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网络剧创作特点与趋势管窥:多元发展 共荣共生(徐健)

2023-02-06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徐健 收藏

多元发展 共荣共生

——网络剧创作特点与趋势管窥

2022年的网络剧在一部充满着循环叙事迷局的《开端》中拉开序幕。不管是对案件与生活真相的逐层推理、对人性幽暗的精心揭示,还是类型风格的多元融合、情节细节的有效把控,这部作品在题材内容、艺术表达等方面的种种崭新尝试,让2022年全年的网络剧走向备受期待。《开端》与电视剧《人世间》在一月份同时推出,收获较高赞誉并引发热议,成为“现象级”作品,这在以往同时期也是不多见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2021年整个电视剧、网络剧在调整创作方向,进入制作新布局、新阶段、新航道后,“内容为王”“质量至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制作和播出平台尊重与重视,这些都在2022年网络剧的播出与接受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反馈。

《开端》剧照

讨论2022年网络剧的特点和走势,离不开对这一年整个时代和创作背景的宏观把握。从创作导向上看,这一年的制作和播出平台更加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定位和输出,积极弘扬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重视作品播出的社会效果和专业美誉。在行业规范方面,2022年6月1日起,国产网络剧片发行实行许可制度,“网标”的出现,在网络视听领域确立了更严格、更明晰的行业标准,网络剧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催促着网络视听作品向着优质的故事内容和艺术表达转向。在制播趋向上,重要视频平台“降本增效”“减量提质”的趋势比较明显,上线作品的数量有所压缩,创作制作资源更多向具备实力的团队与机构倾斜,网台同播的播出模式通过近些年的探索已经日渐成熟。在文艺“跨界”融合上,文艺的繁荣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发展,作为大的文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剧的创作、制播、发展离不开各个艺术门类的支撑与互渗,离不开与各种文艺思潮、文化现象的互动与交织,尤其是近10年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及带来的大众阅读方式的转变,为“剧、影、漫、游”输出了大量的优质作品,凸显了网文IP的产业价值和辐射效应。此外,一些立足严肃写作的年轻一代的作家作品,也通过改编的方式拓展了网络剧的故事来源与叙事类型,成为其内容创新的新的增长点。在大众接受方面,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与文化需求的多样,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对网络剧的接受与评价标准日益严格,他们对叙事逻辑、人设情境、制作水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表达的建议期待,在影响着作品口碑和舆情的同时,也从社会影响、市场价值、品牌营销等方面,助力着网络剧创作整体质量的提升。这些背景都成为2022年探讨网络剧特点和趋势的重要基础。

具体到2022年度播出的作品,尤其是网络平台推出的作品,结合有限的观剧体验,笔者的感受是:

首先,题材内容上继续呈现出多元发展、共荣共生的格局。其中,现实题材和古装剧优势明显,前者体现了近些年网络视听作品方面创作引导的加强和整个文艺创作向现实转向的趋向,现实题材正在成为不同艺术门类创作的主流;后者则体现出创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开掘资源,充分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努力。而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2022年度网络平台独播的作品,相较于往年虽然在主题性创作、重大题材上亮点不多,但是从小切口进入,从小角度延伸,从普通人的成长视角展现时代变迁、行业发展、拼搏奋斗,进而展现蕴藏在普通人身上的创造力量和精神源泉,成为不少现实题材创作的共同追求。“平凡”成为这些作品的关键词之一。比如,由爱奇艺等出品的年度大剧《人世间》就鲜明体现出这一特点。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成为不少网络剧创作和播出平台的共识。同样以现实题材为例,此类创作在选取生活的角度、表现人物的群体、涉及的行业领域、描摹的时代风貌等多个方面,均体现出了主创团队创新求变的努力。一些作品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时代变迁结合在一起,让网络剧也成为记录当代中国普通人生活和命运变迁的重要艺术载体。如《警察荣誉》聚焦基层民警,从百姓的身边事写起,展现的是“接地气”的、与生活打成一片的民警群像;《风吹半夏》是传统的行业剧,但是却选择从女性的创业视角出发,以女性的柔性、坚韧表现“硬核”的钢铁行业,引出一段火热的改革岁月;《天才基本法》以“双时空平行人生”的设定表达青春与励志主题,以叙事结构的全新呈现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到万家》将农村姑娘何幸福的成长与万家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相结合,在乡村振兴主题书写中既展现了农村的新容新貌,也表现了新时代主人公的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

