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青萍荟>正文

青萍荟|花儿为什么更加红?花儿因英雄而更红!

2023-05-0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花儿为什么更加红?花儿因英雄而更红!

——评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

编者按:五一前夕,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在京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按照中国文联党组指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推荐了中青年文艺评论家代表观看演出并参加与主创代表面对面研讨。该剧创演单位为中共喀什地委宣传部、喀什地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中共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塔什库尔干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西演文化产业集团。同时,为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作用,为“文化润疆”贡献文艺评论力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林蔚然、余原、王庭戡撰写了剧评文章。三位作者文章视角不同,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现在“青萍荟”栏目推出,以文会友、以飨读者。


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片段来源:“喀什文联”微信公号

花儿为什么更加红?

林蔚然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剧本》杂志主编、一级编剧

在一个真实的英模人物面前,创作者时常会有无力之感。因其存在,因其鲜活,因其难以全面触达。如果人物以生命的终结将一生的华彩部分推向了高潮段落,却戛然而止,我们该如何去书写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并塑造出新时代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个课题始终是创作者无法绕开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戏剧作品要为观众提供空间。创作者的判断与价值观认知,会准确传递给观众。观众的认可是作品的归宿。而创作者的追求与倾向也在作品中显现无遗。新闻报道在讲述人物事迹的时候更加充分、快捷、客观、冲击力大,戏剧作品在这一层面上无法超越,只有通过创作者选择、提炼、加工后的个性化创造和展示,作品才能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产生巨大的裂变效应。戏剧作品中最重要的并非事件的猛烈曲折,而是人物的内心、成长,人在时代变化发展中的心灵撞击,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信念,这样的作品才能够走进观众的内心。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去创作,戏剧才会发光。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这部作品在突破中寻求出路,以饱满的激情和快节奏的推进,重场渲染,将主人公的一生线索清晰地展现出来。

1979年4月出生的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在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我国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的边境线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部队的经历使他得到历练,复员后接过祖父、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红其拉甫边防部队的义务巡逻向导,曾多次荣获国家和新疆道德模范、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等荣誉称号,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为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年仅41岁。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巴依卡“时代楷模”称号。

一个笔者的同龄人奋不顾身纵深跳入彻骨严寒的冰窟,这样的事例长久以来在教科书上力透纸背。演出时,主人公的父亲、兄弟、妻儿在舞台上许多唤起美好、伤感、痛楚回忆段落的演出时刻,泪洒当场,观众也情难自控。这首先来自生活真实的前提。这是创作者先天可以依傍的优势,当然也并没有成为主创懈怠的理由。他们尝试从爱与生死起步,放大主人公一生中的重点段落,再尝试进一步扩充。

全剧是传记式写法,而并非传奇式讲述,其分为五个章节,清晰地记述了主人公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与青梅竹马的玩伴一起长大,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父辈交到手中的一脉相承,热爱祖国、忠勇赤诚。他在守护国门的每一天中都随时准备救助他人。他是当代青年楷模,灵魂高贵,一尘不染,清澈纯粹。从少年的意气风发,到青年的热血奔涌,再到成为一个坚毅的汉子,在风雪艰难中历练为一名勇士,最终成为一只在帕米尔高原上空永远高翔的雄鹰,个人成长脉络明确,人物逻辑清楚,可亲、可敬、可感。开场不同成长阶段的主人公相继出现,在结尾处再度浮现。或化作少年仍绕母亲膝下嬉戏,或一身戎装从背后轻轻拥抱父亲,或与爱人深情相拥,或挽住一双儿女慈爱温柔,首尾呼应,情感冲击力强大。尤以多媒体补充还原一家人与主人公在天安门的合影全家福,戏剧以舞台弥补了生活中的深深遗憾——主人公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在他伸手救助别人家的孩子的那一瞬间,注定成为家人永远的伤痛——此时此刻这个团圆让人心碎,又更见珍贵。

