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中国奇谭》三个维度的创新表达(宋磊)

2023-02-17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宋磊 收藏

新年伊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哔哩哔哩网站联合推出的动漫《中国奇谭》,着实引爆了网络。特别是它的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圈粉无数,让很多观众找到了情感共鸣。这部短片集式的作品在内容创作以及所立足的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

所谓“奇谭”,就是异乎寻常的传说,大多涉及神鬼妖魔等等的妖怪文化。最知名的就是《天书奇谭》,以一本无字天书为引,讲述了一个从蛋中生出的孩子与三只狐狸精斗法的故事。《中国奇谭》通过八个风格迥异,但都与妖怪文化或者奇异事件相关联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动画魅力的同时,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中国奇谭》在内容创作上最鲜明的特征有以下三点。

第一,短片集式的创作模式。作品邀请8位导演,发挥各自所长,用不同的美术风格和技术手段制作了8部短片,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奇谭》。这种创作模式的优点在于,能让作品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拥有更多故事、更多风格、更多人物,让观众获得更多想象的空间和情境。每个故事形成一个中等长度的视频,既不过于碎片化,又具有广泛的辐射面。其实,在真人电影市场上,《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三部曲,已经让这种短片集的形式成为观众认可且接受的剧情模式。

短片集还具有很强的创作自由度。每集的创作可以不受其他剧集内容的影响,时长方面也有较大空间,以导演传情表意充分为优先。这不像一般的影视剧,每一集被预先固定了时长,最后往往不得已要剪辑掉一些很有价值的内容。《中国奇谭》的每一集时长均不同,都有着自己的起承转合节奏,发挥了短片集和网络动画在自由度上的优势。

但是这样的创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剧集可能因为差异过大,而使作品的整体性有所欠缺,受众很难聚焦和统一。《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适合大众观看,而《鹅鹅鹅》的内容就显得有些晦涩难懂,更适合小众人群。再比如,短片集中每一集的主人公均不同,在后续商业开发上难以形成合力。这与固定是同样主人公、同样世界观背景的传统动画大相径庭。应该说,随着像《中国奇谭》《我们的冬奥》《向着明亮那方》这样短片集式的动画作品越来越多,这类作品在受众定位、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规律也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去研究。

第二,注意彰显动画艺术的魅力。如果说看其他动画片更主要是在看一部“片子”的话,那么看《中国奇谭》则更主要是在看“动画”。作品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陈廖宇担任总导演,洋溢出浓郁的学院派气息,在观感上与商业动画大不相同。

《中国奇谭》中没有过多的打斗、追逐、奇观等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商业元素,反倒追求一种安逸、宁静的娓娓道来之感。《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用独特的画风,带观众走进中国乡村,一个佛龛、一片稻田、一个车站都那样接地气。《小卖部》则把场景设置在北京胡同,老大爷每天做着很普通的事,说着很普通的话,影片挖掘了这种平凡背后的不平凡。《小妖怪的夏天》甚至干脆把孙悟空降妖除怪这种惯常被认为是最抓眼球的战斗部分省略了,让观众聚焦在“小人物”心理的变化上,而不被“大英雄”的行为所干扰。

大量运用二维手绘、三维立体、非真实感三维渲染、剪纸、定格等等形式,《中国奇谭》呈现出一种在动画技术上的百花齐放。这种集大成仿佛是刻意而为的,就是为了告诉观众动画的艺术手法是如此之丰富。这种在技术上的广泛尝试,也让观众好似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两个国产美术片的辉煌期。我们需要《中国奇谭》这样的作品唤醒中国观众对动画艺术的记忆,向消费者普及动画文化的认知。

当然,在强化动画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影片的大众消费属性。比如《鹅鹅鹅》这部作品从动画的角度看无疑是惊艳的,形变丰富、动作流畅、默片形式拍摄、悬疑性强、思想深刻,但在《中国奇谭》中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太过实验性的内容可能会曲高和寡,同时黑白红三色的美术风格让毫无准备的普通观众看后,可能会产生心理不适感。相比之下,《小妖怪的夏天》的成功是其在色彩、音乐、人物、主题、表演等方面均兼顾了大众审美的结果。

第三,对传统妖怪文化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中国奇谭》中既有妖来到人类世界的《林林》,又有人进入妖精世界的《小卖部》,还有人与妖平等对话的《飞鸟与鱼》。既有对万物皆有灵的奇妙展示,也有对一景一物独特意义的神话阐释,更有对妖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的深刻挖掘。

《小妖怪的夏天》是《中国奇谭》中对妖怪文化创新表达的集中体现。它源于《西游记》的故事,却创造性地从一个妖怪的角度出发,借妖喻人,借古喻今,借经典喻现实,体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展现了平凡的人们对真诚、善良的守护,对亲情、友情的珍重,以及对梦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它的火爆,既来源于清新淡雅的画风与质朴动人的情感的美妙结合,也来源于人们熟知的文化入口与差异化解读的剧情出口的全新联结。

自从电影《捉妖记》以来,妖怪文化重新成为中国影视市场上的热门题材,它们往往通过奇幻的视觉元素承载人们对离奇事物的猎奇性追求,但同时也容易落于“为了妖而妖”的单纯注意力符号的窠臼。动画中也多有对妖怪的描写和基于经典神话改编的故事, 《中国奇谭》提示我们,更好表现传统妖怪文化,做好妖怪文化的影视作品,不在于把妖画得多么可爱、可怕或者离奇,而是要着重去刻画妖与人进行情感互动,要描写具有人性的妖,懂得亲情、友情、爱情的妖,要把妖怪从注意力的符号提升为情感力的寄托。


(作者:宋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部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百妖谱》:寓言动画中的精品佳作(宋磊)

2021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动画市场观察:二次元世界爆发的正能量(宋磊)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