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前人的路,走出自己的路”
——专访青年舞蹈编导、一级演员袁志平
人物简介
袁志平 青年舞蹈编导、一级演员
一级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歌舞剧院首席舞者;编导、领舞作品《太平有象》参加2025年总台春晚,曾担任2021、2022年总台春晚节目领舞,编导并参演的作品多次入围全国舞蹈展演和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太平有象》荣获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获奖提名;编创作品入围“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群星奖评选、“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等,代表作有:舞蹈《太平有象》《鹇》《聂耳》《救赎》《醉彝人》《望山》《心手相牵》《月下》《澜波七影》等,舞剧《阿诗玛》《孔雀》《绝对考验》《那时,金银花开》《红》等。
七道轻盈的身影踏破舞台的追光,如澜沧江初醒的晨雾漫过身畔,傣族小卜少裙裾摆荡、舞步飞扬。她们足尖碎步轻点,泛起舒展的涟漪;她们手臂柔婉划线,晕开跃动的鱼群,三道弯的体态里藏着水的韧性,在方寸舞台上铺展出傣家流动的诗行……这是在近日第十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获得“小荷之星”的作品《澜波七影》的舞台呈现。而该作品的编导,便是致力于用身体语言书写云南地域舞蹈文化诗篇的90后舞蹈编导、云南省歌舞剧院首席舞者、一级演员袁志平。
生于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的袁志平走上舞蹈之路,始于五岁半时的阴差阳错。“那时母亲觉得我太调皮,想送我去兴趣班收收性子,学什么都行。”袁志平笑着说:“当时兴趣班一楼的英语班没开门,二楼舞蹈班放着音乐,很多孩子正在跳舞,特别热闹,我觉得挺好玩,就进这个班了。”袁志平回忆,印象最深的是学习了一周后的汇报演出,他已经站到了C位,并且老师对母亲说:“这个孩子有天赋有感觉。”这句夸奖让袁志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因为舞蹈被看到、被赞扬,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激励。
然而天赋并不能抵消训练的艰辛。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袁志平像大多数学舞蹈的孩子一样,经历了对舞蹈的抗拒期。无论是班里男孩少让他觉得很无聊,还是训练的严格和压软开度的痛苦,都让他一度想放弃。但母亲严格的管束让他又坚持了下来,直到舞蹈特长让他成为全校文艺委员,在成就感中逐渐有了对舞蹈的兴趣和跳舞的快乐。“跳舞让我深深意识到,坚持是做每件事取得成功的关键。”袁志平说。
坚持,磨练了袁志平的心性,也让他迎来了机会。六年级时,很看好袁志平潜质的云南艺术学院老师殷宏光推荐他参加上海戏剧学院附中首次面向云南的定向委培招生。“我记得当时整整考了一星期,初试、复试、笔试、面试和骨龄检测……”最终他从几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从此离开云南踏上舞蹈专业之路。而后,又作为附中的佼佼者顺利考取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因身高限制,他转向了编导专业,也打开了更开阔的艺术之门。
“阅读过一百本书籍、看过一百部电影,或许你才会对编导有感受。”袁志平感恩大学期间恩师董洁对他的严格要求、启发引导和不断鞭策,让他逐渐领悟编导的真谛。“尤其对文化底蕴的重视,让我明白编导不仅是动作编排,更是精神的开掘和文化的创新。”附中的舞蹈实践和大学现代舞编导专业的深造,让袁志平的身体里住进了两种舞蹈基因。现代舞的抽象思维教会他解构动作、重构空间,而云南土地里生长的民族基因,则让他对家乡的舞蹈语汇有着天然的亲近。2017年,大学毕业原本准备入职上海某事业单位的他,在回云南办理相关手续时,却意外被家乡的舞蹈打动了。
“当我看到一群皮肤黝黑的佤族姑娘敲着木鼓、甩着头发呐喊着起舞时,我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的舞蹈!”扑面而来充满力量的、直接的情感,震撼并感动着袁志平,也触动了他那民族舞蹈的神经。他毅然决定放弃上海的工作,接受云南省歌舞剧院抛来的橄榄枝,从此扎根云南,创作属于这片土地的作品。
