅是物资供应者和路线向导,也切实拥有着对未来人的行动指挥权。半夏能否成功,人类能否存活?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从现在开始的。

这种幻想的反转及意识的转变,具有某种寓意,它反映出人类自信的不断提升。在探寻未知的天性指引下,人总是试图突破安逸的环境,向更高、更远的境界挑战。农业时代的人以强健体魄征服高山、探索深海,步入无人涉足的领域。为增长见识,看到世界的另一面,人以神话和传说解释遇到的各种灾难,不确定性和对超自然的敬畏是幻想类作品的一贯主题。因此,神话世界异象背后往往有神明的存在,当天谴降临,人只能被动地认错、悔过、祈求怜悯,即便是像古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这样的探险者,听到塞壬的声音时也只能是被捆绑的无能状态。在工业时代,机械代替了天神,伊卡洛斯放弃羽毛,借合金翅膀飞天越洋;阿特拉斯则用钢铁臂膀分开天地,在宇宙间留下地球的痕迹。这个时代的人类热衷于发现规律,也热衷通过规律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

在无线电、互联网和数据流支撑的时代,人类探索未知的途径更多依靠无形的技术。同样,对未知的想象也不再有具体的实用性目的,而是出自对同伴的渴求。无线电台爱好者常用的“CQ——seek you”呼号,就是要通过无痕迹的电波突破空无寂静,找寻有声音、有情感的伙伴。如无意外,某个波段会引来同时空的声音;但如果有意外,故事该如何展开?《我们生活在南京》展示了人类随着见识的提升、能力的增强而具有的自信和主动性。即如果我有预知未来悲剧的能力,那么我不会像俄狄浦斯那样坐以待毙,而是要积极自救,不仅拯救自己,还要改变整个世界的命运。小说中离奇又合理的想象,充分展示出了网络时代里幻想和现实不断切换的情形,人们对一切以往不可抗拒之事有了有所为的自信态度。

情感的自由与理性的自律

《我们生活在南京》的故事伴随着电波频率的噪音展开,将现实空间与幻想世界、科学理性与恐怖谜题串联起来,在创作中达到了想象与逻辑、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故事设置了一个外星力量打击、人类即将毁灭的灾难,而跨时间拯救地球则是角色需要完成的目标。

从情感上说,地球毁灭是人类的共同困境,任何人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拯救。网络写作受情感引导,解决困难的办法简单又痛快:常常是热血废柴逆袭救世,或利用预知技能精准压制御敌。这种情感要求故事直接有效地解决问题。然而,如果只有情感但缺乏理性,作品必然会显得简单幼稚。比起指向神话史诗的玄幻、奇幻,科幻这一指向未来的文学类型,要求具备更加坚实的逻辑基础。即便网络写作很多是情感驱动,但网络写作中的科幻类型依然不允许任意“开挂”。如何讲一个经得起推敲,理性与情感很好结合的故事,无疑是众多网络科幻作者试图解决的问题。

天瑞说符在小说中设置了拯救人类的目标,而如何完成这一目标,让情感做主还是顺应理智,关系到《我们生活在南京》是玄幻还是科幻,是故事还是小说。作品在解决问题时强调了理性的价值:“时空慢递”的多次失败,核爆成功后的链式反应等,呼应了科学“可证伪性”的准则。而在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方面,情感也并未缺位。未来女孩与当下男孩跨越20年的声音邂逅中,情感强度虽不断递增,但理智的力量一直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情感作了抑制。

因此,《我们生活在南京》不单是作者在救世界当英雄的情感驱动下脑洞大开的产物,更是逻辑推演与适度预言的结果,它在情感自由和理性自律的契合点上,探索出一条网络科幻小说的成长之路。


(作者:许苗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中心教授,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描形与会意:网络文学中的幻想和现实(许苗苗)

传统文化如何为网络叙事注入新动能(许苗苗)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