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深入现场,为网络文学评论探索了新路(欧阳友权)

2022-12-20 阅读: 来源:《文学报》 作者:欧阳友权 收藏

深入现场,为网络文学评论探索了新路

——李玮批评印象

●李玮关注时下最具热度、最具争议、最具口碑的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及时地给出中肯、专业的解读,同时将视野放置于网络文艺创作整体,关注网络文学IP改编的重点、难点,在叙事深层结构上给予批评。

●时下的网络文学评论需要介入进文化实践的过程中,使用更具备参与性的评论方式发挥结构引领的作用。李玮发挥了一贯的锐气,推出了许多有口皆碑的行业性活动,增强网络文学批评的说服力。

●李玮利用多样媒介组织网络文艺批评,不只在学源和学理的意义上,做“线下”批评,也组建了新媒体团队,打通“网络壁垒”与“次元”隔膜,实现“直接在场”的“在线批评”,以构建更为优化的网络文学批评生态。

汉语网络文学已走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但从评论界整体来看,要跟上网络文学快速行走的步伐还是略显吃力,网络文艺创作的快速增长与评论的相对薄弱形成了“倾斜的文艺场”,这其中固然有等待沉淀、遴选经典的缘故,但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力量的薄弱与声音的滞后。随着网络文学体量和影响力的不断攀升,对于网络文学的评论与研究日渐成为“显学”。近年来,各省网络作协、各高校的网络研究基地相继建立,相关的研讨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许多年轻学人逐渐加入网络文学的评论队伍,激扬文字,网络文学评论也由此出现诸多可喜的变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从2015年承担“江苏网络文学研究”课题开始关注网络文学发展,“跨界”网络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去年。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成立,她出任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由此,李玮带领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以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为依托,在网络文学现场驻扎,承担中国作协理论支持计划课题,在多家杂志上开专栏,同时发表多篇颇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学研究论文和网络文学评论,贡献了许多锐气十足的声音。她负责的“扬子江网文评论”公号开启了线上线下评论联动的新模式,也为网络文学评论的开展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道路探索经验。

首先是敏锐性。网络文艺创作在大量增长与快速更新,审美要求与阅读潮流不断地迭代,在这样一个火热的“话语场”中,网络文学评论未免显得有些“冷门”,因为我们很难像新闻从业者那样快速地捕捉当前的社会热点并辅以呈现、评述。但网络文学正是变动不居的文学形式,只有及时跟踪网络文学现象,才能真正地“在场”,而非隔靴搔痒。依托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这一重要阵地。李玮关注时下最具热度、最具争议、最具口碑的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及时地给出中肯、专业的解读,如从2021年“爆款”网文《大奉打更人》看“资本口味的保守化”,从武侠新作《天之下》看武侠类型的式微与求变,剖析“马甲文”是对“霸总文”的补充和超越。在中国作协影响力榜发布后及时推出系列的新人、新作解读,乃至比银河奖更早地关注天瑞说符《我们生活在南京》的美学风貌与科幻品格。在网络文艺事件中,及时廓清事件原貌,如在尾鱼吐槽事件等现象中溯本清源,深中肯綮。同时李玮将视野放置于网络文艺创作整体,关注网络文学IP改编的重点、难点,在叙事深层结构上给予批评。如《余生,请多指教》如何“打造‘波澜不惊’的日常甜宠”,在天下归元《凰权》的改编过程中“三元权斗的框架”如何被删除,时间循环类网剧如何展开新世代的“第二人生”。无论是“美食文”还是“马甲文”,“稳健流”还是“网络科幻新浪潮”,“潇湘升级”还是“豆阅兴起”,李玮能在网络文学全产业链条上做出灵敏反应,除却针对网络文学作品和文学问题发声,还兼顾IP改编、动漫转化、短视频、网络文学+B站国风晚会等文艺形式,以专业水准进行创造性的评论工作。