对于典型人物的创作,对时代中人的展现,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的最好书写。以小见大,从一朵花见到满园春色。写拉齐尼·巴依卡,何尝不是写所有在当代的各个岗位无声奉献的平凡英雄群体呢?这样的创作动机,寻求到人物与时代相互映照的关系,从而产生强烈的戏剧张力,令观众深思:如果是我,我会这样毫不犹豫冲上去么?而此前的成长,如与风雪博弈、送给养、救战友,一切都指向、导向了他生命最终的高音。作者强化了边境的艰苦环境、周边物资紧缺等危机对人物带来的压力,父亲的严格、母亲的慈爱、妻儿的无条件信任是来自家庭的作用力,成就了主人公坚毅果敢的奉献。如果主人公内心的交战在戏里能够有所呈现,着手进一步开掘他的心灵空间,写出人物的多个侧面,给人物增加更多色彩,使其成为丰富的、有变化的、多维的个体,相信全剧在创作上将更上一个台阶。

全剧歌舞段落精彩利落,浓郁的新疆风情和流行元素交融,音乐部分动人美好、朗朗上口,以主人公生前最喜爱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主题,进一步延展为《花儿为什么更加红》,乐句深情低唱,深深印在观众脑海,并一一送别他们离场,戏剧的效应在情境、情感中延伸到剧场之外,为这一台激荡青春、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作品做了注脚。

面对这样一部饱蘸情感的主旋律作品,原本应该理性至上的评论者甚至也不愿意去过多挑剔。应该说,来自原型的伟大人格力量和美好的艺术创造给观众带来了审美愉悦和情感冲击,其表现出的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也已经真正使之做到了无愧于舞台、无愧于观众、无愧于时代。

花儿因你而更红

余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4月28日晚,笔者在北京保利剧院观看了“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之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全剧共分“帕米尔少年”“帕米尔青年”“帕米尔汉子”“帕米尔勇士”“帕米尔雄鹰”五幕,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童年、入伍、结婚、护边,最终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的人生画卷。

与所有现场观众一样,我被这部以塔吉克族英雄拉齐尼·巴依卡为原型创作的音乐剧深深地打动了,数次落泪。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亲情、爱情、兄弟情、战友情以及他与家中小羊、大白牦牛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拉齐尼家中三代70多年守卫边境的家庭传统与忠党爱党的优良家风,这些赋予拉齐尼的是一种大爱,让他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守卫边疆安全的忠诚卫士,让他在喀什大学偶遇儿童落水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湖水。音乐剧里那一幕幕场景告诉我们,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信仰给了拉齐尼不惧牺牲、舍生取义的力量,他不愧是我们新时代的英雄。

笔者认为,该音乐剧的音乐总监兼作曲编曲的音乐创作是这部音乐剧获得观众热烈反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具有如下特征:

音乐紧扣剧情。音乐虽然既没有“语义性”,也没有“造型性”,但它在整部音乐剧中承担着“营造气氛”“转换场景”的重任。比如少年拉齐尼与伙伴们嬉戏的唱段,把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真诚友情刻画得恰如其分、生动活泼。再比如少年拉齐尼的唱段《我要像雄鹰那样》,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把音乐剧的剧情自然地过渡到他成年后。彼时,他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成为一名新兵。

音乐富有浓郁的塔吉克族民族特色,旋律易记、动听,与民间歌舞密切关联。比如最开始的《我就是我》唱段里拉齐尼演唱的那句“我从没有离开这里”与结尾拉齐尼儿子唱段里的那句“我站在高高的山岗”遥相呼应,都是八三拍的律动,旋律中清角的加入更是让塔吉克民族特色油然而生,借喻拉齐尼家中的第四代接过了父辈的班。再比如“婚礼”那段通过特定的塔吉克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手鼓、萨塔尔的音色营造出一个幸福、欢腾、热闹的婚礼场面,演员们的精湛舞技、绚烂的舞台布景与灯光,让观众获得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如同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了一番塔吉克族纹饰、服饰、舞蹈、婚庆礼仪等文化特色,美不胜收!

