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网络文艺>网络文艺评论>正文

《博物馆说》:使美育随时进入历史时空(尚辉)

2021-03-25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尚辉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1-03-21&page=2&detailId=%E3%80%8A%E5%8D%9A%E7%89%A9%E9%A6%86%E8%AF%B4%E3%80%8B%EF%BC%9A%20%E4%BD%BF%E7%BE%8E%E8%82%B2%E9%9A%8F%E6%97%B6%E8%BF%9B%E5%85%A5%E5%8E%86%E5%8F%B2%E6%97%B6%E7%A9%BA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个神圣殿堂、让这个社会的普通民众都能享受完善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然是社会文明发展与社会审美教育的共同夙愿。而《博物馆说》通过短视频在学习强国、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及爱奇艺、快手、芒果TV等网络平台的流播,使博物馆藏品及鉴赏以最便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同时,让博物馆的艺术珍藏将人们带入历史时空,为艺术审美教育增添历史的厚度与宽度。

  美育进入云时代,使社会审美教育显现出日常性、浸泡式和碎片化的特征。人们通过手机获得的各种信息大多都是娱乐性和休闲式的,其中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审美体验。可以说,美感经验的获取比前互联网时代不知要丰富多少、要方便多少、要快捷多少。云时代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通过屏幕阅读所占有每个人的阅读时间,可能早已超越每个人的纸媒阅读。甚至,在线上观赏剧院演出、收听音乐厅旋律的观众数据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相对而言,博物馆的严肃神圣不可能具备音乐影视那样的娱乐性,它冰冷的殿堂大门无形之中会让民众望而却步。

  应当说,那些深藏博物馆库房的历史物品,携带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信息、文化风尚和艺术精工,它们本属只有这个社会些许人才感兴趣的历史物证。但人类的存在从来都是历史的现实存在,人类之所以需要博物馆并不止满足于对历史物证庋藏的兴趣,更在于那些历史物证对于现实生活的提示。就艺术品而言,没有历史的艺术哪里会生成当下的艺术?因而,博物馆自诞生之日便担负了人类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使命,写在教科书里的历史与艺术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获得真切的印证、才能在这种文化艺术之物的观赏与浸泡之中唤起对民族历史与艺术历史的认知和自豪。走进博物馆是神圣的,但这种神圣的体验与艺术的鉴赏往往具有一种并不亲和的仪式感。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个神圣殿堂、让这个社会的普通民众都能享受完善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显然是社会文明发展与社会审美教育的共同夙愿。而《博物馆说》通过短视频在学习强国、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及爱奇艺、快手、芒果TV等网络平台的流播,使博物馆藏品及鉴赏以最便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同时,让博物馆的艺术珍藏将人们带入历史时空,为艺术审美教育增添历史的厚度与宽度。

  此次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办,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人民出版社承办的《博物馆说》节目,选择了前三批全部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与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进行推介,这些博物馆大多以各馆的镇馆之宝或最能体现馆藏特色的文物珍品作为本馆的形象代言者,其效果,就是通过对这些代言的一级文物或艺术珍品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收藏故事和艺术特征来强化人们对某个博物馆的认知、来提升人们的普遍美育水准。须知,中国的博物馆发展历史较短,相对于18世纪中期世界上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英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起步于20世纪10年代。而且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美术馆就是看当代艺术作品的地方。新中国的美术馆建设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江苏省美术陈列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上海美术展览馆、内蒙古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广州美术馆等馆建立。不难看出,新中国最初建立的美术馆均等同美术展览馆,是展示当代美术创作的场所。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中国美术馆筹建于1958年,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馆额并正式开放。这意味着具有典藏意义的中国的美术馆概念的形成。

  中国的美术馆以收藏、研究、展示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脉络为其基本职能,但由于历史等缘由,中国的美术馆大多停留在临时性的展览机制上,各馆藏品极其有限,随着新世纪中国的美术馆建设高潮的到来,中国的美术馆才开始进行从美术展览馆向美术馆的历史性转型,并在新时代取得显著提升。此次参与《博物馆说》的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分别是2011年和2015年两次由原文化部组织的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中认定的全国重点美术馆,从这13家重点美术馆各自的《博物馆说》中不难窥见藏品对各馆学术形象的确立与形塑。

  武汉美术馆是座由建于1930年的金城银行大楼改建的现代造型艺术博物馆,《博物馆说》通过对藏品《收回英租界》油画故事的讲述,让人们了解了该作所描写的中共地下组织所领导的工人运动扯下英国旗、占领租界,结束了英国对这里长达66年殖民统治的革命历史。画面描绘的历史仿佛也折射了这座美术馆建筑本身所浓缩的历史变迁。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北京画院美术馆在《博物馆说》中讲述了齐白石的《十二属图》。擅长花鸟画的齐白石在画题选择上严格遵循“不画未见之物”,但他的这套十二生肖却涉及画龙的题材,画家如何处理这个题材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对艺术匠心的理解,而且是对中国画笔墨的鉴赏。中国画变革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的主题,在如何表现现实精神、塑造现代人物形象、呈现山河新貌等方面,中央美院美术馆评析的徐悲鸿《立马》、广州艺术博物馆述说的岭南画派艺术风貌、江苏省美术馆点评的傅抱石与新金陵画派和中国美术馆讲述的方增先《粒粒皆辛苦》的变革意义等,既把本馆建馆的学术身份、地缘文化脉络和藏品评介进行内在关系的勾联,也通过作品形象地向观众介绍了中国画如何在20世纪发生面向现实的深刻审美转型。

  镌刻在历史记忆之中的《粒粒皆辛苦》,让人们感受到新中国建立之初厉行节俭的社会风尚,而这依然是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华民族应当持守的一种传统美德。这是中国美术馆在《博物馆说》中评介作品的寓意。这种寓意的传递是通过中国画作品而让人们获得的一种形象而深刻的美感体验,是我们在手机短视频界面上随时可鉴赏到的艺术杰作所进行的自我美育吮吸,这比我们走进博物馆的巨大空间去欣赏要便捷和长久。《博物馆说》既吸引我们走进神圣的博物馆殿堂,也吸引我们在身边就能品鉴艺术珍品,使碎片化的美育延伸到历史的时空。


  (作者:尚辉,《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尚辉专页 

  历史画是人们历史记忆的组成(尚辉)

  艺术评论同样是当代艺术研究的学术结晶(尚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