其次是行动力。当敏锐度有行动力作为实践承接,“敏锐”就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前瞻性功能。时下的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民阅读的文学,深入地渗进大众文化生活,那么要使网络文学评论发挥战斗力与影响力,就需要介入进文化实践的过程中,使用更具备参与性的评论方式发挥结构引领的作用。李玮发挥了她在研究界一贯的锐气,推出了许多有口皆碑的行业性活动,打造“理性青春”的评论品牌。商业平台以数据按资排辈,“散装”读者根据个人爱好品读、点评,而“网文青春榜”则是在这二者之外的一份独特榜单,注重新世代青年的成长经验,强调创新性与现场感,依托大学生群体,选出Z世代共鸣的中国原创好故事。2022年5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正式联合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网文青春榜”的遴选活动,并由此辐射带动全国各高校。据知,陆续还会有更多的高校和平台加入其中,共同做成一份规模大、公认度高、影响力强的口碑榜单。我们评论界十分需要这样一份榜单来推陈我们的专业目光与价值构建,发挥引导作用。推动青年学生的广泛参与,与新世代一起评选新世代网络文学,让粉丝批评在活力中融入理性成分,有利于突破“圈层话语”与“代际局限”的难题,增强网络文学批评的说服力,在网络空间生产由评论界所引导产生的“广场效应”。

三是多样化。我注意到李玮在《新兴文学需要具有对话性和行动性的新型评论》中提到:“我们评论工作更应该在创新性和创造性上下功夫,直面文艺创作和传播中出现的变化和问题,建好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阵地,探索更敏锐、及时、有效的方式,使评论真正地发挥导向和引领的作用。”有限的网络文学批评与浩瀚的网文创作不相匹配似乎已经是时下许多人的共识。学院派所做的平面媒体发表、纸介传播的网络文学批评,撰写、刊发周期长,注定只能与经典建构有关,不属于网络文学的“在线”批评。近年来纸介阵地不断萎缩,许多报刊杂志歇业或转行客户端、自媒体,网上的文学由单媒介向多媒介延伸也已经是大势所趋。在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单依靠纸面评论很难实现对于网络文艺的及时介入,那么开展多样化的批评方式,加强线上批评阵地就显得尤为必要。李玮在利用多样媒介组织网络文艺批评这一方面尤为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她不只在学源和学理的意义上,以新颖的选题与现场感十足的文本作佐证,做“线下”批评,发表了如《论2020—2021年女频网络文学叙事结构的新变》《“主动幻想”:作为新空间形式中的“文学”的剧本杀》等高质量学术论文,在报刊上发表短小精悍的现象类时评如《“第二人生”的日常化——2022年的“时间循环”类网剧现象》《波澜不惊的言情剧,〈余生〉做对了吗》等。其中,《站上风口之后,微短剧如何飞得更高?》指出网络文学与微短剧的密切关系,期待网络文学原创内容能够推动微短剧内容的更新和提升,被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公众号、正观新闻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在《青春》杂志组建长期“网文青春榜”专栏,促成纸介与网络的新型联动。更是推出了“扬子江网文评论”这一公众号品牌,创设了“推文”“快评”“一周资讯”等精品栏目。此外,针对当下年轻人的媒体使用习惯,李玮着手组建了新媒体团队,积极参与B站与微博平台的视频制作与专栏投稿,大力打通“网络壁垒”与“次元”隔膜,实现“直接在场”的“在线批评”,让不同“次元”的批评携手共进,以构建更为优化的网络文学批评生态。

多路线驱动的多样化批评方式,有助于促进网络文学评论与网络文学之间的交织共生。在既往的纸介层面被学术制作所筛去的那些活性因子,在各式各样的推文与视频中被保留,密切了网络文学评论和网络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时下新兴的新媒体互动方式,来贴近互联网生态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进行网络文学评论与网络文学之间的信息交换,并在此过程中领悟青年文化,深化对网络文学发展现场的认知。网络文学评论与创作之间的割裂,很大程度来自于“线上与线下”圈层性的“自说自话”,院派批评者在用宏阔的理论视野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为网络文学提供合法性论证的同时,通常存在与对象群体“沟通失效”的问题。以年轻的媒介方式谈论年轻人阅读、创作的网络文学,才能突破“线上与线下”截然二分的结构,促成批评空间的圈层互动,以多元的传播路径扩大影响力场域,打破“场域茧房”,推动近年来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

潮打江头,万象翻新。当下Z世代的作者和读者大量涌入网络文学,我们的网络评论也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像李玮这样有朝气、有敏锐度的青年学者,能够为网络文学评论探索新路,以多样化的评论方式与强大的行动力,建立“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批评阵地,促进“二元”与“功能”的有效互动以实现二者的互补融通,使“批评”的效能不止步于“线域”,推动“倾斜的舆论场”复正。


(作者:欧阳友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网络文学这十年:追风时代,砥砺前行(欧阳友权)

欧阳友权:网络文艺评论亟需建强线上阵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