《警察荣誉》剧照

第三,类型融合趋势凸显,仙侠与悬疑构成本年度关注度与播放量较高的领域,其背后均体现出网剧向文学借力的特点。如这一年比较有代表性的仙侠剧《苍兰诀》《沉香如屑·沉香重华》《与君初相识》等,都有网文支撑,都受到了原著粉的热情关注,除了强化原作的爱情线外,这些作品在制作水准上愈加精良,视觉造型、情境营造、特效画面等追求唯美、华丽、炫目,力求还原原著笔下东方玄幻的诗化意境。而在悬疑剧方面,《唐朝诡异录》和《风起陇西》分别改编自魏风华、马伯庸的同名小说,但都是以人物波诡的命运与事件真相的探寻为主线,融情与理、奇与戏于一体,在影视化改编方面实现了“悬疑+”的多类型融合。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悬疑+”的操作,也体现在了以现实为主要叙事时空的改编或者原创作品中,像《开端》《猎罪图鉴》《重生之门》《对决》《执念如影》等剧,不仅仅将一次次的寻找真相、揭开真相作为情节看点,也不止以悬疑、紧张、离奇及较强的逻辑性、推理性取胜,而是在悬疑中融合了探案、伦理、情感、心理等多种叙事类型,更加注重从人性、家庭、社会等角度重构叙事,将每一次寻找真相的过程引向心理、精神、道德、伦理层面的省思,进而实现了此类型创作内容和主题的“扩容”。

《苍兰诀》剧照

第四,跳出既定的叙事套路与创作思维,赋予老故事、旧类型以新的内容质地和审美观感,追求叙事结构的新、奇、异,叙事情节上偏重于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想象的融合,风格上洋溢着温情、温暖的气质,在立意上大都回归向美、向善、向上的主题。比如,在以往常规的爱情叙事方面,网络剧《在你的冬夜里闪耀》就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它没有那么大的制作,也不追求甜宠和虐恋,而是从叙事结构的创新入手,把整个剧情建立在带有软科幻色彩的平行时空中,通过主人公郑达对另一个时空自己的“重访”,引出了东北老家三个家庭中两代人、同代人之间多重交织的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在对自我的寻找中,完成了亲情、爱情、友情的回归,传递着积极向上、温暖感人的主基调。

在肯定上述特点的同时,本年度网络剧创作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业内加以重视的:

首先,现实题材虽然成为网络剧创作的重要方向,且在整体的制作水准、影像效果等方面都有了不少提升,也吸引了不少知名度、受关注度高的演员参与演出,但是不少演员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心灵嬗变的理解还较为浅显和简单,在力避“悬浮感”方面还缺少相应的文化储备和生活积累,缺乏对当下现实的深入理解和智慧表达。现实题材是受到越来越多的鼓励和扶持,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和富有创作难度的领域,盲目追赶热点,认为将叙事时空设置在当下,再贴上一个有时效性、现实性、话题性强的标签就完成了创作任务,实现了“现实题材”的艺术表达,这实际上仍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此外,在近来创作的现实题材剧目中,笔者还有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很多作品都在塑造新行业、新产业的时代“新人”,但是这些“新人”的形象感、时代感、典型性不足。所以,在今后的现实题材创作上,尤其是面对要塑造的“新人”形象时,希望网络剧创作者能回到人物本身,充分挖掘新人身上的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精神诉求、新的价值追求,把人物塑造建立在扎实的生活积累、时代发现与性格塑造的基础上。

其次,仙侠、玄幻是网络剧中比较大的类型系列。依托早年网文积攒下的一些大IP,此类题材作品搭上了快速发展的便车,涌现出不少所谓的“爆款”,2022年度的一些作品同样体现了这个特点。我们也看到,这两年此类作品在不断追求创新,力求带给观众惊羡感和全新的视听体验,但很多的“创新”基本上都围绕着形式展开,呈现在技术、画面、特效上,营造了一个个视觉上的东方奇观,给人的感觉是后期制作没少投入,制作方不差钱,但是真正的故事层面却鲜有突破,内容上依旧是人设雷同、情节套路,情感的极致表达多于世界观的建构,这是造成此类作品同质化、模式化的原因之一。此外,不少剧作都在宣传弘扬传统文化,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却过多停留在对环境背景氛围的营造上,缺少对传统文化内蕴和生命力的开掘,如此以来,便出现了故事结构、人物设定与传统文化“两张皮”的现象。

第三,在线上线下“人人都是批评家”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流量、营销、粉丝、分账等因素影响、左右作品口碑的现实境况,专业评论如何在各种力量与利益的拉扯、牵制中,让专业的声音有效传播出去,真正与受众产生共鸣,实现创作与评论的有效“对话”,这也是网络剧未来真正实现“减量提质”的关键环节。文艺评论不能总是跟着热播、“爆款”的作品走,总是徘徊在整个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而是要以前瞻性的思维、专业性的判断、宽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承担起评论的责任,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


(作者:徐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徐健专页

话剧《桂梅老师》:一位乡村教师的理想主义情怀(徐健)

勇立时代潮头 彰显文学力量(徐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