《我就是我》、《我要像雄鹰那样》、主题歌《花儿为什么更加红》等唱段让人印象深刻。都说走出剧场,能让观众哼唱几句音乐剧里的歌曲,就是这个音乐剧成功的标志之一。当笔者走出剧场的时候,听到身边的观众边往外走边哼唱剧中主题歌的旋律,这段旋律也一直盘旋在笔者的脑海中。

音乐叙事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对于生活环境的描写富有色彩。比如拉齐尼的父亲在部队探亲时,因为龙虎榜上没有儿子的名字而自觉惭愧,闹着要走。这时,指导员宽慰他稍安勿躁,演唱的那一段“大叔、大叔”就特别吻合指导员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物特点,展现了他与战士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再比如描写拉齐尼儿女们日常生活的唱段,轻柔的吉他声伴随着拉齐尼与孩子们的交谈,营造出这个家庭和睦、温馨的主基调。

音乐在整体风格上较为统一。一部音乐剧要想获得成功,离不开讲故事的“好音乐”的根本,而“好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音乐在整体风格上的“统一”。这部音乐剧将内部的旋法、节奏、节拍、和声、曲式、音色等很多不同的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期待。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在音乐创作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它既没有聘请国外艺术家来担任创演团队重要角色,也没有一味地追求“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紧抓主人公所属塔吉克民族的文化特色,通过真诚、精细、结构考究的音乐创作塑造了拉奇尼短暂而英雄的一生,诠释了他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党的绝对忠诚。如果地域民族特点再浓烈一些,似乎整部剧音乐性格能更加鲜明!

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到《花儿为什么更加红》,守卫边境的战士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保护着我们的边疆、浇灌着各民族团结之花,向英雄们致敬!期待更多反映这群平凡而伟大的平民英雄的佳作问世!

复活可信可爱可敬的英雄

王庭戡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联处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评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秘书长

“我是帕米尔的少年,我叫拉齐尼·巴依卡。12岁是金色的年华,我在浓浓的爱里长大……”

“五一”前夕,我带12岁的女儿前往北京保利剧院观看了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儿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反复回看音乐剧视频,并模仿其中的唱段。女儿对我说,下次还要再去剧场看,并且一定要叫上她的爸爸一起去。我很庆幸,带女儿观看了这样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我也知道女儿为什么一定要叫上她的父亲,因为剧中的主人公拉齐尼·巴依卡就是一位英雄父亲,女儿一定是想让她的爸爸向这位英雄学习。据援疆干部、新疆喀什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亚禅介绍,一位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的观众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一位英雄成就了一部音乐剧,一部好的音乐剧让英雄复活了!”的确,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复活了一位可信可爱可敬的英雄。

古往今来,但凡英雄,总是可敬的。难得的是,英雄的事迹还要可信,英雄的壮举还要可学,英雄的榜样作用才能发挥得更大。尤其是塑造与观众同时代的英雄人物,由于缺乏时空营造的审美距离,往往给创作者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空间要小些,因此创作难度会更大。稍有不慎,力道不足或过猛,观众就会觉得戏生分、显假,甚至真实人物比艺术形象更感人,从而削弱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教化价值。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采用了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选取了12岁、18岁、23岁、30岁以及人至中年五个时间节点的典型事件,用时间线串起该剧,描摹了拉齐尼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巧妙地处理了现实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使可信的拉齐尼英雄形象在舞台上立起来了。该剧一开场就夺人耳目,五个年龄段的拉齐尼次第在舞台出现并歌唱,浓缩地概括了拉齐尼的成长经历,家庭的熏陶、部队的培养、伴侣的支持、实践的磨炼、党中央的亲切关怀都在英雄人物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随后音乐剧剧情的展开也呼应了开篇的交代,既使得剧本结构精巧而富有文学性,又使得英雄人物的行为发生在情理之中、真实可信。据悉,该剧于4月26日至29日在京连演四场,英雄拉齐尼的至亲每场必到。他们之所以看了一次又一次,是因为他们觉得音乐剧演活了拉齐尼,拉齐尼仿佛依然活着。