曙光初现,穿透热带雨林层叠绿树,洒落在一群男子与土地浑然一色的臂膀上;薄雾氤氲,点染舞者线条分明、体态矫健的拟态舞姿;悠远空灵的旋律流淌中,或单臂轻甩,画出象鼻挥洒的惬意,或脊背微弓,驮着象群共绘的从容;他们时而顽皮地屈膝翻滚,如泥水飞溅中小象嬉戏的欢愉,时而沉稳地整齐列队,似血脉偾张时大象笃行的铿锵;所有身体语汇散发着傣族舞的神韵,也喷薄出生命原始的力量。最后,象群踏响大地节拍渐渐远去的背影,定格成青山环抱、绿水环绕的生态画卷,展现出和谐共生、盛世太平的时代意象……
作为近十年央视春晚唯一一个男子群舞,由杨泽云、袁志平编舞,袁志平领舞,云南省歌舞剧院演出的群舞《太平有象》,将傣族男子舞蹈的阳刚之美刻进了无数人的脑海中,也成为第三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袁志平创作的里程碑。
2021年,云南一群被誉为野象界“最靓的仔”的野生亚洲短鼻象,开启了一场罕见的北移南归的“组团旅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正是这样一个契机,袁志平有了聚焦象群“命题作文”的创作任务。而这个最初仅为三分半钟的电视舞蹈节目,经历了几年的修改、打磨、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叙事性结构的完整作品。它承载着袁志平对舞蹈艺术的探索、对地域文化的思考、对生活的观照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传统的傣族舞蹈偏向缓慢、婀娜、美丽,而《太平有象》更多是力量的展示,体现了大象的憨厚和敦实。我们并非仅拟态傣族象鼻舞的原生性语汇,而是在拟态的基础上做了人和象、象和人,人在象中、象在人中的故事性编排,即如何将大象拟人化,并从一只大象到一群大象,一群大象到一群人,一群人又变成象的回归,来完成整个作品的结构。”袁志平说。
袁志平分享说,三道弯、傣族手、孔雀手和大鹏手等傣族舞蹈语汇具有原始的审美特征和规定性动作,如何既传承和守住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核,又能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审美的舞蹈艺术,需要创新创造。而该作品对于象鼻舞等傣族仿生舞蹈素材的突破和延伸,正透露出他对传统傣族舞蹈语言本体发展的自觉探索。同时,作品的主旨表达,袁志平追求的是回归生活的本真:“因为有太平,我们才能喜乐升平,才能避免猎杀并且保护野生动物。而这个作品通过舞蹈来表现今天云南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画卷,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幸福感,所以舞蹈的最后落幅,就是幸福感。”
“许多老师都强调,要思考土地和地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多年来的创作实践,袁志平一直在思考和回答学生时代老师们叩问的这个命题。他感叹:“如果让我们跳维吾尔族舞蹈,可能没有‘孜然味’;如果让我们跳蒙古族舞蹈,可能无法展现那种豪迈和草原的辽阔感。我们跳的云南的舞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就是雨林感和生命力。每个地方都有非常宝贵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抓住自己土地上的民族文化,将其转化为作品,传播出去。这是我目前喜欢做的事情。”
深植泥土的朴素文化追求,潜藏着袁志平强烈的创新渴望。正如亦导亦演且以男性舞蹈见长的他,也试图在《澜波七影》这样为女孩子编创的少儿群舞中实现创新挑战:“这次创作采用了一种新的突破方式,没有使用主舞台,而是利用舞台的框架将傣族的浪漫文化展现出来。即只使用舞台四周空间就完成了整场舞蹈表演,创新的是对镜框式舞台空间的切割,让船的舞台表达更合理化。”袁志平说,这样的创意来源于生活,抛开繁复的舞台手段,纯朴地表达当下傣族小朋友的生活状态,以此表达傣族的“大浪漫”。
如今的袁志平,一边教授团里“花蕾班”的学生夯实基础,一边在创作中不断寻求突破,同时注重以广泛阅读和辩证思考不断提升自己。袁志平说:“我们要循着前人的路,走出自己的路。只要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成功!”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艺苑百花·青春篇”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