而可爱的拉齐尼形象,不仅没有削弱英雄人物可敬的力量,反而让英雄人物愈加血肉丰满、平易近人。拉齐尼与小伙伴们斗马这出童趣盎然的戏,既引出了阿米娜和比江这两位后来成为拉齐尼人生伴侣和终生挚友的重要人物角色,又使得塔吉克民族斗马风俗得以渲染其中,还塑造了乐于助人、勇敢大度的童年拉齐尼形象,为英雄人物的日后成长埋下了伏笔。爷爷让拉齐尼的母亲为即将巡边的拉齐尼的父亲宰两只小羊带上,小拉齐尼一时间心生不舍和不解,这一幕既符合儿童的童真心理,又恰好引出祖辈和父辈接续为祖国巡边的家庭背景,开掘了英雄受家庭影响,感党恩、报党情的心理动因。无论是参军入伍的青年拉齐尼收到恋人阿米娜赠送的绣有罗斯花的手绢时,还是在部队服役的拉齐尼面对前来军营探望的阿米娜时,其抑制不住的兴奋、夹杂着几分羞涩和笨拙的表现,既让观众莞尔,又让人觉得拉齐尼像邻家哥哥一样亲切可爱,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还有巡边时期的拉齐尼,在面对相伴多年、一同戍边的白牦牛牺牲时抚摸牦牛的脊背,悲伤歌唱、失声痛哭的情景,这场人畜之间的戏十分富有张力,彰显了拉齐尼有情有义、丰富深沉的内心世界,更映衬出在浓浓爱里长大的英雄,对战友、对家人、对国家、对人民、对生命都怀有赤子情怀和深沉大爱。

可敬的英雄形象塑造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提炼英雄可敬的精神特质。现实生活中的拉齐尼生前曾写过一首题为《南湖》的小诗,诗中这样写道:“在晨曦中,我祖父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他对祖国安危怀着一颗雄鹰般警惕的心,他视巡边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祖父这种精神是我家的一盏明灯……”祖孙一家三代70余年为国接力戍边是拉齐尼家族的精神写照,正如中央宣传部追授拉齐尼“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中表述的那样,拉齐尼是“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就是拉齐尼这一英雄人物的形象化代称。音乐剧抓住了人物的这一特质,就“帕米尔雄鹰”而言,雄鹰是塔吉克族的图腾,而拉奇尼本身在塔吉克语里就是一种雄鹰的名字,在音乐剧的开篇,吹鹰笛的12岁少年拉齐尼就唱道:“我喜欢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雄鹰穿过云霞……”雄鹰的意象通过鹰笛、唱词、鹰舞、舞美中翱翔的雄鹰、对白等贯穿始终,得以凸显。就“爱国戍边”而言,音乐剧敏锐地捕捉到地图和漆桶这两个物象来表现人物的独特性,地图和漆桶不仅是拉齐尼日常巡边的外在装备,更指代人物16年来如一日地在异常艰苦的帕米尔高原地区为部队官兵做巡逻向导、用实际行动践行捍卫国土安全的内在可贵精神。就如剧中拉奇尼的父亲所唱的那样,这不是普通的一张图、一只桶,它是祖国河山和我们的家园。拉齐尼的家乡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发生地,拉齐尼生前最喜爱的歌曲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音乐剧抓住了这一巧合,用新创的《花儿为什么更加红》这一主题曲象征了像拉齐尼这样的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对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精神的赓续和传承。“爱国戍边的‘帕米尔雄鹰’”正是该剧为拉齐尼的造像,成功地用舞台艺术作品为英雄人物图谱增添了一个独特的典型形象。

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非常认可本文前面提到的那位热心观众关于英雄与音乐剧关系的评价,乔佩娟更进一步说,英雄成就了音乐剧,但音乐剧本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音乐剧让英雄复活,让英雄的故事口口传唱、让英雄的精神代代传承!

“花儿为什么更加红,为什么更加红?灼灼娇艳浸葱笼,挚爱升起,永驻心中……”女儿又在模仿剧中的唱段了。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通过复活一位可信可爱可敬的英雄形象,让英雄的故事可追,让英雄的精神可传。下一次,这部音乐剧巡演的时候,我会如女儿希望的那样,母女俩连同女儿的父亲一道,全家人再去剧场看。

文中演出照由主办方提供


签发:杨晓雪

审核:袁正领


延伸阅读:

青萍荟|AI带给文艺的是灵韵曙光还是智能荒原?

青萍荟|ChatGPT能成学霸写出AI时代的《红楼梦》吗?

青萍荟 | 我眼中的兔年春晚(二)

青萍荟 | 我眼中的兔年春晚(一)

青萍荟|歌曲《早安隆回》走红的背后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